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可能、何以必然
2024-08-11任平姜良芮刘效岑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扎根中国实际、破解文明争辩、内蕴民族使命、演绎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主体性文明叙事。中华民族在文化冲突的思考中和文化主体性的选择中构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完整形态,并使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出场。在逻辑溯源上,深蕴的“历史进步”文明基因在深思文明冲突和文化主体性选择中生成,并在赓续古老文明中关切现代文明,呈现出鲜明的形态特征,不仅实现了国家形态和民族形态的统一,更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历经百余年,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第二个结合”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以崭新的文明叙事发展社会主义文明,构筑起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使命;同时,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中华文化发展根基,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可能、何以必然。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形态;主体自觉;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简介 任平,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姜良芮,哈尔IGebxxt3JVqXYy0Wv3SyRw==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效岑,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要着眼于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转换,是中华民族步入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的文化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文化精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中华民族深蕴的“历史进步”文明基因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可能
中华文明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现代化转型的进路。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古老且伟大的民族,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近代社会,由于列强入侵和国力羸弱,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华文明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生存危机。从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传入中国,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仁人志士对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探索由此展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文明复兴发展的理论指引;从“第二个结合”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中华文化已经从历史纵深处走向时代最前沿。
(一)近代中西方文明形态冲突催生出对中华文化的新思考
中国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意蕴深厚的中华古代文明。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外国资本主义传入中国,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从内部开始发生变化。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机器大生产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在政治上,资本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推翻了封建压迫,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社会文明得到极大进步;在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突破了封建神学束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促进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仍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后期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置身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外,落后于世界发展三百多年的时间。在经济上,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及其腐败无能使社会缺乏活力,处于一种僵化半僵化的状态;在文化上,顽固守旧思想禁锢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对中国社会制度与文明形态产生极大冲击。由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政治、思想,试图改变僵化落后的中国现状,寻找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二)五四运动前后救亡图存的使命指引着现代化的探索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晚清政局的颓势给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冲击,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寻国家新的出路,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
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军事装备,开启了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步。19世纪末,“百日维新”运动对晚清的政治制度进行革新,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和科学文化,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民主和现代化的理念,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是晚清的又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君主立宪政体的尝试是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的变革,是从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专制向现代“宪制”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具有现代化方向的民主制度体制的变革,极大地推进了近代社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虽然三场革新历经半个世纪,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但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制度方面,都将中国引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与潮流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现代化起始意义的标志。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进入“自觉”意义上的阶段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他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该书蕴含着孙中山先生对现代化的伟大构想,从思想到经济再到政治层面,较为全面地勾画出中国现代化的理想蓝图和实施方案。全书具有高度的现代化思想,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方面做出了完整规划,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系统、最为现实的现代化建设蓝图。孙中山先生站在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入考察社会现状,身体力行地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中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多次探索的失败,使追求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所谓的先进文化产生了怀疑。帝国主义为夺取原料和市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形态的弊端。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幻想开始破灭。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处于同样境地的中国人带来了挽救国家危亡的新希望。以李大钊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文明发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旧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1]五四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将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学习西方”和“批判自我”相结合,解放了束缚社会发展的旧思想,将其引向了一个空前广泛而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五四运动开始,思想的力量更有日盛一日之势,众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后来又由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从宣扬民主与科学转变为宣传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正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我们勇于接受现代文化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进行创造性转化。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保证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实现了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成为坚定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共产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成为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党的历代领导人坚持将理论创新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方针,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文物挖掘、研究保护工作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历史滋养。新时代,我们要想做好理论创新,其中一点就是要向内求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理论发展的“根”和“魂”,坚持“第二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文化使命”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破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难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使中华文明由民族性文化向世界性文化转变。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其独有形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它既博古通今又贯通中外,在发展过程中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文明发展新形势,呈现出历史发展道路的多线性和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有的文明形态是根据中华民族特有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和多样性生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
(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创造文明。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始终以“人”为价值指向。“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内蕴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以人文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仍围绕“人”来建设发展自己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它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同时也指明了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并逐渐为其所接受和理解,最终依靠群众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始终以“人”为依托力量。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
(二)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发展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文明新形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4]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用先进科技助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传承创造方式,占领文化发展新高地。精神文明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强大的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核心驱动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教育,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化发展方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和党的伟大精神力量,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政治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政治保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寻得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想社会形态。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内在包含着天下为公、家国同构的民本社会观念,崇尚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准则,与现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数千年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黏合剂”。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契合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传统生态观念。正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
(三)延绵不绝、守正创新的文明形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有五大突出的特性,其中两个就是“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创新性”。这两大突出特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提出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仅有的一种延绵不绝并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历经朝代更迭、文化冲击,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此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文脉,守的是从“书同文”的大一统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主体性,守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体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文化文明发展新篇章。创新,创的是新的文化发展思路,创的是新的话语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从“民为邦本”到“人民至上”,从“万物并育”到“两山”理念,从“亲仁善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论断无一不体现着传统文明的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沃土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将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
(四)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涵养
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种道德修养下塑造出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始终主张建设一个群己合一的大同世界,以道德秩序为处世之道,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民族自硝烟和战火中重生,进而走向现代,必然也将在世界局势紧张时坚守自身立场,在与人为善中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极大包容性。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从来都不是用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而是在自身基础上包容借鉴将多元文化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化解矛盾冲突,凝聚思想共识。中华文化超越地域国别、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将内部具有极大差异的多民族国家整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吸收外部不同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以发展自身。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饱经风霜而历久弥新。新时代,中华文化将以平等包容的态度汲取各家所长,加强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沟通,始终坚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天下一家的气度,贯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理念,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互通借鉴中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主体自觉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答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强烈的历史规律意识和历史主体意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文明发展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行动。在扎根中国实际、破解文明争辩的进程中,既彻底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文明之问,又进一步确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吐故纳新,实现了文明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崭新的文明叙事发展社会主义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5]这一历史使命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更深沉的文化自信、更宏大的历史视角、更深邃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发展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部署和指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文化工作坚持以文铸人、以文铸魂,在“双创”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创造持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提升、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对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强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强国建设与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领域蓬勃发展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的繁荣兴盛,只有锚定文化强盛这一重大目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使命持续发力,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是一个整体性建设,其中文化强国建设是重要一环,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强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强大的网络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才能完成这项重大的使命任务,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势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历史内容,使中国式现代化独具中国特色。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必然是从中华大地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绝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坚定不移地建设自己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同时,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发展而来的,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百七十多年的由衰到盛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有着密切联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千百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发展至今的古老文明。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精神滋养,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根植于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才能在发展中展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具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因为我们具有建立在五千多年历史传承上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立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动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时代精华,自先秦时期传承至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7]。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发展的“根”和“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和智慧,“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精神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将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现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419effd916b19150622557657b975f42646559f37e139ad9eb31a28f51a1b5a7智慧,充分利用已有的宝贵文化资源,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阐述中华文化新内涵,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创新提供文化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复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必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关键一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成了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胆识与魄力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大任。战争年代,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激励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并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立时代之潮头的精神支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引领共建美好世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互叠加,人类世界将何去何从的时代问题亟待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民族“和合”理念,承袭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经验,坚持胸怀天下,主张各国和衷共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和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解决世界文明冲突、推动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解决文明冲突提供了中国智慧。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与趋势,这也必然带来各种文化的交流。但由于经济和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国家自恃优越,企图在世界范围内输出本国文化,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强加给其他国家。而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广阔胸怀兼收并蓄,既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扬本国文化,又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以“有容乃大”的包容情怀,继续展现中国的大国气度,秉持天下一家的开放胸怀,以交流促交往,推动世界文明的和谐共生,推进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外文明应该加强交流互鉴,这一主张被作为中国推进全球治理改革、解答时代之问的有效方案一直贯彻落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为解决文明冲突、推进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共同价值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共同促进世界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708.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7]韩愈.答李翊书[A].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C].长沙:岳麓书社,1997:69-70.
责任编辑︱刘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