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与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
2024-08-09梁付佳黎源
【摘要】目的 观察持续与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的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行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经皮胆红素(TCB)水平,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hs-CRP、TC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持续性蓝光治疗比较,间歇性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更好,可有效降低患儿TCB水平,且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持续蓝光;间歇蓝光;新生儿黄疸;胆红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3.0011.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3.00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球出现黄染,严重时可能引发患儿体温异常、食欲减退、呕吐和大小便颜色异常等症状[1-2]。相关研究显示,新生儿黄疸会对患儿的皮肤和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3]。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光照疗法,通过蓝光照射,促进患儿体内过量总胆红素(TBIL)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进而排出体外[4]。根据照射方式的不同,蓝光照射可以分为持续与间歇两种,持续蓝光照射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一般需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其优势在于疗效较为稳定,能够有效降低TBIL水平[5],但长时间照射可能导致患儿发生皮肤干燥、发热和腹泻等不良反应。相较于持续性蓝光照射,间歇蓝光照射的治疗时间相对较短,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基于此,本研究比较持续与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旨在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的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中女性11例,男性14例;日龄2~15 d,平均日龄(5.45±1.03)d。观察组患儿中女性10例,男性15例;日龄2~15 d,平均日龄(5.32±1.04)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法定监护人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6],并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⑵日龄≤15 d。排除标准:⑴合并免疫功能障碍的患儿;⑵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儿。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如下几项:⑴口服益生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0.5 g/片)0.5 g/次,2次/d;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规格:0.5 g/片)0.5 g/次,2次/d;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7,规格:1 g/袋)1 g/次,2次/d。⑵静脉滴注苯巴比妥钠(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384,规格:0.1 g)0.1 g,静脉给药时加入500 mL生理盐水稀释,缓慢注入(不超过1 mL/min);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422,规格:10 mL∶0.5 g)0.4~0.8 g/(kg·d),1次/d,及时补液与纠正酸碱平衡。患儿需平躺于婴儿光疗暖箱[力康华耀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540987号,型号:8502D]内,佩戴黑色眼罩以保护视网膜,会阴及肛门部位则需用蓝光专用尿布遮盖,其余部分保持裸露。对照组患儿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每照射16~24 h后,间歇10~12 h,在住院时反复多次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行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每照射10~12 h后停止照射,间歇10~12 h再次进行照射治疗。患儿治疗期间反复多次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3 d或以上。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显效:患儿黄疸症状(皮肤、眼球黄染和体温异常等)完全消失,TBIL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患儿上述黄疸症状部分消失,TBIL水平降低且趋于正常;无效:患儿上述黄疸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TBIL水平持续高于正常水平[7]。⑵比较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于治疗前后抽取患儿静脉血3 mL,采用离心机离心10 min(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取血清,以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使用经皮黄疸仪(南京南科华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071152,型号:JH20-1A)在患儿眉心上方1 cm处和前胸两乳连线中点处测量经皮胆红素(TCB),测量3次取平均值。⑶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采用自拟满意度问卷调查患儿家属满意度。问卷 Cronbach’s α系数为0.860,问卷包括基本信息、满意度评价、意见建议等方面,总分最高为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⑷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疹、发热和呕吐。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各项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hs-CRP和TCB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hs-CRP和TC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hs-CRP和TC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特征为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现黄染,同时还可能伴有神经受损的表现,如嗜睡和反应迟钝等[8]。感染是引发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不仅能导致溶血,还能抑制肝酶活力,使肝细胞结合TBIL的能力减弱,从而使血清TBIL水平升高,引发黄疸[9]。若未及时治疗新生儿黄疸,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等,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正常情况下TBIL应通过肝脏代谢排出体外,但在黄疸疾病进展过程中,TBIL代谢受阻,其在体内积累到一定浓度后,可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导致智力、听力、视力等方面的发育障碍。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蓝光照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利用TBIL吸收蓝光的特性,将血中游离的TBIL氧化分解为水溶性异构体,异构体是一种不经过肝脏处理的物质,能够通过胆汁StLKwTzcOXIczm1/3CiFVg==和尿液顺利排出体外[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相较于持续性蓝光治疗,间歇蓝光治疗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具有更好的效果。在治疗暂停期间,未结合的TBIL可在皮下组织等部位分布,随后再次进行蓝光照射,患儿体内游离的TBIL可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曹瑶凡[11]的研究也显示,间歇蓝光治疗能够提高TBIL代谢速率。在蓝光的催化下,TBIL经过光解反应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从而降低其在体内的浓度。相较于持续性蓝光治疗,间歇蓝光治疗以高强度、短时间的照射方式,更能高效地激发TBIL的光解反应,使新生儿体内的TBIL浓度迅速降低。TCB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指标,可用于评估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和进展。测量TCB可实现无创监测TBIL水平,在检测过程中,使用一种特殊的仪器——经皮胆红素仪照射新生儿皮肤,测量皮肤反射的光线强度,从而计算出TCB浓度,具有操作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等优势,能够帮助判断病情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hs-CRP、TCB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与持续性蓝光治疗相比,间歇蓝光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激发TBIL的光解反应,从而使新生儿体内的TBIL浓度迅速降低。相关研究显示,蓝光治疗能将未结合胆红素 IXaZ型转化为异构IXaE型,转化后的异构体为水溶性物质,可经患儿胆汁和尿液排泄,从而降低血清未结合TBIL浓度,实现治疗目标[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持续性蓝光治疗比较,间歇性蓝光治疗在提升患儿舒适度、减少母婴分离时间、优化治疗效果、降低潜在风险和改善护理工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间歇蓝光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其原因在于间歇蓝光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高强度蓝光照射,促使TBIL迅速代谢。在光照间歇期为新生儿提供充分的休息,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相关研究显示,长时间进行蓝光照射治疗会产生热能,由于患儿自身排热能力不足,当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患儿自身的排热机制可能无法满足需求,进而出现发热、出汗等症状[13]。此外,蓝光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长时间照射会刺激皮肤细胞,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进而损伤皮肤屏障。皮肤屏障是皮肤防御外界有害物质入侵的重要防线,一旦受损就容易引发皮肤炎症和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等症状。相较于长时间蓝光照射,间歇光照时间较短,能有效降低患儿出现皮疹等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防止皮疹和发热的发生,减轻对患儿的影响,提高治疗舒适度。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为确保研究的顺利实施在样本量选择中存在一定偏倚,受到时间限制纳入样本量较少,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仍有需要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延长观察时间,为持续与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供更加详细、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相较于持续性蓝光治疗,间歇蓝光治疗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表现出更高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儿TBIL水平,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虞莹,王洪蓉,崔微,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J].中国妇幼保健, 2022, 37(2): 308-310.
叶茵.间隙与持续蓝光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21, 19(19): 122-124.
陈丽芳,羊玲,李雪娇,等.住院分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危险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23, 49(7): 924-927.
潘素香,胡剑清.蓝光联合支持治疗方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 14(10): 10-13.
董淑玥.研究新生儿黄疸经间歇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20, 30(34): 336-337.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14, 52(10): 745-748.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9): 685-686.
蔡克丽,李洪静,马金丽.住院初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J].中国妇幼保健, 2023, 38(14): 2656-2660.
刘娟,侯娟娟,贾小妮,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J].西部中医药, 2020, 33(4): 157-160.
程娟,张妮.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蓝光治疗的效果及红细胞免疫功能与预后的相关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 17(20): 3035-3037.
曹瑶凡.持续与间歇蓝光照射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的疗效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 2022, 26(31): 39-41.
陈红星.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比较[J].系统医学, 2021, 6(4): 112-114.
董幸.间歇和持续性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 2021, 7(2): 51-5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自筹经费科研课题(编号:GXZYC20220512)
作者简介:梁付佳,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早产儿、新生儿相关疾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