APP下载

“和合文化”指引下的学校立人教育实践

2024-08-11章小英

中国德育 2024年14期

摘 要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在“和合文化”的指引下积极践行“合立教育”,追求“合天”有经历、“合地”求互利、“合人”相激励、“合己”生动力,探寻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努力在体验中立人、在整合中共生、在交往中和谐、在悦纳中超越,培养具有世界之眼光、中国之情怀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和合文化;合立教育;实践追寻

作者简介 章小英,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和合文化”是一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它倡导在多样性和差异中寻求和谐与统一,通过合作与融合实现共同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在“和合文化”的指引下努力践行“合立教育”,探寻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在规划中明晰、在实践中反思、在完善中突破,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合天”有经历,在体验中立人

所谓“合天”,指的是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的规律,尊重儿童天性,努力引导儿童做“生活在规律中的人”。教育绝不能照本宣科、机械灌输,也不能重智轻德、脱离生活,而要关联生活、注重体验,让学生在真实而鲜活的经历中感悟、深化,最终“破蛹化蝶”。以劳动教育为例,学校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实践”三个方面统筹设计了体验行动。

(一)生活小技能,实践中体验自立

学校从生活实际出发,梳理出六十种居家劳动小技能,如择菜、剖鱼、煎蛋、清洗等,并将这些技能分解到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中。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重点学习和实践五个技能,由各班班主任常态引导、推进。此外,学校每学期还会举行劳动技能大赛。

(二)队员小岗位,服务中体验自主

学校要求班主任将班级里的相关事务分设为若干个小岗位,如环境整理、卫生巡查、设备管理、图书借阅等,引导学生自主认领,在劳动中培养责任心;学校则选取若干适合学生锻炼的服务项目,如绿植养护、课间护卫、食堂帮厨等,通过服务方案与策略解说确定项目组长或项目班级,再由他们分头招募组员,共同承担项目实施。

(三)假日小队伍,创新中体验自能

学校设计了一批实践体验类任务,引导各班设立假日小队。各小队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走进社区、街头,完成相应的任务。有的小队开展“井上添画”活动,在小区内的窨井盖上绘制公益广告,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弘扬社会公德;有的小队关注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通过发放调查表、问询管理员等方式发现共享单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他们还编制儿歌、短剧进行街头宣传,并撰写“红领巾小提案”提交给相关部门。

二、“合地”求互利,在融合中共生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要与中国国情相符合,与区域特点相契合,还要与社会、家庭形成和谐的协同关系,实现多方互利共赢,这就是“合地求互利”的意思。

如皋市拥有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三大名片,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乡土风情为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学校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窗外”课程,让校家社同频共振,助力学生素养提升。

(一)“同心研学”系列,厚植爱国情怀

学校选择适切的资源,设计可行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家乡寻访,让学生“游中有所学,学中有所思”,借此有效转变教育模式,将基于“外部塑造”的灌输与认同转变为基于“教育对话”的互动与反思,通过亲历、体验,从对文化的传递与占有转变为对文化的理解与创造,进而与生命融为一体。例如,学校针对全球首家刑侦科学类博物馆——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设计了独特的游学方案。首先,学校带领学生聆听讲解员对李昌钰生平的介绍,学习他的可贵品质;其次,让学生结合图文,体验案件侦破过程中的智慧与艰辛,发现神探破案的秘诀;接着,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破案工具,感受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最后,给神探李昌钰写一段颁奖辞。

学校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仔细观察、积极体验、深入思考、主动表达,最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成果分享,从而让研学活动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

(二)“医教协同”系列,筑牢生命防线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除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还为学生搭建了更为鲜活的生命教育平台。

学校与相邻的中医院合作,开发了“医教协同”系列课程,其中包括六个板块,分别为生命探秘园、急救练兵场、防护演练营、仪器探究室、抗争人物榜、中医传承吧。学校围绕这六大板块,将其细化为八十多个微主题课程,并邀请中医院的医生负责微主题课程的开发并授课。学生经过消化咀嚼,将主题内容转化为图文并茂的绘本,并努力成为这些主题的宣讲员。他们不仅向家人介绍健康知识,还到其他班级进行宣讲,从而有效提升了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

三、“合人”相激励,在交往中和谐

教育是一种真实的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共振的关系,建构多种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彼此激励、相互耦合,从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良好效应,这就是“合人相激励”的意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常常会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任务,让他们在团队中讲述和分享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悟,在情境中对话碰撞,进而反思深化、自我完善。

(一)走班式展示,在交往中自信

学校在每周五下午安排一节“走班课堂”,各班级的学生会根据活动主题精心准备,带着展示文本、宣讲PPT等走进其他班级,进行成果汇报。他们或是讲述自己在红色寻访中的收获,或是推荐近期精读的好书,或是呈现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学生们在静心聆听、互动问询、真情点评中拉近了距离,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超市化展集,在选择中自强

学校建立了超市化展集,让全体学生参与成果展示。例如,学校向学生征集运动项目,形成各年级的“校园吉尼斯”挑战项目清单,每名学生自选两至三项在寒假里充分练习,并在开学第一周,按项目分组进行现场竞技;科技月里,三年级同学分成100个实验小队,在操场上摆好实验台,一边做实验,一边给前来观摩的同学讲解;读书月里,五年级同学把故事改编成剧目,开办“短剧小集”,在校园的各个场域同时开演40多个短剧。

(三)专题式沙龙,在碰撞中自省

针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德育处常常召开学生沙龙,让学生陈述各自观点,初步制定解决方案,再付诸行动。比如,甘肃地震发生后,学校经过商议,策划了“爱心义卖”的活动方案。学生搜寻生活中的边角料、废弃物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成小工艺品,并在操场上设摊出售。之后,学校将义卖所得的5万多元全部捐赠给灾区学校,将学生心中涌动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四、“合己”生动力,在悦纳中超越

历史进入当代,“人与己合”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持续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引导学生不断调适心态、方法,实现自我悦纳、自我激扬、自我超越,从而推动学生逐步学会“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就是“合己生动力”的要旨。

(一)心语信箱,倾听学生诉求

学校在每层教学楼设立一个“心语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烦恼写下来,投进信箱。每周,老师都会按时开箱,将学生的求助和诉求及时反馈给校长室。校长会逐一阅读,并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适合的沟通方式进行回应。对于共性问题,校长则会邀请教师轮流给学生回信。这些信中有对学生的认同,有教师自己的切身体会,有方法的适切指导,读起来情真意切,让学生如沐春风。

(二)赞娃成长手账,催生学生动力

为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动力,学校设计了“赞娃成长手账”。起初是每周一页,主要包括“每日延时、每日锻炼、每日阅读、每日自主”这四个方面的情况记录。之后,学校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改良,先是改为拉页式,现在又改为活页式。学生不仅可以进行表格式记录,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得意的作品、精彩的瞬间、真实的感悟记录存档。“赞娃成长手账”成为学生的回忆录,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为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提供强劲动力。

综上所述,学校在“和合文化”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立德树人行动策略,架构了“合天”有经历、“合地”求互利、“合人”相激励、“合己”生动力的“合立教育”行动图谱,为培养具有世界之眼光、中国之情怀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