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劳动力结构影响
2024-08-09罗佳怡
【摘 要】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有着重要作用。论文基于2011-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总量及其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总体对于本地区服务业就业总量存在“创造效应”,增加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占比,减少公共服务业的占比;同时,数字技术发展对于邻近地区存在“虹吸效应”,减少周围地区服务业就业总量,使得邻近地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就业占比下降,公共服务业就业占比相对上升。最后在进一步分析中,分析了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服务业就业;劳动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F49;F719;F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4-0035-03
1 引言
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数字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依据中国信通院的定义,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口结构调整,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系统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释放服务业就业潜力,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2 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机制与研究假设
2.1 数字技术创新与服务业就业总量
新兴数字技术正引领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也就意味着对原有生产体系的改变和对原有就业结构的冲击。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可以分成“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1]。
技术创新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是以“机器替代人”为特征,王君等[2]认为新技术的进步能够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且进一步通过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形成对劳动力需求的破坏。武可栋等[3]认为数字技术的使用主要从3个方面替代了就业,一是直接替代部分劳动力;二是数字技术使用改变了商品流通方式,使得部分岗位消失;三是数字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传统中介岗位受到了冲击。技术进步对就业破坏效应的影响路径,总体可归为3条:技术进步缩短工作岗位的生命周期;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技术进步加剧经济周期波动。技术的发展大致通过这3条路径引发周期性失业或技术性失业。技术创新在替代部分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对就业有着“创造效应”。陈明艺[4]认为技术创新能够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王文[5]认为技术进步能够通过生产率效应、自动化深化效应以及职位创造效应来抑制对工作岗位的替代效应。
综上,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
2.2 数字技术创新与服务业就业结构
数字技术创新对不同的服务业行业部门的影响也是存在行业差异的[2]。本文将服务业分成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较低,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服务业中部分低附加值、重复性的岗位会被技术替代,对传统服务业就业产生“破坏”。但传统服务业大部分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并非机器或是技术能够完全替代的。现代服务业主要由高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组成,对劳动者有着较高的技能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而发挥数字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公共服务业大部分工作属于技能要求不高且重复性的工作,而数字化发展能够有效解决公共服务行业人员冗余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岗位。并且,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者进入存在潜在门槛,因此劳动者流向公共服务业较少。
综上,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数字技术创新会增加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降低公共服务业的就业比重。
2.3 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数字技术能够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使得经济中心能够对周围地区产生辐射性影响。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指出,当产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并且信息能够无壁垒流通,交通运输成本下降时,会吸引企业向规模较大的市场集聚,集聚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区域的产业发展,加强规模效应,从而强化区域集聚,吸引大量要素流入该区域形成区域“中心”,而周围地区由于要素资源的流出形成“外围”,依附于区域“中心”的发展,区域发展表现为不平衡的现象[6]。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中心”对“外围”要素的“虹吸效应”,使得大量劳动力资源流向“中心”区域。
因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总量和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3 数据、变量和计量模型
3.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2011-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CSMAR数据库和各省统计年鉴。对相关数据进行平减,剔除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
核心解释变量:数字技术创新(digtal)。借鉴杜丹丽等[7]的做法,采用熵值法,从数字技术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3个方面对数字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被解释变量:服务业就业量(lnservice_num)。采用各地级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万人)取对数值进行衡量。服务业就业结构。依据第三产业细分行业性质,将服务业划分为传统服务业(tradition)、现代服务业(modern)和公共服务业(public),以各分类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值来衡量。
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lnreal_pgdp)采用各地级市人均生产总值的对数值进行衡量。产业升级(ind)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行衡量。政府干预(gov)采用各地级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进行衡量。金融发展水平(fin)参考孙早和侯玉林[8],采用各地级市年末存、贷款余额占GDP的比值衡量。人力资本投资(hum_capital)以各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衡量。城市人口规模(lnn)以各地级市年末人口数取对数表示。
3.2 计量模型构建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等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的数字技术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能够突破地理空间的局限,因此,本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析,模型设定如下:
Yit=α0+ρ1WYt+α1digtalit+α2X+ρ2Wdigtalit+ρ3WX+?滋i+γt+εit (1)
其中Y表示被解释变量(服务业就业总量和服务业务就业结构),下标i和t分别表示各地级市和年份,W表示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X表示各控制变量,ρi表示空间滞后项系数,?滋i是地区i的个体效应,γt是时间效应,εit是随机扰动项。
4 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及就业结构的影响
4.1 基准回归结果
本文选择经济地理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对2011-2019年我国276个地级市的数字技术创新、服务业就业量以及服务业就业结构回归分析。
表1展示了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及就业结构影响的估计结果。从回归结果(1)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在1%显著性水平下增加服务业的就业量,数字技术创新的空间滞后项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服务业就业量起负向作用,说明本地区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增加服务业就业需求,吸引邻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流入本地区,减少邻近地区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回归结果(2)~(4)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在1%显著性水平下增加传统服务业就业占比,并降低邻近地区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在1%水平下显著提高6.9%的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说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数字技术创新对于周围地区现代服务业就业占比的影响并不显著。本地区数字技术创新会在1%显著性水平下降低30%本地区公共服务业就业占比,对公共服务岗位产生替代效应,同时,数字技术创新促使就业人口向周围地区流动,增加了邻近地区公共服务业就业比重。
4.2 稳健性检验
本文用地理邻接矩阵替换经济地理矩阵,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可知,如果两个地区的距离越近,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密切。在邻接矩阵中,相邻两个城市的元素为1,不相邻两个城市的元素为0,本城市和本城市的元素为0。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地理邻接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的回归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4.3 进一步分析
可支配收入对一个地区的消费需求会产生重要影响,而消费需求的变化会影响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服务业的就业,因此,本文考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调节作用。从交互项digtallnincome可以发现可支配收入显著正向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对现代服务业就业占比和公共服务业就业占比的影响,对数字技术创新与传统服务业就业占比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为负;从交互项的空间项可以看出,邻近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服务业就业总量和传统服务业就业占比的调节作用显著为正,而对公共服务业就业占比的调节作用显著为负。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本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以“创造效应”为主,而对周围地区服务业就业存在“虹吸效应”;第二,从对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出发,数字技术创新扩大了本地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占比,降低了公共服务业的就业,对于邻近地区的影响而言,减少了邻近地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占比, 增加了邻近地区公共服务业占比;第三,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消费潜力,在数字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就业及其就业结构上存在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要注重发挥数字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积极发展服务业,利用数字技术扩大服务业的规模,发挥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带动就业增长,更好发挥服务业作为“就业稳定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勇,张思慧,赵腾宇,张亚峰.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软科学,2022,36(10):9-16.
【2】王君,张于喆,张义博,洪群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169-181.
【3】武可栋,朱梦春,阎世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2,38(10):106-111.
【4】陈明艺,胡美龄.技术创新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J].新金融,2020(08):25-33.
【5】王文.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智能化促进了高质量就业吗[J].经济学家,2020(04):89-98.
【6】周闯,郑旭刚,张抗私.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就业:行业异质性与空间效应[J].技术经济,2023,42(03):167-178.
【7】杜丹丽,简萧婕,赵丹.中国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22):1-11.
【8】孙早,侯玉琳.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9(05):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