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策略研究

2024-08-09李守谦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论文阐述了S农商联合银行立足省情,坚持长短结合、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入分析研究全省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基础客户覆盖面提升、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提升、信用环境优化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3;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4-0151-03

1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村商业银行以农为本,为农而生,因农而兴,作为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有责任、有感情、有条件助力这一重大战略的落实。推进乡村振兴不仅关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格局,更紧密地连接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对S农商联合银行而言,它是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自我革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

2 S农商联合银行的基本情况

S农商联合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一直担负着服务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任,已发展成为全省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业务规模最大、支农力度最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截至目前,S农商联合银行共有省、市、县、乡4级机构3 000余个,干部员工超过5万人,服务范围基本覆盖全省各县(市、区)、乡(镇)、村。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S农商联合银行系统是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存款规模突破“一万亿”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普惠涉农贷款余额均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3 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三农”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3.1 普惠金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一是机构网点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尽管农村商业银行加大了助农取款点、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ATM、POS机具的建设,实现了乡乡有机构网点,但对全省2.8万个行政村、830万农户来说,覆盖面仍有很大缺口。同时受通信信息制约,一些偏远地区网点线上业务特别是移动金融业务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城乡之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金融资源向市区、城郊区集中特征较为明显,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二是有效的信贷供给明显不足。尽管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但由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和个人消费信贷需求持续增长,新增贷款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县域信贷资金需求。

3.2 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金融服务机制还不完善。对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特色化、差异化、区域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尚未全面建成,针对中小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营机构建设力度不够。二是营销功能较弱。客户经理数量与农户、农村企业主体等服务对象数量上存在突出矛盾,市场营销、主动出击的能力和效率滞后。三是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信贷产品与农村市场的发展、主体的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四是科技手段跟不上。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客户、细分市场、精准对接服务的手段缺乏,高效化提高资金支撑成为信贷投入的短板。

3.3 信用工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是信用体系建设“上热下冷”。县、乡、村政府对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乏力、缺乏抓手。二是“内紧外松”。各银行业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推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在利率上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但县、乡、村政府对信用评定工作的参与深度、力度不够。相当部分客户对信用评定和征信工作不重视,还有的贷款出现逾期、欠息,给予制裁才有所触动。三是“联动松散”。县、乡政府及金融机构在诚信建设方面联动不紧、联系不够。一方面,政府层面打造诚信环境喊得多、做得少,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跟不上,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同时对欠债户、赖债户及信用环境差的区域缺乏综合制裁措施。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对不良贷款及赖债户多着眼于内部清收和依法诉讼,对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3.4 风险补偿及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

农业是弱势产业,涉农贷款风险较大,一方面传统农户从事种植养殖,受自然、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加之对市场需求反应慢,收入不稳定,对贷款本息的按期偿还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受上下游行业及市场波动干扰较大,经营效益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贷款偿还的保障性较弱。S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高于省内其他金融机构,承担着较高的风险水平。尽管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奖励办法和优惠政策,但远远无法化解大量的涉农贷款风险。

此外,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失后,农村三产市场后劲不足。同时,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及市场因素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中缺乏抓手或面临风险较高,信贷资金有效投入针对性不足,且面临资金不能充分运用的困境。

4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方向

作为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主力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于S省农商联合银行而言,是践行其政治使命的关键抉择,而且是促进其业务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增强其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S省农商联合银行应积极作为,全面对接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4.1 围绕“产业兴旺”目标,支持乡村三产融合

4.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增产提质,把支持粮食安全作为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满足粮食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科技等生产资金需求。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县和粮食增产县产能提升,支持规模化、标准化的粮食种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支持油葵、胡麻等特色油料作物的种植和产业化开发,助推优质油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畜牧、果业、农产品加工、蔬菜四大产业升级。支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地区、晋东南区三大养殖板块跨越发展。支持太行山、太岳山、晋南边山丘陵、恒山等传统中药材产区全产业链发展,支持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无害化、现代化的蔬菜产业和果业园区发展。

4.1.2 做强特优产业

大力支持杂粮(马铃薯)、畜牧、蔬菜(食用菌)、鲜干果、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支持汾河平原、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区域“六大发展区域”发展。支持运城优质果麦产业化示范区、太原都市农业多功能示范区、上党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朔州草牧业种养加工发展示范区“四大集群示范区”建设。

4.1.3 壮大品牌农业

支持山西小米和山西陈醋等“山西省最具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平遥牛肉、吕梁红枣、运城苹果、上党党参、大同黄花、隰县玉露香梨等“山西区域公用品牌”,雁门清高、紫林、琪尔康等“山西功能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4.2 围绕“生态宜居”目标,支持城乡融合发展

4.2.1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积极支持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鼓励农家乐模式的创新实践。同时致力于促进体验农业、健康农业、教育农业等新兴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并探索牛羊养殖和自助农业等更具特色的农业经营模式。支持开发“名人故居”“晋商大院”“原貌民居”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观光旅游。因地制宜支持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支持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推动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提升品质、创建品牌。

4.2.2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信贷投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清洁能源、道路交通、电信网络和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支持中心城镇和城郊周边乡村发展民宿经济、休闲经济、养老经济、物业经济等新型农村服务业。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支持有基础、有资源、有特色、有潜力的乡村创建和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的打造,支持特色专业村发展,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

4.2.3 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优先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支持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支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建设。支持“三品一标”农业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业品牌。

4.3 围绕“生活富裕”目标,支持农业农村大众创业

4.3.1 引导乡村能人带头创业

支持大学生村官、乡村巧匠、返乡农民工创建家庭农场,创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经济,发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社,带动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业中创业、致富和发展。

4.3.2 鼓励各类人才下乡创业

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家、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深入乡村,投身于创业创新的热潮中,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推广“青创贷”“巧妇贷”等乡村创业贷款产品,降低贷款准入条件,扶持草根创业,壮大创客大军。

4.3.3 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吕梁山、太行山集中为重点支持区域,以脱贫户为重点支持对象,持续支持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信用观念好、遵纪守法好的脱贫户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支持脱贫乡村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产业。支持有意愿、有实力、有技术的地方龙头企业在乡村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

4.4 围绕“治理有效”目标,支持农村产权改革

4.4.1 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土地经营权担保和反担保贷款模式,支持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积极鼓励工商资本参与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环节,引导其投资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支持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

4.4.2 助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关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情况,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果园等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

4.5 围绕“乡风文明”目标,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逐步完善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休闲农业等农业主体的信用信息档案,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推动区域经济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司法环境和金融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数据质量的稳步提高。积极推进信用示范户的创建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让农民在实践中提高信用意识。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5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举措

5.1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充分发挥农商行主体作用,按照支农主力军的职能和市场定位,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渗透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在乡村的网点要满足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加大对POS机、自动柜员机、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各类基础金融机具的布放推广力度和使用方法普及,让农民会用金融工具,了解金融业务,掌握金融知识;在乡镇的营业网点要满足农民合作社、农业种植大户等主体的金融需求,不仅要送资金,更要送技术、送方法;在县域的营业网点要重点对农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等主体提供信贷支持,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合理测算,最大限度地满足信贷需求。

5.2 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明确农村、城郊、城市型网点支持乡村振兴的功能和定位,构建功能互补、竞争有效、分工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持续开展客户经理进村入户行动计划,实现农户、小微企业(主)、个体经营户等各类客户信息档案资料收集,符合信贷准入政策的评级、授信和有合理需求的信贷投放“3个全覆盖”。通过拓展基础客户,加大信贷投放,提升服务质效,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达到监管标准,建成机制健全、资本充足、内控严密、服务高效、社会认可的现代金融企业集群。

5.3 引深创建信用工程,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督办、职能协作、基层参与、公众监督、农信推动”的原则,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得以有效执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提升对信用工程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规范操作流程,确保信用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加强部门协作,共同维护信用工程建设成果。强化激励措施,建立驱动机制,激发各方面参与信用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5.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素质的支农工作队伍

不断扩充支农工作队伍规模,做好人员力量补充,形成高层指导引路、中层参与统筹、基层深入落实的多层次人才发展格局。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注重人员素质提升,促进员工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金融和农业知识的掌握领会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肖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现代营销,2019(03):187.

【2】王志军.商业银行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策略探讨[J].现代金融,2021(10):47-50.

【3】农业银行苏州常州分行课题研究组.乡村振兴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可行性分析和对策研究[J].现代金融,2021(4):41-46.

【4】秦雨梦.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2(17):80-82.

【5】林淑慧,赵海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挑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