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德育背景下的思政育人校本实践

2024-08-11黄金宏

中国德育 2024年14期

摘 要 德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对道德要求的认同。‌在此背景下,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通过打造“躬实如初”学生成长系统、“四有好老师”团队以及“四有课堂”,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躬实如初”思政育人新样态,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躬实如初;思政育人;校本实践

作者简介 黄金宏,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生活德育强调教育与学习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德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对道德要求的认同。‌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的前身是1923年沙元炳先生创办的“如皋县立初级中学”。学校将沙元炳教育思想的核心——“躬实”作为学校教育的初心,在陶行知“知行合一”思想的引领下,努力构建生活德育背景下具有学校特色的“躬实如初”思政育人新样态。

一、构建“躬实如初”学生成长系统

育人先育德。学校按照南通市“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建设要求,打造了“躬实如初”党建文化品牌。“躬实”强调全身心地身体力行和去虚存实;“如初”既是学校的简称,又意在勉励全体师生保持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使学校事业如日初升、欣欣向荣。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育德。学校在“躬实”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学生成长系统,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

一是日常活动日常做。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社团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了主阵地的作用。国旗下讲话由遴选出的班级组织,学校拟定话题,形式不限。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认真聆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班会课主题系列化、形式多样化,由备课组统一备课,各班级分别开展。社团活动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编入相应社团,每周开展90分钟的活动。这些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已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大乐事。

二是传统活动创新做。学校定期开展一系列仪式和活动,如七年级的入学仪式、国防教育,八年级的青春仪式,九年级的青春励志活动和毕业典礼。此外,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社团节和科技节等活动分散在两个学期中举行。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和评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是节庆活动应时做。植树节、我们的清明、我们的五一、端午粽香、我们的中秋、我们的国庆、缤纷冬日、七彩夏日等活动贯穿整个学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的认识与体验。

四是实践活动全员做。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八年级学生前往长江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团队合作、自主独立、开拓精神、意志培养、生活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健全学生人格。学校组织七年级学生开展“五一”社会调查,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民俗、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等内容,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和企业,零距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二、夯实“躬实如初”教师团队

一是创建学习队伍,抓长远。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打造志存高远、襟怀宽阔、学识渊博的名师团队。一方面,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组织教师精心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在熟悉理解的基础上,关注教学方式的研讨与实践研究,通过“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自我审视,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激励教师多上教研课、多写教学论文、多尝试课题研究,争取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争当科研先锋、人人能有科研成果、人人会写科研论文,努力开创学校的特色科研品牌。

二是打fxTgGoIBwzrz2Zdzvcuw73PY0ann3xnxqgS7oBlHiaI=造服务型队伍,重实践。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包括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和每周一次的年级组备课活动,旨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制定了教师考核奖励制度,并出台了《如皋初中教师专业发展了规划》,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针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开展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项目,形成了“老带新”的阶梯式培养模式,以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校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理念和方法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学校将每周一下午的第三节课设置为班会课,组织专家开展讲座,邀请资深班主任分享经验,同时德育行政人员也会及时进行点评并提出要求。学校还定期开展班主任集中培训,为班主任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以提升其班级管理能力。学校通过开展班主任竞赛以及向班主任推荐阅读书目等方式,带领班主任学习,提升其业务水平。此外,学校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并将其与学科论文同等看待,以此激励班主任在德育领域开展行动式研究。

三是建设和谐队伍,讲合作。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提升团队凝聚力。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如教工趣味运动会和体育比赛等,以激发全体教职工强身健体、快乐工作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转化为新的工作动力和团队精神,从而进一步凝聚人心、团结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强调教师个人、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三方协作,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和每月一次的教研组活动,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上课和评课中,共同打造“四有课堂”。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们齐心协力,深入研究课堂练习方法、解题讲解方法和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规范,提高学习效率。

三、打造“躬实如初”四有课堂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四有课堂”,着眼于“立人之学”,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注于“立根之学”,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着力于“立身之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是“有的”,以目标确立为起始点,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的课堂应深刻把握“立德”和“学习”这两个核心要素。课堂上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涵盖知识目标,还要包括情感和价值目标。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学习诗歌的不同体裁、风格和语言等知识目标,还包括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情感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等诗歌,学生们常常被前人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所感动。

二是“有序”,以思维发展为着力点,做到教学有序、学生活动有序。在教学有序方面,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南通“活动单导学”的教学特色,形成了有序的课堂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在学生活动有序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问题,有序地展开探索。例如,在“经典诵读”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各自负责背景音乐、背景视频制作、朗诵分工、后勤保障等工作,最终在班级或学校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有序”。

三是“有趣”,以兴趣激发为生长点,关注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学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教授课本中的游记课文时,教师设计了“制定旅游攻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最佳观赏季节”“最佳观赏点”“最佳观赏路线”“宣传语”等方面进行文本研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教师们还勇于尝试如“课本剧”“拍摄短视频”“朗诵配音”等新型教学活动形式,这些都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有益探索。

四是“有效”,以效果提升为落脚点,提供必备知识和技能,服务终身发展。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的认同感是否增强、获得感是否增加以及是否可以“以知促行”。为此,学校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承道稳行,阔步将至;云逢锐时,适遇潮生。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学校全体师生将永葆为党育人的初心,勇敢应对风雨的挑战;秉持为国育才的使命,稳健把握前行的节奏;坚持“躬实如初、为成行至”的教育理念,追求继续突破自我的可能,在思政育人新样态的建设中,用新的育人佳绩延续学校的百年辉煌。

责任编辑 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