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协进:拓宽小学体育教师成长路径

2024-08-09张博

体育教学 2024年7期

摘 要:本文以一位英语专业生跨界小学体育教师的成长路径,探讨跨界协进在促进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职业热爱、“育”见名师和科研助力等路径,实现在教与学中的和谐共进,以及在校家社协作育人环境下的精进提升。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更能优化教育生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关键词:体育教师;跨界协进;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7-0056-03

笔者从英语专业毕业,跨界投入小学体育教师团队,满怀自豪、阳光自信地站在操场上,在教与学中和谐共进,在家校社协作育人下精进提升,致力于在跨界协进的路径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职业热爱——榜样的力量

(一)初次与体育结缘

笔者的童年记忆与体育紧密相连。孩童时光是在自家的院子里度过的,从参与贴烧饼游戏到带领弟弟妹妹们玩侧手翻、跳皮筋,这些经历锻炼着笔者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度。在师范学院面试时,笔者凭借标准的广播操动作吸引了面试老师的注意,成功被选入学校健美操队,与体育的邂逅便在此刻悄然发生。

(二)跨界发展的勇气

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笔者从体育俱乐部的领操员成长为带领同学参赛的编排者和运动员。这段经历让笔者深刻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并因此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的大学生火炬手。这一特殊的荣誉点燃了笔者跨越专业界限,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梦想。在成为火炬手的那天,笔者发表感言为:“希望自己能当一名体育教师,即使不能教给孩子多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可以做一名让孩子喜欢的体育教师,传递乐观的态度和不断攀登、永不放弃的精神。”

(三)初为人师的胆怯

因为热爱,笔者鼓起了跨越学科的勇气,转型成为一名副其实的体育教师。然而,跨界也带来了学科领域的困惑。幸运的是,笔者遇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倪晨瑾老师,并加入了她的团队,开始模仿和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当时,倪老师就像一束光,指引着大家前进的方向。刚开始,笔者机械地模仿着她的语言组织、队形调动、智慧生成和重难点突破方法,担心自己管不住学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经历了焦虑、胆怯和困惑,但始终坚持不懈地模仿、反思和实践,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自信地站在了操场上。

二、“育”见名师——工作室领航

(一)名师的引领

在笔者的专业成长历程中,倪晨瑾老师的引领作用如同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她不仅给予笔者不断的鼓励与信任,更通过执教《立定跳远》示范课,展示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智慧。

该示范课中,她巧妙地创设了生活情境,将立定跳远的技巧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她设计了“跳过去跳回来”的游戏和比赛,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同时采用小组“开火车”接力的形式,丰富了课堂练习的方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她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了跨学科知识,用“计算+验算”的方式呈现立定跳远的距离,这一创新举措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跳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诚实守信的品质。通过“车轮战”“混合计算”等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学生不仅充分发展了跳跃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出题和检验学习成果,进一步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整节课下来,她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秉持“以学定教”的理念,搭建了学生思维成长的阶梯。她让学生在不断的学练中总结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去记忆、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通过这堂课,笔者深刻感受到了倪晨瑾老师“心中有学生、眼中有问题、手上有办法”的教学智慧。她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这也让笔者更加明白,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倪晨瑾老师的引领和示范,为笔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指引着笔者在体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和探索。

(二)与优秀者同行

自笔者踏入教育领域以来,便深受倪晨瑾特级教师的影响与启迪,立志成为一位兼具睿智、责任感与敏锐思维的优秀教师。基于此,笔者有幸加入倪晨瑾名师工作室,得以近距离观察并沉浸于其独特而丰富的教育生态与育人理念之中。

工作室的氛围洋溢着勃勃生机,每一位学员都彰显出敢于思考、勇于表达及积极创新的特质。这种平等互助、和谐共生的环境,为成员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倪晨瑾特级教师所倡导的“邀约·同行”育人理念,不仅深刻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教育态度,更着重强调了团队合作与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所采用的“导师制”模式为成员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道路。在此模式下,每位拥有专业特长的体育教师都有机会担任“导师”,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其擅长的领域。例如,啦啦操导师杨瑞、武术专项导师李汉等,他们以其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深度交流与分享,更在无形中加速了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与能力全面提升。

经过深入的观察与分析,笔者深刻领悟到,正是倪晨瑾老师的广阔胸襟,汇聚了这样一批怀抱理想、才华横溢、勇于担当的教育奋斗者。与他们并肩前行,不仅为笔者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深刻启示:优秀的教育环境应鼓励个性充分发展,倡导团队紧密合作,同时注重导师引领与同伴间互助,以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三)失败:成长的“催化剂”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经历往往可以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催化剂”。2017年,笔者首次参加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但在笔试环节就遭遇失利,这对笔者的职业自信造成了严重打击,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梦想。然而,在倪晨瑾特级教师的安慰与疏导下,笔者开始重新审视这次失败,意识到它不仅是挫折,更是成长的契机。

在工作室的引领下,通过横向、纵向的研究,笔者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系统性、趣味性和生活化进行了深入地梳理和专业进修。同时,笔者也改变了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一阶段的经历为笔者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三年的学习与积淀,2020年,笔者再一次站在了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比的赛道上,顺利通过材料、笔试、现场教学等环节的考验,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022年再次荣获“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称号。

(四)组建团队,共促提升

荣获这一称号,不仅标志着笔者在专业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意味着肩负起了更为重大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放大名特优教师的辐射作用,笔者在学校支持下组建了集团校名师工作室。

在工作室的组建过程中,笔者借鉴了倪晨瑾名师工作室的宝贵经验,精心招募了一批有志于体育教学的优秀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三年成长方案。同时,与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了工作室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工作室的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在团队发展的过程中,笔者始终注重培养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工作室的一大特色就是“演课促教法”,这一方法旨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演课”的方式,将不成熟的教学设计或创意进行实践检验,从而避免反复多次的“试上”,让更多班级、更多学生受益。以《侧向投掷垒球》一课为例,工作室成员经过激烈的思维碰撞后,提出了自制“袜团”器材的创意。他们利用废旧袜子,两端加上隐形扣,可以团起来成为一只袜球,也可以打开拼接变成袜条。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解决了快速挥臂的问题,又可以巧妙解决蹬转后肩上屈肘的难题。大家给出的建议经过实践后效果显著,学生们都惊叹于这种新颖的玩法。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这应该就是工作室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相信,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一定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优质的体育教学。同时,我们也期待每一位工作室成员都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体育教学领域的璀璨明星。

三、科研助力,团队成就梦想

(一)团队共研,创新体育教研新活力

2018年,南京市三牌楼小学《点燃儿童思维的场景学习》项目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团队成员,学校体育学科的科研落地、扎根研究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南京市和鼓楼区研训员与倪晨瑾特级教师一同莅临我校,为打造龙舟场景的体育文化品牌贡献智慧与策略。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开始深入探索如何将儿童思维研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笔者带领体育组骨干成员深入学习她的课程,发现她的课堂如行云流水,孩子们全神贯注,无一走神。我们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她能够轻松驾驭每节课,源于她对儿童思维的深刻认知。她精心设计儿童喜爱、贴近生活且需通过努力方能达成的任务与挑战,从而激活儿童思维,激发练习兴趣,丰富练习形式,使学生的思维主动融入课堂,形成体育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基于此,全组教师围绕龙舟场景、上肢力量等主题展开多次研究,利用思维链串联学生出现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体育组已连续两次承担南京市教研展示活动,展现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与实力。

倪晨瑾特级教师以个人的影响力带动了一群教师,这群教师又进一步影响了一所所学校,而学校则影响着一批批学生。在我看来,这种层层递进的影响力正是教育家精神的最佳体现。在不断学习、不断引领,带领团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笔者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收获了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策略。笔者希望在自己课堂上,学生们也能全神贯注,期待上每一节体育课。而后,团队不再满足于此,我们期待学生们在学校“龙舟”大课间也能做到人人主动参与。体育组教师创意改编龙舟划桨动作,增加用龙舟桨跳竹竿操的环节,全校学生共同喊口令、打跳龙舟操。团队合作讲究配合,调动每名学生的内在动力,确保人人参与、人人有价值体现。这样一来,团队凝聚力更强了,校园大课间的活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师徒共进:成就自我与团队荣耀

在学校大课间活动、课堂教学等生态环境的转型历程中,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也获得了显著的成长。那些仅工作三年的青年教师们,已在区级教学比赛、基本功大赛等舞台上初露锋芒,展现出非凡的潜力与才华。在陪伴他们茁壮成长的过程中,笔者渐渐明晰了自己的教育追求,仿佛重新找回了当年立志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那份纯粹与热忱。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训在笔者与徒弟们的相处中得到了深刻地体现。我们彼此间不仅是师徒,更是相互学习的伙伴。鉴于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学术底蕴,笔者时常以谦逊之态,主动向他们求教,并邀请他们为自己开设示范课。而在和他们磨课、备课的艰辛过程中,笔者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教学小妙招和独到见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实践创新。这样,原本独自一人难以承担的教学任务,通过团队的协作与努力,转化为了多份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彼此分享、相互启发,实现了“1+1>2”的出色成效。

2024年,正是凭借着这样一支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团队,我们成功申报了市级先进教研组,这是对团队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师徒共进、共同铸就个体辉煌与团队荣光的生动写照。

一位原本深耕于英语专业的教师,毅然决定跨界加入体育教师行列,亲身体验并深受体育精神之振奋与鼓舞。在这一路上,笔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成长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其成功的秘诀,恰恰就在于那看似平凡无奇却至关重要的“坚持”。唯有持之以恒地努力与不懈地追求,方能铸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