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与实施分析
2024-08-09方永浩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制造业中,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要求企业人才培养策略必须与时俱进。然而,许多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策略滞后问题,难以应对快速的市场和技术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基于此背景,论文通过系统的需求分析,针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与实施分析,目的在于提出一套更有效、更具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提升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
【关键词】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4-0132-03
1 引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革新加速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尤其在制造业领域,随着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精细化和多样化。然而,许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策略落后、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基于需求分析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设计,通过精确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技能需求,制定出更为有效和前瞻性的培养策略,旨在通过人才优化提升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
2 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系统分析
2.1 需求理论分析
在企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性,这就要求企业能够精准地剖析技能人才的需求类型,并据此制定出高效的培养策略。这种剖析过程涉及对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深刻洞察,同时结合市场变迁和技术发展的走向,准确识别出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需技能人才的类型和特性。详细来说,这一过程涵盖多个关键环节。首先,企业需要清晰地界定其长期与短期战略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其次,对市场和技术趋势的深入分析不可或缺,这有助于企业评估这些变化对技能需求产生的具体影响。再次,对每个岗位职责的细致梳理,能明确各个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软技能以及未来可能涌现的新技能。此外,对现有员工的技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出技能缺口和人才盈余,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有力的依据。最后,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划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所需的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的数量进行合理预测。通过这一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企业能够准确把握技能人才的需求类型,从而为后续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更能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战略发展的紧密结合,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分析工具与技术应用评述
在深入进行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技术对于获取精确且全面的信息至关重要。若干常用的需求分析工具和技术,如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职位分析、技能盘点以及趋势分析,均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而言,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广泛收集员工、管理层及相关利益者对技能需求的看法与建议,其定量分析的结果能够揭示技能需求的普遍性和紧迫性,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访谈则通过与关键岗位员工和管理者的深入交流,揭示他们对技能需求的具体见解,进而揭示需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动机。焦点小组则通过组织不同部门或岗位的员工进行讨论,收集他们对技能需求的共识和差异观点,激发新的思考并发现潜在需求。而职位分析则通过对企业内部岗位的详细剖析,明确每个岗位所需的关键技能和能力,为技能培养提供明确方向。技能盘点通过对现有员工技能水平的评估,识别出技能缺口和培训需求,为企业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提供依据。趋势分析则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预测未来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确保企业培养策略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
3 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在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确立清晰的设计原则是保障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石。这些核心设计原则包括针对性、个性化和实效性、以人为本以及系统开发。具体而言,针对性原则强调根据岗位职责和性质的差异进行差异化设计。例如,针对一线生产操作人员,应着重培养其设备操作、管理与维修、质量检测和控制的复合技能,并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设立明确的晋升通道。而对于后方辅助服务人员,则应注重业绩和能力的提升,采用360°测评工具评估其技能水平,并设计技能专家评聘机制。个性化和实效性原则则要求技能人才培养注重个体差异,旨在提升人才的实操能力和业务能力,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意味着培养模式应针对不同职责、设备品牌或型号进行专项培训,并配置丰富的培训资源,确保培养效果能够经受住工作实践的检验。以人为本原则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在培养过程中关注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人才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和机会。系统开发原则强调从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级、选拔机制、考评体系、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构建一个系统化、完整的培养体系。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培养效果的良好实现和成果的顺利转化。
综上所述,遵循这些设计原则,企业能够构建一个既有效又灵活且可持续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技能需求,还能够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3.2 综合优化策略
为了优化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综合考虑了企业实际需求及调查结果,提出一套系统的策略。首先,企业应深入分析技能人才的分类及其岗位特点,从而为不同类别的技能人才制定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这一过程中,企业需确定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并规划其职业发展路径,确保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对齐。其次,为了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及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企业应设计明确的晋升通道和激励制度。晋升通道应基于技能水平和工作绩效的双重考量,激励制度则应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同时提供长期职业发展的支持。再次,企业还应建立专职的技能人才培训机构和创新平台,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源来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这一策略包括开发专业的培训课程、引入优秀的培训师资,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和技术。最后,为解决传统的社会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契合度低的问题,企业应探索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新方式。自主评价能更灵活地适应企业的特定需求,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衡量和激励技能人才的发展。通过实施上述优化策略,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以自主培养为核心、辅以社会化资源支持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3.3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施方案
在企业内部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是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核心。此平台的目标是覆盖技能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周期,从初级技能培训到高级技能提升,以及终极的领导力开发。平台的建设涉及建立培训中心、探索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新方式以及创建技师工作室,这3个关键部分形成一个综合的支持系统,旨在提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见图1)。建立培训中心是提升技能人才基本和专业技能的基础设施。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技能人员的基础技能培训、岗位晋升培训和职业技能评价。通过系统的培训程序,员工可以在上岗前获得必要的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和服务需求。此外,培训中心还负责组织不胜任岗位要求人员的再培训,确保所有员工都能达到公司对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探索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新方式,是一个创新的实施方案,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结合国家标准和企业具体岗位需求,独立开发企业技能评价标准。自主评价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评价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且通过确保评价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一致性,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建技师工作室能够促进高级技师和技术领头人的专业成长和领导能力开发。技师工作室不仅是技能培训的场所,也是创新和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问题的智囊团。在这里,资深技师可以通过师徒制度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员工,同时,他们也将参与到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推动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
通过这3个具体的实施部分,企业将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提升员工的技能和效率,还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种综合的技能培养平台将确保企业能够持续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为员工提供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 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估
4.1 模式实施过程简述
CD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研发的中型企业。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该公司面临着技术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和技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维持行业竞争力,公司决定执行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CD公司启动了一个全面的技能需求分析,涵盖所有生产和研发部门。通过与部门领导和关键技术人员的访谈,加上分析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确定当前和未来的关键技能缺口。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一系列技能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覆盖专业技术技能,还包括提升创新能力和软技能的培训。课程内容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CD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培训中心,负责所有技能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培训中心将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经验丰富的技工,使用混合学习方法,包括面对面教学、在线课程和实操训练。CD公司设立技师工作室,激励高级技师和工程师开展技术创新和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师徒制度,将资深技师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年轻员工,促进技能的传承和创新。CD公司探索实施了自主评价系统,以适应公司特定的技能需求。该系统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确保技能认证的权威性和适用性。CD公司通过定期的技能评估和绩效回顾,监控培训效果。使用关键绩效指标(KPIs)来衡量培训对员工技能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策略,以持续改进培养模式。
通过这些策略,CD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还能为未来的技术挑战做好准备。这将帮助公司维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4.2 成效评估与质量控制指标分析
为了从量化和质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展示优化后的培养模式在提升员工技能水平、降低故障率等方面的具体成效,可以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各项指标,从而看到培养模式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是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通过实行综合的培训计划,结合理论学习、实操练习及在职培训,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技术资质,而且显著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和专业能力。如图2所示,自2012年实施新的人才培养策略到2021年,员工的平均技能等级先因考核难度上升导致等级下降,但是后期一直稳步提升,不仅显示了培训模式的有效性,还反映了公司在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策略方面的成果。
设备故障率的降低反映了员工在设备管理和维修方面的技能提升。随着员工对设备的熟悉度增加,以及维护和故障排除技能的增强,企业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设备故障率从一开始的0.99%,降低到0.68%,到现在已经降低到0.08%。
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直接关联到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控制能力,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从92.33%提升到98.62%,反映了培养模式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成效。
员工流失率的降低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的直接体现。随着员工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明显进步,以及企业对其才能的认可和奖励,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有了显著提高,这直接影响了员工的留存率。如图3所示,从2012年实施新培养模式开始,因严格考核的筛选机制,导致此时达到最高峰流失率21.13%。流失率在经历初始波动后逐年下降,显示出2017年至2021年间较为稳定的趋势。这种下降趋势表明优化后的人才培养策略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有助于保持核心技术和经验的传承。这些改进是企业减少人才流失和增强内部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成效评估,CD公司可以验证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未来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依据。这些评估结果不仅证明了投入人才培养中的资源和努力的价值,还为继续优化和调整培养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实践经验。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系统分析,设计了一个包含需求分析、培训课程优化、职业技能自评系统等多个环节的综合培养模式。实证分析表明,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员工技能,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故障率,并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本文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内部效率,还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永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探析——以广州某省属输变电施工企业为例[J].经济师,2023(10):250-252.
【2】杨家强.Z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3】刘文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践与探索——以驻海外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0(14):75-80.
【4】金凌燕,陈小英.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03):111-114.
【5】周泉.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2):160.
【6】马春燕.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论,2017(08):91-92.
【7】褚新益.紫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改进方案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