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痛点刃针疗法联合拔罐用于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4-08-09沈作军张少锋仵建勤王晓卫李鑫常安曹哲王晓辉

大医生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 观察激痛点刃针疗法单独及联合拔罐用于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宝鸡市凤翔区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颈肩部MP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激痛点刃针疗法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激痛点刃针疗法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简化麦吉尔(Mcgill)疼痛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颈椎康复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和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更大,两组患者颈椎康复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痛点刃针疗法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能有效缓解颈肩部MPS患者疼痛症状,减轻功能障碍,促进颈椎功能康复,提升疗效,同时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适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刃针疗法;拔罐;肌张力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3.0084.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3.028

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由长期慢性劳损导致的颈肩部疼痛与功能改变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软组织源性疼痛并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多表现为颈肩部区域的疼痛、僵硬和肌肉紧张,患者还会感到疲劳和无力,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中医认为, MPS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临床多采用针灸、推拿等疗法来缓解患者疼痛,激痛点刃针疗法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能够通过刃针精确地刺激和释放激痛点,从而消除患者疼痛和改善功能,但疗效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2]。刺络拔罐法是一种结合刺络和拔罐两种技术的中医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颈肩部的僵硬和不适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3]。基于此,本研究观察激痛点刃针疗法单独及联合拔罐用于MPS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宝鸡市凤翔区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颈肩部MP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4.84±6.15)岁;病程5~15个月,平均病程(10.05±4.18)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5.01±6.32)岁;病程6~15个月,平均病程(10.48±4.4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宝鸡市凤翔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MPS的诊断标准[4];⑵年龄20~70岁。排除标准:⑴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⑵伴有严重颈肩部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者;⑶治疗前有皮肤受损、感染者;⑷患有严重认知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激痛点刃针疗法:首先定位患者激痛点,显露患者颈肩部,针对性地触摸按压颈肩部肌肉群,寻找局灶压痛硬结,注意硬结的范围、大小、深度,随后在结节处寻找激痛点(按压时出现局部或远端疼痛、伴随肌肉抽搐等症状,即为激痛点),重复上述过程,找出所有激痛点并用记号笔做好标记。患者取端坐位,先用左手拇指触碰标记的激痛点,随后采用小针刀(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直径0.35 mm、长度25~75 mm)沿左手拇指指甲边缘垂直进针,确保刃针在进针时,其“刃”血管神经肌纤维保持一致方向,进针到一半时,以针体与皮肤接触点为支点,先向针刃一致方向摆动,然后再向针刃垂直方向摆动,待患者出现明显酸胀感时出针,并按压棉球止血。治疗为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首先点揉大椎、天宗、阿是穴穴位,消毒后,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针,用右手腕的腕力轻提叩刺上述穴位7~10下,随后在穴位处用闪火法留罐,5~10 min起罐,或依据患者耐受度,观察穴位皮肤呈紫黑色后拔罐。治疗为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疼痛完全消退,颈椎活动基本灵活不受拘束,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和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比治疗前下降>50%;有效:疼痛情况有缓解,颈椎活动拉扯感比治疗前有缓解,PRI、VAS疼痛评分、PPI评分比治疗前降低20%~50%;无效:疼痛无减轻,颈椎活动情况基本无改善,PRI、VAS疼痛评分、PPI评分比治疗前下降<20%[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比较两组患者简化麦吉尔(Mcgill)疼痛量表[6]评分。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症状,包括PRI、VAS疼痛评分和PPI评分3部分,PRI由11个感觉项和4个情感项组成,每个项目计0~3分,分数范围为0~45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VAS疼痛评分在1条10 cm长的直线上划线评估患者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PPI采用6级评分法,无痛为0分,微痛为1分、不适为2分、难受为3分、严重的疼痛为4分、不可忍受的疼痛为5分。⑶比较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颈椎康复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采用ODI评分评定患者各项功能障碍情况,总分最高5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受损越严重[7]。采用颈椎康复功能评定量表(颈椎活动度的评定、疼痛评定、患者颈肩部及上肢肌力检查评定、临床评价量表4个部分组成,4部分得分之和是量表总分)评估患者颈椎状态,总分越高代表颈椎功能康复状态越佳[8]。⑷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晕针、滞针、皮下出血、胸部有拉扯感和呼吸急促)总发生率=各项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RI、VAS疼痛评分和PP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ODI评分和颈椎康复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ODI评分和颈椎康复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两组患者颈椎康复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MPS具有反复发作、迁延等特点,多发于颈肩部,以颈肩背、局部软组织及肩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9]。中医并无MPS的病名,而是根据其症状表现归类为“筋痹”范畴,其认为筋痹的发生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外伤、气血不和等因素有关,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疼痛、僵硬、麻木等症状;劳损外伤则可导致筋肉损伤,气血瘀滞,形成疼痛、肿胀等症状;气血不和则是指人体气血运行失衡,无法滋养筋脉,导致筋脉失养,产生疼痛、酸软等症状[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RI、VAS疼痛评分和PP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提示激痛点刃针疗法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能有效缓解颈肩部MPS患者疼痛症状,效果显著。分析原因为,激痛点刃针疗法能够直接作用于颈肩部MPS患者特定的激痛点,通过刺激穴位和肌肉,释放累积在肌筋膜中的紧张压力,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疼痛症状[10]。刺络拔罐法联合刺络和拔罐两种技术,在刺络过程中,通过刺激大椎、天宗、阿是穴促进气血流通,舒缓肌肉紧张,从而缓解疼痛,随后在刺激过的穴位上放置玻璃罐,通过燃烧罐内空气产生负压,使罐体紧紧吸附在皮肤上,进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激痛点刃针疗法与刺络拔罐法联用更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颈椎康复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提示激痛点刃针疗法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能减轻功能障碍,促进颈椎功能康复。究其原因在于通过刃针疗法的直接刺激和刺络拔罐法的负压吸引,可以有效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肌肉组织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加速肌肉组织的修复和重建,进而减轻功能障碍;同时,罐体产生的负压会吸引局部组织和血管,使血液在局部聚集,形成充血状态,而这种充血状态可以刺激局部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进而缓解颈肩紧张和疼痛,增大颈椎活动度,促进颈椎功能康复[12]。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激痛点刃针疗法联合拔罐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安全性理想。分析原因为,刺络拔罐法具有广泛的治疗适应证,且操作简单,对环境要求较低,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激痛点刃针疗法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能有效缓解颈肩部MPS患者疼痛症状,减轻功能障碍,促进颈椎功能康复,提升效果,同时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适用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胡文文,付志远,刘亮,等.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21, 38(6): 838-842.

杨玲,郭耀光,李德华,等.刃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7, 38(7): 956-957.

王太忠,赵燕敏,关玲.拔罐疗法对战士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0, 41(6): 597-600.

苗瑞恒,刘晓梦,卞向荣,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及诊疗思路[J].中医学报, 2019, 34(5): 935-938.

黄京华,何保深,黄伟阳,等.小针刀激痛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20, 39(6): 90-92.

顾艳,汤锦丽,杨伟伟,等.中文版简版McGill疼痛问卷-2用于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20, 37(5): 718-720.

程继伟,王振林,刘伟,等.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良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 27(3): 235-241.

魏浩馨,田晔,王孝文,等.颈椎病相关评价量表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 29(11): 995-999.

苏晗,崔俊武,王晶晶,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 2021, 43(5): 621-624.

徐亚平,刘岳勇,林立波.围刺肌筋膜激痛点与常规针灸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短期疗效对比[J].颈腰痛杂志, 2019, 40(5): 684-686.

许维军.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3): 209-211.

钟照明,曹磊,姚立群.激痛点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 2023, 44(2): 255-257.

基金项目:宝鸡市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中医药科研项目(编号:宝市中医药发〔2023〕6号)

作者简介:沈作军,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肌骨疼痛类疾病的诊疗。

通信作者:王晓辉,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疾病的诊疗。E-mail:919269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