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探析
2024-08-09澹台令健,何平和
【摘 要】论文提出以数字技术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探讨数字技术通过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从而推动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村普惠共享数字发展成果,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并从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农民数字素养和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抓住数字时代红利的建议,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村;共同富裕;路径
【中图分类号】F49;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4-0148-03
1 引言
农村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农村”“共同”和“富裕”,“农村”表示区域对象概念,主体是村民;“富裕”强调发展和效率,代表物质和精神层面;“共同”强调共享和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意即农村村民共享富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应当理清为什么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目前存在的机遇与现实困境有哪些,以及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等基本问题,对顺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地区间发展现状来看,肖金成等[1]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而我国目前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李晨[2]认为,应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兼顾城乡收入的效率和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生态公平两个层面[3]。而推进农村数字化的建设则能够达成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缩减收入差距,这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呈正向的单重门槛效应[4]。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的深入,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数字红利在农村地区不断显现。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要素,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驱动力,对于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从数字技术与共同富裕二者的逻辑关系层面,深入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旨在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农村居民,从而推动我国全面共同富裕的新阶段。
VFivloM78AacBM6S1DE+Bw==2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2.1 数字技术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2.1.1 数字技术提升和改进生产技术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素,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推动数字技术的发展,将其作为新质生产力,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从哲学角度来看,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而科学技术作为智能性或渗透性生产力要素,可以被利用、生产,投入现实应用中,从而提高、发展生产力。数字技术的革新发展,在“三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解决农业经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从而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具体来说,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经营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方向推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农业可以施展无人机施肥、打药等劳力工作,做到解放农民双手的第一步。接下来,要推进农业数字化的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生长态势、种苗生长、天气变化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对农业生产要素、过程的管理信息化。
2.1.2 数字技术催生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随着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传统农业经济模式正在数字化转型,数字要素与劳动、农产品、土地、技术等劳动要素相融合,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优化,催生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虚拟经济等经济新生态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数字产业化建设,延伸农村特色产品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化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等,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进一步赋能农村实体经济。例如,在农产品种植、采摘、售卖、存储、加工、运输等多层面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实体经济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依托数字平台的支撑,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模式,构建新数字化实体经济生态体系,贯穿产销储产业链,在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均融入数字技术,开启农产品电商经济,丰富农业领域应用场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村共同富裕创造竞争新优势。
2.2 数字技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村普惠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2.2.1 数字技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阵地,也是未来乡村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新业态促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突破数字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障碍,使得公共物品的供给服务能够惠及每一位农民。
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教育方面,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思维,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开设线上远程名师课堂,面向农村学生输送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对于农村教师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定点培训,完善农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第二,在医疗方面,运用“数字+公共卫生”思维,更新乡村医疗卫生院的现代化设备,开设“城市+农村”的远程医疗坐诊服务,推广医保覆盖区域,推进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精准化、均等化、数字化标准,进一步保障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社保养老服务;第三,在“数字+其他服务”,统筹协调城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2.2 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伴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技术支撑。首先,5G网络设施的建设,弥补了城乡信息资源“鸿沟”,让更多农民能够通过线上平台沟通、交流、学习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其次,互联网的普及,倒逼乡村地区物流体系建设完善,打通农村资源流通的“堵点”,进一步为农村特色产品走出去提供基础保障,有利于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建设家乡;再次,利用“互联网+社区”等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组建线上村务微信群,方便村民及时获取村庄相关资讯,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减少了村务管理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了乡村自治效率;最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党建,通过大数据、云投票等构建情境场域,拓展了数字化应用范围,“村务公开微信群”“村民监督微信群”等加大了村民监督力度,提高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的协同程度,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为民服务的自主性和互动性。
3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3.1 农村数字经济规模较小,数字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数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数字乡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最新阶段。以数字技术赋能的休闲农业、直播带货、订单农业、平台经济等赋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淄博高青、烟台海阳、泰安肥城、滨州惠民等数字乡村试点有效带动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2023年,山东省新基建扩量提质,深入实施“双千兆”工程,以5G、千兆光网、算力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超过85%,全省16市市区、县城城区、乡镇镇区和省内海岸线实现5G网络全覆盖;5G用户规模居全国第3位;4G网络、百兆光纤宽带实现全区域覆盖,80%乡镇具备千兆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建成了省级农业农村遥感大数据中心、山东省农业云平台、智慧畜牧、渔船智能监管、“爱山东”上线“数字乡村”专区等一批数字政务服务平台。着眼全局,山东省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数字基础产业渗透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依然较低,数字信息技术推广及应用的发展需求薄弱,新兴数字产业难以在农村扎根立足。从经济发展来看,山东省的智慧农业规模较小,农村内部表现出较大的收入差距,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较低,数字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亟需扩大数字农业产业规模,着力促进农业数字技术与产业链条的融合。
3.2 农民数字素养偏低,数据要素释放阻滞
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营主体,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当前我国农民种地呈现“高龄化”趋势,人均年龄近60岁,部分乡村“空心化”严重,缺少高素养新农人群体。一方面,农民数字素养普遍偏低与农民群体有关系。部分空心村中的农民群体主要为老人、留守儿童、文盲群体应用数字技术能力弱,对于手机应用软件功能应用不熟练,难以掌握数字技能,农村资源难以转换为收入性资产。另一方面,农民数字素养普遍偏低与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息息相关。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中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稀少,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更新迭代,数字技术与农业产品融合力度弱,工业中率先应用的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与农业融合上存在滞后性,这对于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农村数字经济的规模发展形成阻碍。与此同时,农村缺少高素养农民群体,高素养农民群体在全国范围内不足80万人,农民固有的传统认知观念相对保守,对于数字技术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再加上新型数字技术的专业门槛较高、产品成本较高,使得数字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结合中阻碍重重,不能有效地释放数字生产要素的乘数效应作用。
3.3 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低,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农村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和落脚点,数字化技术催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但在乡村数字治理适应时代变化方面依旧欠缺。一方面,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理念滞后、基层设施配置不全、专业数字素养人才缺乏等,导致农村基层的数字信息治理能力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技术至上主义”和“痕迹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数字技术作为治理工具,是为了基层网格治理更加方便快捷。当下各种政务软件、多个微信工作群、小程序、数字系统等打着“工作留痕”的旗号,完成数据、信息、报表的填报、留痕,繁重的文山会海,反倒是数字技术的先进性拖了基层干部效率的后腿,大大降低了为人民办事的质量。这反映出数字技术相关的治理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全面质量评价机制,导致数据资源配置低效,各部门权责界限模糊,致使基层数字治理负担沉重。
4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
4.1 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数字公共服务体系水平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带来各行各业的发展红利。当前,我国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艰巨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应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稳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网络数字基站、5G通信技术的全区域覆盖,打通数字技术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发挥基础作用,在农村地区积聚生产要素优势,吸引人才集聚、资本投资,形成经济规模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讲,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建立公共服务数据平台,为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治理的数据依据和问题解决渠道;推动智慧农业的数字化生产服务,进一步依托数据实现种植、生产的动态化监测,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大平台经济的发展规模,将农业融入数字经济的时代洪流中,让每一位农民能享受共同富裕的成果。
4.2 培训新型高素养农民群体,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数字乡村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一方面,提升数字素养。推进智慧农业的建设,需要农民主体掌握必备的手机应用技能,发展农产品电商经济需要链接网络信息资源。新时代的新农人、新农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自我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能力,具备网络数字技术链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技能,包括信息的搜集、筛选和处理等能力,提升个人知识技能和数字素养。另一方面,加强技能教育培训。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整合当地的人才资源,包括数字领域的专业人才、高校专家等下乡为先进新农人提供交流培训机会,发展数字农业教育平台,提供不同产业的精品课程,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同时新农人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从而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数字素养水平。
4.3 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完善数字化社会保障服务
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单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做好乡村数字政务平台的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链接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信息发布、政策通知、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平台,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乡村落实线上申请审批服务,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到乡村生活;另一方面,村委镇政府打通“数据鸿沟”,做好农村数据收集、处理工作,提高数据精准性,制定数字化乡村治理的制度,真正提升数据服务质量。另外,也要加强村委领导班子的监督,完善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强化基层领导服务群众意识,真正立足于本地资源和特色产品,强化数字赋能,促进农村共享数字福利成果。
【参考文献】
【1】肖金成,洪晗,申秀敏.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J].华东经济管理,2024,38(03):1-11.
【2】李晨.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社会科学,2024(01):274-283+287.
【3】唐任伍,武天鑫,温馨.数字技术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机理、深层逻辑和路径选择[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24(05):3-13.
【4】郑瑞强,郭如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障碍因子与实现途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06):78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