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BOPPPS”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4-08-10罗军张燕王俊伟
摘 要 在大健康、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医学免疫学课程基于培养能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从“厚基强能,应用为本”理念出发,聚焦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问题,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为四个模块、在小班化教学中采用“SPOC+BOPPPS”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精准评价,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免疫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小班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1.034
Based on the "SPOC + BOPPPS" "Medical Immunology" Course Mixed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big health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e medical immunology course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medical talents who can engage in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in grassroots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thick foundation, strong ability, and application oriented", it focuses on pain poi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By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o four modules, adopting the "SPOC+BOPPPS" teaching mode in small class teach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mpowering precise evaluatio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grasp of basic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to apply immunology knowledge analysis and solve clinical real-world problems.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ixed teaching; small-class teaching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的存储、获取和传播等发生了革命性改变,为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更加灵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检测与防治的一门前沿学科,医学免疫学作为临床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的纽带,为今后学好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基础。本课题为破解医学免疫学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讲解内容枯燥的问题,采用“SPOC+BOPPPS”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深度交叉,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综合能力,促进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 学情分析
医学免疫学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学生都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学医热情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大一阶段,先修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系统解剖学等课程,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基础相对薄弱,先修课程成绩不理想,自制力较差,如遇到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讲解又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故而,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授课的基础。另外,学生对于基础课的学习基本都感到比较难学、乏味,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但基础课学不好将直接导致专业课学习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各种资源、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象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2 教学痛点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相互穿插,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有效将所学知识点重新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评价中期末考试占比70%,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15%和课堂表现15%,量化指标不够精准和细化,不能有效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3 创新思路
课程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量身定制适用本校学情的SPOC资源,学生线上自学夯实基础,绘制思维导图初步构建每章节知识框架,教师课中不断串联前后知识点,跨章节制作思维导图,利用超星构建知识图谱,最终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医校联合、校校联合组建新的教学团队;案例教学、小组进阶任务,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应用、分析能力,促进教学由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教学转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精准教学,对标课程目标,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3.1 重构教学内容为“四大知识模块”
重构教学内容为四大模块:免疫学概论、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及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及应用。每章内容再按知识点拆分,融入临床案例、课程思政、科学前沿。新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学生把握各知识点的联系,助力知识体系构建。
3.2 创新教学方法:小班化+SPOC+BOPPPS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建设适用于本校学情的SPOC在线资源,包括微视频24个,课堂实录64个,教学案例48个,执业医师试题2665道。在线下教学中采用30人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个性化教学,联合教学医学、兄弟院校组建新的教学团队,邀请教学医院参与备课,临床医师走进课堂,负责临床免疫模块授课。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设新的教学环境、组建新的教学团队、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
3.2.1 导入与前测
有趣、有效、有意义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同时对课程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部分学生随着学习的推进容易出现厌学心理,甚至直接想放弃这门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组针对每一章开篇都准备了精彩的导入部分,比如,在绪论部分,用锐器刺破皮肤,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图片引入,并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很直观地看到免疫细胞吞噬清除病原微生物,认识到免疫系统发挥的作用,从而对免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抗体这一章,引入非典期间姜素椿教授用免疫血清疗法治疗患者的故事,并抛出问题:何为免疫血清疗法?发挥作用的因子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整个课程线上学习部分有四章节的内容,分别是抗原、抗体、补体和抗原提呈细胞,这几章的内容教师通过录制知识点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每一视频都会设置弹题,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数据,整理习题,发布前测。
3.2.2 参与式学习
对于免疫学的学习,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只是一味接受,缺乏创新探索的精神,所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组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科学知识进社区等活动,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超敏反应部分,组织学生自编自演一患者因过敏就医的场景,“医生”不仅详细地告诉“患者”为何会过敏,还详细讲解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整个过程结束,学生们不仅轻松掌握了这章的主要内容,也体会到作为医生的责任。在细胞因子这章,提出问题“疫情之初,为什么患者死亡率比较高?”分小组讨论,学生会想到病毒攻击人体后,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导致短时间内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还有学生能结合组织胚胎学及生理学的内容阐述整个致病过程,实现多门基础课程知识的交叉,这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难能可贵的。另外,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用自己学到的免疫学知识对居民进行科普,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比如有的学生做的课题是如何预防过敏?通过自己制作PPT,详细给社区居民讲解过敏是怎么回事,在生活中应如何预防,常用的脱敏方法有哪些?科普活动最终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学生也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准备的过程中自己也受益匪浅。
3.2.3 总结
医学免疫学最大的特点是前后关联性强,线下讲授结束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总结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线上学习结束,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使散在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另外,在每一章结束后都有相应的临床案例植入,通过临床案例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连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应用能力。比如学习完抗体部分,插入临床案例,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通过知网、PubMed等查阅文献,并注明出处,把查阅的资料留档,下次课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汇报人员由教师随机抽取,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3.2.4 后测
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作业,其中简单题目占15%,中等占75%,进阶题目占10%。为防止学生抄袭设置题目乱序,总共20题,时间15min。通过检测,就能发现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是没有掌握的,后续可通过线上视频加强学习。
3.2.5 课后
为了丰富学生的免疫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乐趣,也作为课堂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免疫学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典型的临床案例,比如学习完T、B淋巴细胞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制订一个消灭肿瘤的治疗方案,学生通过中国知网、小木虫等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初步诊疗能力和早期临床思维。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不仅阐述了T、B淋巴细胞的应答特点,也进一步解释了两者的优点及弊端,还想到了用CAR-T来治疗。这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就看用什么样的方法激发出来。
3.3 信息技术赋能精准教学,全面评价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其中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
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核与临床执业医师题型接轨,60分以上计入总成绩,其中案例分析和A2题型占60%,实行教考分离,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学习占10%,章测试占10%,4次阶段性考核占20%,思维导图制作分享与课后拓展占10%,课堂活动占比10%。
考核反馈:过程性考核随堂反馈,终结性考核结束后,教师对试卷进行分析,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总结,找出原因,并通过直播、录课等多种途径向学生反馈。
4 创新成效
4.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均得到提升
学生通过线上自学、查阅资料等提高了自学能力。9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获得了提升,混合式教学增强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核成绩逐年提升。考核中应用、案例分析类题型得分率提高,95.7%的学生认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92.2%的学生认为,临床案例讨论对知识的应用帮助较大。通过对免疫学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绩显著,2023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立项免疫学相关校级“创新训练项目”20项。
4.2 教师教研水平明显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潜心钻研,共获批2项省级教改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医学免疫学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积极参加各层级教学比赛,先后获得全国类教学比赛奖项2项,省级教学比赛奖项5项,校级教学比赛奖项8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能力。
4.3 课程建设效果好,示范作用突出
课程组成员先后在省免疫学教学研讨会、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端研修中分享医学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经验,在校内其他学院介绍医学免疫学课程建设经验,作为导师连续三年为学校新进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医学免疫学教学相关工作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5 结语
任何一种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及不断创新,SPOC+BOPPPS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增强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课程组还应不断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为新时代培养高水平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借鉴及建议。
参考文献
[1] 蒋传海.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J].理论视野,2015(12):37-39.
[2] 尚丽丽.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31(10):1078-1081.
[3] 张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0):201-202.
[4] 杨帆,杨天明.BOPPPS教学模块的混合式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26-128.
[5] 陈庆章.大学教学常见问题解答6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63-373.
[6] 谢芳.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