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及当代价值
2024-08-07刘静
摘 要: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是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基础上,面对国内外形势作出的思考探索,其本人的人生阅历和执政经验为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形成提供实践注释。毛泽东重视技术革命与制度革命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与学习国外相结合、善于全面统筹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想,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322;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3-0071-06
作者简介:刘静,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创新理论和科技创新(合肥 230022)。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现代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内在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赢得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回顾新中国以来科技事业发展,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部署落实,都彰显了毛泽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与探索。重视科技自主创新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中,毛泽东科技方面的思想研究相对不多。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切领域的指导思想,应当从总体方面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1]研究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生成逻辑
时代是思想之母。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生成有其必然性:从理论高度看,是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从实践维度看,是面对国内外形势作出的思考探索,为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的观点。毛泽东的人生阅历和执政经验为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形成提供实践注释,彰显出时代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一)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理论创新
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技创新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更新劳动资料和改进劳动对象,使科学技术由“一般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其中“进步”即为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革,进而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历史事实的认识,把科学技术看作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毛泽东不仅认同这一观点,同时将这一思想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技术革命”的口号,“革命”一词蕴含着创新思想。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毛泽东虽然没有把科学技术等同于生产力,但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作用,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强调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3]认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4]
(二)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是面对国内外形势作出的思考探索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成就。然而,16世纪以后,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加之近代以来列强欺凌,中国社会生产力在内忧外患的处境下发展受阻,科技创新事业日趋落后。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翻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篇章,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科技事业举步维艰的局面。但从国情来看,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处于一穷二白的局面,在科技发展总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毛泽东多次强调,没有科学技术一个国家是无法强大的,因此他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全党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国际形势看,在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的政治背景下,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外交环境下,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当时“一边倒”地向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毛泽东认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著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强调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5]《中苏友好互助同盟》签订后,在新中国的请求下,苏联先后帮助中国援建了156个重大项目。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先进设备的支援,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全面起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党中央和毛泽东通过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深入思考,重新审视苏联模式的利与弊。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并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开始思考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发展道路。1960年,苏联撕毁了已有技术协定,撤走了专家学者,给我国的科技发展带来重大损失。面对苏联在关键技术问题上限制我们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反而乐观指出,苏联的态度变化正好迫使我们自力更生,“坏事越多,好处就要来了。”[6]同年,他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7]这些都是孕育形成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时代背景。
(三)毛泽东的人生阅历和执政经验为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形成提供实践注释
实践是思想之母。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是在他本人对科技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相关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决心要在三十年内设法补足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他看来,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是了解和改造自然的理论武装。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是一个最好的革命者。”[8]他认为自然科学包括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两部分。毛泽东不仅自身注重学习自然科学,还多次教导身边人多学习相关知识。在他看来,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武装,强调只有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方能更好地改造自然。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信给当时正在苏联学习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建议他们“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9]据不完全统计,从1957年起,在《毛泽东选集》和未收进选集的部分文章及讲话中,涉及自然科学问题的数量就有60多篇,涉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有60多人。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吸收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精华,并结合新中国科技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相关论述,这首先与其本人对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二、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主要观点
毛泽东作为哲学大师,其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高度重视技术革命与制度革命并行。重视内外因原理的运用,强调在科技领域坚持独立自主,同时也要开放合作。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科技事业既要全面统筹,也要抓住重点进行突破。
(一)重视技术革命与制度革命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人才极度匮乏、科技水平比较滞后。毛泽东带领人民创建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要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必须进行社会变革,变革生产关系。在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科技、教育……具体制度[10],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把技术革命放到同制度革命同等重要地位,认为“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11]因为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都比较落后的国内形势下,仅仅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而不搞科技工作,不提高生产力,仍避免不了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革命已经不单单是科技领域的工作,更扩展为这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号召。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技术革命”的口号。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毛泽东对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大致划分,即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并宣布从那时起我国的中心任务转向搞建设、开展社会改革,以期尽快恢复国民经济。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以技术为主题的革命运动。他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12],并且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13],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要求县以上各级党委都要做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1960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的《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总结了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经验。毛泽东将鞍钢实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作“鞍钢宪法”,要求在工业战线加以推广。这与当时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苏联“马钢宪法”区别开来,是借鉴苏联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出的有效路径,这一举措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坚持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相结合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回顾新中国以来科技事业发展历程,这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一以贯之。毛泽东一贯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前进道路。同样,要实现现代化,在科技领域完全靠引进技术是行不通的,因而,独立自主是当时我国发展科技事业的基本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毛泽东批准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研成果为辅”的科研方针。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被成功研制,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取得的成果,打破了西方高科技垄断的神话。
独立自主并不等同于闭关锁国。历史与实践一再证明,关起门的“封闭式”发展绝不可行。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当西方和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抓住一次次工业革命浪潮大踏步发展之际,中国的闭关锁国和后期内忧外患的现实,让中国屡次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痛失发展机遇。在毛泽东看来,发展科学技术还要争取外援,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毛泽东说:“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14]强调一切国家的长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自然科学。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果断地选择首先向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苏联学习,其中包括虚心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他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对此予以强调。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学习和进口成套技术设备,为中国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及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等情况,毛泽东进一步感受到要把学习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当务之急,强调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一概排斥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进入新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打开国门。这些都充分表明:毛泽东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集体力量;另一方面也重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三)善于全面统筹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时,科学技术十分落后。“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科学技术事业进步很快。但总体来说,当时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很落后,诸多学科领域还是空白,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也较少。在此背景下,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对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文化和国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尽快地提高我国科学文化力量,目的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5]。毛泽东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到场并作重要讲话,他分析了我国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口等方面的优势,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那么,制定长期、综合的科技发展规划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现实要求。会议结束后,中央决定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并在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人的领导下组织了六百多位优秀科学家编制了我国首个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一规划以“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方针,对新中国建立科学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可以说,通过这次会议,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之后党中央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等等。
在整体把握当时国内科技发展现状基础上,落实到具体层面,毛泽东的一些举措生动体现了其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善于抓住科技领域重点工作的领导艺术。例如,一是“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16]毛泽东认识到自主研发尖端科技来促进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为了攻克“两弹一星”难题,全国26个部委及近千家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都紧密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发扬斗争精神,集中攻关了多项重大课题,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高尖端技术。二是高度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关心、培养、教育和管理。毛泽东强调要改变我国科学落后现状,需要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既要在政治上关心人才,也要团结人才,强调科技战线的领导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又红又专”,等等。
三、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今世界“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其中的特征之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新技术革命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两者的融汇带来若干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催生新一轮技术—经济范式的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国内外形势谋划科技工作。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进行专章部署,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5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都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一)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
毛泽东重视技术革命和制度革命,实则蕴含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国跨越被马克思称作为“卡夫丁峡谷”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力保证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科技队伍逐步壮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果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根本保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有限的资金、资本和人才,先后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新时代新征程,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调综合运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战略的高新技术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甩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手”,这是以制度优势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重视技术革命和制度革命的思想,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比作“车之双轮”。强调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要重视科技创新,通过新发现、新创造来实现生产活动质的飞跃,也要加快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科技创新这个“轮子”要转起来,需要通过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等,进而实现“双轮驱动”。例如,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通过生产关系层面不断改革、优化和调整,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体现了劳动本身之“新”,劳动对象之“新”和劳动资料之“新”。首先要培育更多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打造新型劳动力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和凝聚人才等。其次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赋能高质量发展。再次,要塑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创新驱动系统整合能力,实现从“科技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目标。
(二)把握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辩证统一
如前所述,毛泽东很早就已经意识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外援,必须自己独立研发,才能避免受制于人。中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强调在科技领域从依附他国转向自力更生。之后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再到自立自强的实践认识过程,并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实现了我国在众多领域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17]。这与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阐明了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涵盖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导向。需要我们正确理解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一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事业。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科技创新进入“三跑并存”阶段:跟跑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并跑领域敢于“弯道超车”,领跑领域勇闯创新“无人区”,一些行业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科技方面还有不少领域处于并跑或跟跑阶段,要解决“卡脖子”的堵点和梗阻,摆脱跟跑别人的局面,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核心技术“命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另一方面,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已经加速演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应对全部挑战,拥抱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科技自立自强,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敏锐捕捉前沿方向和产业趋势,借鉴先进经验,深化国际交流、分享科技成果,促进合作共赢。
(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科技工作重点突破相统一
毛泽东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政治领导,将政治与科技的关系概括为“红”与“专”。正是在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奠定发展基石并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发挥科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科技事业发展全局,不断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机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科技发展、科技管理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针对政府科技管理提出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18],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情况。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各行各业更加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全力补短板和强弱项。习近平强调在科技布局上“既要注重全面布局,也要讲究重点突破。”[19]例如,通过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 地方下大功夫;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选准科技创新赶超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国家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加速汇聚科技主体力量,发挥新质生产力颠覆性创新驱动,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环境;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发挥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等等。
综上,重温毛泽东科技自主创新思想,有助于深入认识毛泽东是如何在正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因与外因、全面统筹与重点突破基础上,对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科学谋划和具体落实,从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和砥砺前行的力量。当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引发国际格局和治理体系重构的核心变量,科技强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内在要求。因而,科技创新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具体工作,还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问题之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亿万伟力,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接续奋斗。
[参 考 文 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1.
[3]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94.
[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1.
[5]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3.
[6]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85.
[7]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31.
[8]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0.
[9]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65.
[10]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11]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10.
[12]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6.
[14] 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35.
[1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5.
[16]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1.
[17]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71.
[18]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73.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9.
Mao Zedong’s Thought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Liu Jing
Abstract: Mao Zedong’s though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in the fac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governing experience provide practical commentary for the formation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o Zedong’s thought of combining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s, adher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learn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being good at the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and key breakthrough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high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and comprehensively push forwar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Mao Zedo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value
责任编辑:李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