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小学体育结构化教学策略
2024-08-09孙建顺
摘 要:碎片化教学不利于学科知识学习,新课改倡导结构化教学。基于此,本文结合篮球传接球教学,分析了碎片化教学的弊端,提出了优化结构化教学设计,确保目标的系统性;增加结构化示范操作,呈现动作的完整性;创优结构化教学形式,体现学习的层次性;搭建结构化思维素养,融通问题的链接性;健全结构化评价体系,检验素养的落地性;延展结构化实践维度,实现育人的一体性等六方面策略,旨在为体育教师实施结构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结构化;篮球;传接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7-0013-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教学需要“采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汉语词典对“结构”有多种解释,最贴切的解释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结构化就是归类整理已有知识,使之形成条理化的过程。与之相背的是碎片化教学,传统教学采用碎片化教学,将完整的运动技术割裂成若干个孤立、单一、静态的“碎片”,造成了学生“上12年的体育课,却没有学会一项运动技能”的困境。体育学科的知识具有结构性,实施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运动技能,提升学生对运动的认识与思维[1],提升育人品质。本文以水平二篮球传接球教学为例,阐述结构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优化结构化教学设计,确保目标的系统性
优化设计是进行结构化教学的前提。以“整体联系”的角度进行大单元设计,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基于动作技能教学特点,整体架构大单元教学设计,突出内容结构化、方法结构化和过程结构化,搭建“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化教学框架,有序规划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目前学界对运动技能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关注较多,但对体育品德结构化培育的关注较少,主要体现在育德目标大而空泛,品德目标制定比较随意,大单元育德目标与课时目标、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育德目标缺少联系,落实缺少手段,评价检测常被虚化。结构化设计育德目标,就需要挖掘运动教材的德育功能,系统设计德育培育路径,使单元育德目标有序落实在每节课时目标中。如篮球传接球动作,仅凭学生个人把传球或接球动作掌握好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完美的传接球完成,需要遵守练习规则和比赛规则,还需要与同伴进行掩护、移动、配合与帮助,失败时需要同伴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宽容与等待,尤其是克服技术练习过程中的单调与枯燥,遇到挫折奋起拼搏进取的精神,体育教师需要挖掘此类德育元素,在教学中有效落实。
当然,德育目标只是单元目标之一,其他维度的目标也需要有序规划,分课时落实,确保单元目标的统领性,与课时内容的系统性和序列性。水平二篮球传接球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基本的球性、移动、原地运球、传接球与投篮等技术,学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篮球游戏,这为本单元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设计篮球传接球单元内容时,就需要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打破简单围绕传接球进行单一技术的练习桎梏,需要结合运球、传球、接球、过人、配合、投篮技术,将每课时教学设计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和观赏与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六维设计,使每个教学任务尽可能多地融合体育知识、比赛规则、品德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对篮球项目b30c80c6f45c8b28b3effd7e303460b9的学习兴趣与整体认识(图1)。
二、增加结构化示范操作,呈现动作的完整性
动作示范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动作在整个运动技术中只是一个片断,教师往往只选择碎片动作示范,而对新授动作在整个运动项目中的地位与作用没作展示,从而导致学生只知片断动作,而对其在整个运动项目中的联系知之甚少。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教学中,教师一般只会讲解与示范传接球的技术动作,而对什么时候传接球、传球的时机、接球者的跑位、传球者与接球者之间的配合、传接球后与队员的继续进攻与移动,以及后续的传接球与运球、传接球与突破、传接球与上篮等讲解较少,示范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上课教师一般只有一人,很难把复杂的技战术讲解与示范清楚,二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因为需要突出本课教学重点,从而有意回避其他动作的干扰,孰不知这是“典型的碎片化技术教学”,是“只见树木不见林”的思维缺陷。基于此,教师讲解与示范技术动作时,就需要基于运动教材的特征,深化知识加工,可以借助于体育骨干学生与教师配合,或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既要展示完整的技术动作,又要重点突出新授教学动作,更要让学生理解所学动作在整个运动项目与其他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例如篮球传接球示范,教师可以邀请体委与教师一起,示范“运球+传接球+运球+投篮”技术,甚至结合篮球其他技术,如移动、掩护、节奏变换等,同时重点示范传接球技术,这样既关照了局部动作,又统揽了整体,可促进学生动作技术之间的连贯与衔接。
三、创优结构化教学形式,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新课标提出“注重球类运动项目结构化技能的教学”的要求。结构化技能教学需要注意动作技术的系统性、层次性与应用性,深挖教材的内在结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创优结构化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引导学生体验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2]。例如篮球传接球的单元教学,涉及到技术、体能、知识层面的知识元素较多,有运球、传接球、投篮、折返跑、侧身跑、直线跑、弧线跑、摆脱、穿插、节奏变换等知识与技术,这些是组成传接球单元教学的重要元素。结构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就需要既关注单个技术教学,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技术与其他技术元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形式中,就需要基于动作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设计相关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学、练、赛、评”的活动中,建构起立体化的网络知识结构。在泛化阶段,可以设计“单一动作技术+动作技术组合”,关注单个技术的学练,适当增加一些组合练习,如学习胸前传球时,可以在练习胸前传接球的基础上,结合运球、移动、掩护、假动作技术进行传接球练习;在分化阶段,可以设计“单一动作技术+动作技术组合+游戏或比赛”,如进行运球+传接球、传球+跑动、传接球+掩护、传接球+投篮等组合动作练习,关注组合动作的学练,加强动作之间的关联;在巩固阶段,可以设计“动作技术组合+个人战术或局部战术+游戏或比赛”,可以结合掩护、摆脱、穿插、节奏变换、投篮等技术进行传接球练习,也可以进行简单的二对一游戏比赛,关注组合动作的学练,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自动化阶段,以“游戏或比赛”为主,保证一定时间的比赛,让所有学生分组参加教学比赛,简化场地与比赛规则,比赛形式可以二对二、三对三、五对五等,让学生在比赛或游戏中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
四、搭建结构化思维素养,融通问题的链接性
思维素养结构是知识体系和方法策略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是反复理解知识、整合方法策略过程中提炼而成的结构[3]。袁振国指出:“知识的问题关键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结构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基于运动项目结构特点,结合学情与运动能力,从复杂的运动技能中剥离出教学核心问题链,然后聚焦这些问题链展开教与学,练与评,比赛与展示,让学生在真实的游戏或比赛情况中,寻求解决教学核心问题链,实现思维的升级与转化。篮球传接球教学涉及多课时教学,每一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就织成了一张庞大的问题网(表1)。如在二打二、二打一传球中,如何传球?选用何种传球方式?如何跑动?选用哪种跑动方式?传跑时机、传切时机如何掌握?传球提前量是多少?怎么样根据变化调整提前量?如何摆脱防守?传接球路线被封堵怎么办?这些问题链仅凭教师说教难以突破,就需要教师梳理各个知识点的串联关系与涉及的核心问题链,将这些问题解决有序规划到每个课时目标中,每个课时重点解决2~3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由乱到序、由学到用、由用到思,打破固有的思路与思维定式,领悟结构化的思维精髓。
五、健全结构化评价体系,检验素养的落地性
传统教学评价以技能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习过程关注不够。结构性评价,就需要改变“唯结果论”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核心素养目标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测评,关注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与同伴协作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建立健全多元立体的结构性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既要关注运动能力,把篮球传接球技术的发展情况纳入评价内容,也要关注健康行为,把篮球学习的兴趣爱好、自觉锻炼习惯、健康行为和安全意识纳入评价内容,更要关注学生体育品德的培育,把学生在篮球学习过程中的尊重规则、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等纳入评价内容。评价主体,既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对学生的篮球学习权威评价,又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多地经历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自我批评与“从内打破”,不断改进自身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的品质。评价方式,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把篮球学习的过程折算成积分,进行积分制评价;既要重视量化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努力与同伴之间以及绝对标准之间的差距,更要重视质性评价,用语言等对学生的学练情况作出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落实多维度结构化评价目标,加深对运动项目本质特征的理解。
六、延展结构化实践维度,实现育人的一体性
体育运动仅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结构化教学还需要拓展实践维度,向课外和校外延伸,建立技术“课内学、课外练、多平台赛”的结构化实践体系,让学生有更多平台与机会“学、练、赛”。以篮球传接球教学为例,首先,扎实“学”的过程,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既要学练单一动作,更要让学生体验多种动作之间的联系,把传接球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其次,丰富“练”的形式,除了体育课堂练习外,还需要利用体育课外活动、大课间和家庭锻炼与社区活动时间,延伸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对已学动作技术的熟悉程度,加深对所学项目的体验和理解。最后,创建“赛”的情境,或利用大课间,或利用社区体育展台,或举行小型比赛、运动会、体育节等,搭建更多技能展示或比赛的舞台,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秀一秀”的阵地,甚至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达人秀”进社区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不同情境中加以运用与展示,享受刻苦学习带来的成功感。通过搭建体育课、班级赛、年级赛、学校赛、社区赛等一系列的体育展示与比赛平台,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新体系。
结构化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方向。实施结构化教学,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智慧,厘清知识与技能的联系,优化结构化运动设计,增加结构化示范操作,创优结构化教学形式,搭建结构化思维素养,健全结构化评价体系,延展结构化实践维度,引导学生在“单个中学,组合中练,比赛中用”的过程中,解决真实问题,指向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林,张登芬.实施体育结构化教学的策略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22(02).
[2]徐庆涛,朱丹阳,艾孟龍.从点到体:基于单元整体的结构化教学探究[J].体育教学,2022(09).
[3]徐庆涛,曹强,赵明,陆立冬.体育学科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重点课题《运动技能结构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批号T-b/2021/32)和《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生课外体育作业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批号T-b/2021/23)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