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的诗歌特色及其价值探析
2024-08-07刘文华
摘 要: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著有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从这两卷诗来看,李振钧的诗内容和旨趣丰富,既描画山水之美,又摹写世俗人情;不仅感伤自己,也体察民生疾苦,既具浪漫情怀,又有现实忧思,因而散发着浓郁的“唐韵宋风”,发山水清音,带人间味道。同时他深受明清以来兴起的性灵诗派学说的影响,摅句天真,自抒性灵,韵律自谐。由于他少长从亲宦游,后又长期蹭蹬于科举之途,多游历之作,而其生活的乾道年间正是大清王朝由盛急剧转衰的末世,因而李振钧的诗作反映了对王朝末世的观察和体验,散发着末世诗人的感伤、愤懑与悲壮等末世情绪,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他的乡愁和山水风俗诗则具有裨益地方文化研究和发掘价值。
关键词:李振钧;状元;末世诗人;诗歌特色;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3-0043-05
作者简介:刘文华,安徽医专学报杂志社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和文学研究(合肥 230601)。
“片片桃花涨未平,抽来篷背一声声。乍横浅水兼风妬,欲上危滩与石争。新绿点开波不定,昏黄擎破月初明。要知努力竿头进,着手须于稳处撑。”这是长江边五公里长的“望江大雷岸文化长廊”之一石刻诗,为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所作的《舟行纪闻杂咏·篙声》,诗情画意诗心兼备,描绘出了舟行长江险滩的惊险画面,并表现了人生行稳致远的境界之望。李振钧(1794—1849)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自号守石道者,安徽省太湖县人,清道光九年(1829)会试进士,殿试状元。他平生爱好写诗,所作《味灯听叶庐诗草序》言:“余五龄入学,即解辨四声。七龄受业刘香芸师,日课五绝一首……少长窃窥经史,未暇吟咏。而于花辰月夕,临水登山,意之所欣,辄不能已。”目前发现的李振钧著作并存世的诗集仅《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清光绪刻本),本文就《味灯听叶庐诗草》探析李振钧诗歌特色及其价值。
一、“我来吊古重惆怅”——伤时忧民,诗作颇具唐韵宋风
李振钧出生于“一门三进士”的簪缨世胄之家[1],其父李长森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先后到河南、湖北、江西、广西、贵州、福建、山东等省为官,官至山东布政使,刑部、吏部右侍郎等。他自小随父亲宦游,一边读书,应试科举,一边游历山川,观风识俗。如他在《舟行纪闻杂咏》序中所说:“予生于京师,岁未周归江南,社晬盘于舟中。少长从亲宦游,南穷牂牁,北溯淀津,泛洞庭,涉彭蠡,观海于东莱,渡河于袁浦,吊祢衡之芳洲,访滕王之高阁,上石城以眺秋,蹑金山而调水……”。他游历了中国东西南北的大好河山,见识了种种风俗及人情世故,同时写下了大量游历诗篇,吟咏山水风物,感慨人生和时风人情,如《海禺诗存》《北征诗存》《黔游诗存》《青溪诗存》《徂东前集》及《归皖诗存》等诗编。
诗人李振钧的游历诗存中,多是吟咏山水风物,吊古抒怀,感慨人生之作,如:“千崖万壑势纵横,道指牂牁纪客程,嶂合偶然穿日影,风飞犹自挟滩声。芦笙晚市獞人集,铜鼓荒祠犵鸟惊。毕竟升平无化外,至今空说竹王名。”(《辰州道中》)“天门两扇射晴晖,暝色苍苍霭翠微。双镇中流排画出,孤帆一片载诗归。横江已断千年锁,擘华常开万古扉。回望翠螺如拥髻,朗吟谁揽谪仙衣。”(《西梁山晚眺和友人韵》)“江南江北长新愁,廿四桥边第几楼,白发渐生惟有醉,青袍将敝不宜秋。梦中关塞身疑到,天际帆樯晚未收。衰柳长堤风飒飒,朗吟还拭旧吴钩。”(《秋归志感》)“……一饭殷勤讵望酬,千秋庙貌临清流。我来吊古重惆怅,双双翠羽鸣啾啾。君不见鸟尽弓藏良将死,皓首功名同白起。长乐受缚谁为怜?吕后何如漂母贤。”(《漂母祠》)其诗集中吟咏山水之作有100首之多[2]。他的吟咏山水风物之作,形容新奇,情景交融,意象变幻生动,且早期的山水诗意境开阔、明朗,颇具诗仙李白的浪漫夸饰之风;而后期的游历吊古之作则是更多地抒发人生与对时世的感触,风格显得沉郁浑厚。
同时,李振钧的游历诗亦不少反映时风人情,同情百姓生活艰辛之作,如:“老向烟波放小舟,敝蓑憔悴不知愁。寒江钓雪鸣榔去,夜月叉鱼和网收。倦倚篷窗闲拥背,更须蓑笠稳遮头。晴时好晒苔矶上,卧看芦花水国秋。”(《渔蓑用元人韵同都下诸子作》)“小小池塘密密村,浓荫如幄接邻垣。无多红叶偏惊艳,有箇青帘更断魂。壤沃哪知农事苦,赋轻可识圣人恩。江南几处秋成薄,犹怕催租吏打门。”(《将至东阿道中》)“枫林残叶晚萧萧,驱犊归来好拾樵。茅屋傍山多种竹,柴门临水恰通桥。不辞寿酒邻翁健,早纳官钱县吏骄。借问骖騑周道客,征尘可惜马蹄遥。”(《田家》)“门前病马嘶空枥,屋角饥鸟噪晚林。闻说今秋浑未雨,箐车莫慰老农心。”(《凤阳道中》)他的这类反映和同情百姓艰辛、疾苦之作体现出了诗圣杜甫倡行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歌品格。
总之,李振钧的游历等诗内容和旨趣丰富,既描画山水之美,向往理想之境,又摹写世俗人情;不仅感伤自己,也体察民生疾苦,既具浪漫情怀,又有现实忧思。因而散发着浓郁的“唐韵宋风”,发山水清音,带人间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李振钧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其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清王朝由盛急剧转衰的末世,对王朝的腐朽没落,对世风的日下浇漓,他是历历在目,处处感知,如:“公庭淆曲直,娃馆斗媸妍。痛哭英雄逼,贪痴性命捐,锥刀争扰扰,裘马诩翩翩。四壁筹盐米,千金寘槖饘。愚僧经可卖,使鬼磨犹旋。选任朱门擅,标疑紫佩悬。儿孙谋愈老,奴虏守弥坚。”(《读笠翁简斋两先生咏钱诗恨其未尽得排三十韵》)“……感我爱物心,汗血不忍见。因之悟居高,鞭箠役微贱。一食费万钱,民不饫齑麦。后房厌罗绮,贫女抽弱线。犹然竭脂膏,未足奉欢宴。供億偶弗遑,豪吏肆呵谴。庐舒今岁荒,道傍立鸠面。莫嗤妇人仁,敢告清时彦。”(《至定远县》)这些诗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官贪吏虐、是非混淆、英雄哭逼、百姓流离乞讨的黑暗现实。
特别是他前后九次参加科举乡试,历时十八年,才得中举人,方于道光九年中得殿试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更是饱受科举之途蹭蹬之苦、世态炎凉之伤,而且他状元及第,成为天下第一人才后,仕途不顺,官阶不高、不实(仅任翰林院编修、一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从政经历有限,依然壮志难酬,更让他认清了科举取士“英雄尽入縠中”的本质,囚禁人才,非关治国抚民。这些见识和感受表现在诗中,加深了其诗作的感伤忧时性,“碌碌无为章句囚,狂歌醉卧碧云秋。不谙生产千金子,自立功名万户侯。末俗几曾逢笑口,古人未尽愿低头。谪仙只是能诗酒,已占人间第一流。”(《放言简振之》)“平生不愿受人怜,醒亦狂痴醉亦颠。山木不才偏得地,纸鸢何力竟冲天。名缰能勒追风马,文海难撑上水舩。寄语王孙归及早,碧波芳草自年年。”“可怜杜老呑声哭,不见曹公对酒歌。敢快恩仇夸聂政,悮将成败讬萧何。逢迎渐觉恒情熟,感慨能教好句多。我是醉中传彩笔,文星耿耿耀天河。”(《夜坐感怀》)可见,作为清代末世诗人,李振钧的诗主要散发着具有典型的感伤沉郁特征的“晚唐诗风”,讽喻时事,忧思言志。
再如:“心胸常抱百年愁,天地惊传一叶秋,半壁东南楼屹立,大江上下水中流。离怀别久能谙未,往事谭深似梦不?话到文章千古恨,潇潇风雨吊荒洲。”(《黄鹤楼送稼畬兄归里(时留寓武昌)》)“万里初秋月,中江第一亭。堑深规地险,祠古吊忠灵。云共遥天碧,灯馀隔岸青。登高发长啸,疑有蛰龙听。”(《夜登大观亭》)“喜怒何凭得失轻,纤埃直欲碍虚明。传疑恐污千秋鉴,论过如翻一勺羮。朱邸云封蝇作吊,紫霄月满鹤来迎。匣中剑气凝寒水,不与人间报不平。”(《有感》)面对官贪民荒、是非混淆的社会,状元诗人“登高长啸”,呼“蛰龙”,喊“时彦”,他以“万户侯”(从政建功)自期,却不得不终以“文星”自许,慷慨悲歌。因其诗虽伤时却常洋溢着啸傲之气,他的诗友评赞他:“好句居然似放翁,豪情亦与放翁同。”(齐彦槐《题味灯听叶庐诗草》),其实,李振钧诗歌中悲天悯人之情怀则胜过宋代陆游的诗歌表现。
二、“假我韶年悦性灵”——摅句天真,独抒性灵
李振钧在崇尚李杜和陆游时,也深受明清以来渐兴的“独抒性灵”“率真自然”的性灵诗派学说的影响[3-4],称“时代虽殊,情性则一”,反对“拘拘于音调格律”,崇尚“天真摅写,音律自谐”(自序),“假我韶年悦性灵,候虫时鸟发新声。渐知阅世黄粱熟,未肯饶人白发生。气偶不平缘咏史,过犹可恕为多情。粗才敢问千秋事,也向旗亭浪得名。”(《检诗稿偶成》)“山中故人欲招汝,重约匡庐读书处。故人近日知如何,白云无心自来去。”(《白云篇》)反对束缚,向往自由。他写了不少诗友唱和、亲情歌咏、爱情回味之作,如《梅花书屋唱和集》《环荫阁诗存》《瀛洲草》等编中诗,“故国一为别,舟居已半年。山城杨柳岸,巷陌荳花天。夜静溪声近,秋空月影圆。何因乡梦少,沉寂不成眠。”(《黔阳夜泊怀诸兄弟》)“闲写红笺问讯渠,已凉天气病何如?殷勤作答新缄押,小字分明纸尾书。”(《有赠》)感怀友人,思念恋人。“养花天气半阴晴,消渴文园惯此生,忘却小楼人去久,梦回犹诧剪刀声。”(《病起听雨》)“双飞本是结同心,别鹤巢空侣莫寻。月冷海天方寂寂,花残风雨夜沉沉。看人往日悲僵瑟,嗟我于今亦碎琴。欲觅鸾胶心未忍,关雎从此少知音。”(《自伤》)悼念亡妻,一往情深,写出了爱情之真挚、人伦之美好。“不薄慵春愿馌耕,每逢下第下机迎。闺中从此无知己,岂为牛衣夜半情。”(《重遣》)“溉鬵诗卷常怀尔,弹铗歌声孰慰吾。他日南湖相忆处,可凭溪友达书无?”(《赋得白白江鱼入馔来(七排二十韵)》)这些诗表现细腻,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值得一提的是,李振钧写了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诗,其《味灯听叶庐诗草》收诗400余首,其中就有80余首以女性为题材[3],主要收录在《结肠集》《茂林消夏录》《馀园诗存》《瀛洲草》等诗编中,《结肠集》均是怀念亡妇爱妻汪正珠之作,余诗或真诚抒写女性之美,如《漂母祠》:“一饭殷勤讵望酬……吕后何如漂母贤。”认为仁厚怜才的漂母胜于王侯皇后。“一落红尘骨已寒,随风逐雪更无端。园丁好护春三月,如此名花出世难。”(《醉后戏赠》)对沦落风尘的才女也表示赞美和同情;或以女作喻,表达自己难以言说之思,寄喻自己的愿望。这固然是诗人的生活感受所致,也与当时思想舆论钳制有关,正如史学家陈寅恪所说“作文惟剩颂红妆”。“身裁春柳名如是,门卷烟萝住若耶。一自罡风吹散后,天台无复饭胡麻。”(《莲舫强晋卿题是图约咏本事,晋卿靦不肯为也,余走笔代之》)李振钧以明末独立自强的名妓柳如是自况。“早抛宓枕碎涛笺,不绾香云不惹烟。止水生波因月荡,柔条抽絮况风牵。”(《道中偶成》)心有所思,欲说还休。
三、“飘然黄叶下西风”——诗作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价值
李振钧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浸濡,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的状元诗人,却壮志难酬,“以言论与时相忤,以困顿终。”因他“傲岸不羁,语言戆直,不合于时”(清宝鋆序《味灯听叶庐诗草》),这并非错在其人,而是错在其时 [4]。这“时”是个怎样的时代?只要奴才,不要人才,灭人性,去个性,嫉贤妒能,党同伐异,虚伪自大,好谀嗜利!作为才魁天下、坦率直言、个性自守的状元诗人,“岂因人热甘投刺,纵受师恩不借名。”(《奉酬竹醉兄兼以留别》)不屈阿复古尊经的虚伪主流,当然是“不合于时”。埋没人才的王国自我埋葬,状元诗人看到了清王朝已如西风落叶,“匆匆匹马过新丰,嫚骂无人酒肆空。未必斩蛇皆事业,但能屠狗亦英雄。榆乡游子情偏恋,梦泽真王恨不穷。芒砀白云天半起,飘然黄叶下西风。”(《过新丰》)正因如此,与李振钧同科进士的诗人、思想家龚自珍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多情,多情却被无情恼。状元诗人不仅为怀才难用、王朝没落而苦闷忧伤,而且为夫人早逝、知音难觅而伤心不已,以至英年早逝。
“小谪人间廿六年,狂吞酒海羾诗天。好花忽折将开蕾,急水偏回已上船。雁冷叫残三岛月,云愁罩满一溪烟。贫家无限伤心女,补屋牵萝剧可怜。”(《下第》)作为大清王朝末世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上升阶层对王朝末世的观察和体验,散发着末世诗人的感伤、苦闷与希望、彷徨与挣扎、愤懑与悲壮等末世情绪,因此,李振钧的诗文是研究晚清社会,特别是研究鸦片战争前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文学和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他作诗,摅句天真,韵律自谐,用典适当,比兴体贴,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可惜!他的诗文一直不被重视,至李振钧去世五十年后,他自编的《味灯听叶庐诗草》才由其弟子宝鋆刻版印行。后来虽被中华民国第一个文人总统徐世昌所编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等诗集选载[5],仍未引起学术界和相关文化部门的足够重视!其兄李振祜进士出身,历任吏、户、礼、兵、工、刑六部侍郎和尚书,正是鸦片战争前后朝廷重大政务的亲历亲为者,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至今学术界等对其研究亦重视不够。近年来,太湖县其后人和有识之士与有关企业、学会联手,重新翻印李振钧诗集,安徽、江西、福建和北京等地大学的文学研究者也陆续研究李振钧其作其人[6-9]。好诗埋不住,状元诗人李振钧及其作品正显现异彩。
四、“欲解乡愁倩阿谁”——羁旅怀乡诗歌寄情,乡愁可感可寻
状元诗人李振钧“少长从亲宦游”,后来又反复外出求学、赶考及为官,长期离家在外,漂泊不定,羁旅怀乡,因而不论是送别怀人,还是寄情山水,他的诗歌常常流露甚至充溢着乡思乡情,乡愁缕缕不绝。直接写有表达思念故园故乡等诗句的诗作就有20余首。如《舟中夜雨寄内》《返棹有感》《江上》等,“故园一为别,舟居已半年。何因乡梦少,岑寂不成眠。”(《黔阳夜泊怀诸兄弟》)“岳阳楼上共凭栏,又向晴川画里看。吟欲撚髭愁韵险,望将穿眼到家难。乱飘木叶风初动,静答砧声雨乍残。归去相思渺无际,六朝山影逼人寒。”(《黄鹤楼送家稼畲兄归里》)“江流淮注势潆洄,人似南飞燕又回。小店挑灯知市近,急滩浮艇识潮来。十年鹤梦平山路,千里龙眠老屋梅。料得金钱卜归信,暗将心事画炉灰。”(《瓜州夜泊与鸿轩石农两弟坐话》)“月明曾泛洞庭艭,采采芙蓉又涉江……抛却故园归未得,一林黄叶旧灯窗。”(《汉江秋思》)“情丝难断泪丝垂,欲解乡愁倩阿谁?一法传卿牢记取,闲窗无事背侬诗。”(《临别》)“腊鼓声声客枕傍,东风何独便周郎?不如归去投鸡肋,除是飞来过马当。折入深更平侠气,书消枯坐秘奇方。倚篷似听邻樯语,曾遣诗魂到故乡。”(《阻风不寐》)“故园梦远梅开未,前路山多雪尽不?屈指春风三月里,舞雩童冠好句留。”(《人日沂州题壁》)他抒发乡愁的诗不仅是触景生情,而且会构景寄情,融情于景,意象灵动,意境开阔,乡愁油然而生,扑面而来,可感可见。
状元诗人善于表达乡愁,写醉酒、赏春、读书等日常生活,写观吊古迹、题画、酬唱诗等,都能借机抒写乡愁。如:“醉里不知身是客,夜深惟觉气如秋。”(《醉里》)“啼鸟一声芳草碧,曾无归梦况归期。”(《早春》)“昔人征战处,游客笑谈中……乡关极天际,远影没飞鸿。”(《江上》)“曾界乌丝书本事,忍翻红叶补无题。关山便有仙凡隔,肠断江南莺乱啼。”(《更得一首》)“他生还是江南好,玉井应栽并蒂莲。”(《题手把芙蓉朝玉京图》)“帽影鞭丝钟阜去,簑烟笠雨皖湖归。”(《旧县送吴伯敭茂才(潭恩)还白下》)即使在回乡之途,其乡愁依然不减,“满船风雨冷萧萧,万里重携旧酒瓢……病中作客诗情减,梦里还家别恨饶。”(《返棹有感》)“丹枫已是江南树,翠巘犹非皖上山……寒更不及乡心急,才梦还家却未还。”(《过徐州题壁》)值得注意的是,状元诗人笔下的故乡不断延展扩大,由亲人所居小村到一县,由一县到皖省,甚至扩大到皖省所在的江南地区,其高超的乡愁表达、表现技巧,以及乡愁不断延展的内涵,值得文学后学者借鉴和乡土文化研究者探究。乡愁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发掘乡愁文化对于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振兴乡村、建设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10] 。
李振钧为太湖县城西乡树林冲人氏,虽出生在京师,长期在外游历,但曾在故乡树林冲养病侍亲,筑园(馀园)造阁(环荫阁)读书。他的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中有20多首诗描画了故乡树林冲及其周边的山水人情之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如:“野色明残照,河声走白沙。辋川新画本,盘谷旧人家。生意窗前草,清容雨后花。更添桑柘外,几道竹篱笆。”“种柳碧成幄,折花红满身。溪山供啸傲,鱼鸟自亲人。”“垂荫百年木,开荒一角山。初疑居不易,渐觉地无闲。花缺添亭补,墙圆逐树弯。半弓犹有隙,留待筑云关。”(《馀园》)这些诗篇描绘、赞美故乡树林冲山抱溪绕,谷幽水秀,田地错落,美丽如王维诗中的辋川,宁静似韩愈笔下的盘谷,宜耕宜读,宜居宜隐。而且民风淳朴,乡亲热情好客。因而诗人在这里筑园而居,造阁读书,养病侍亲,怡然自得。
“向晚溪上立,湍濑咽筝筑。暖暖夕阳昏,微微澹烟矗。瞑色低上衣,秋籁虚振木。驱犊去遥村,归樵下层麓。雀投灌丛栖,犬守篱根宿。故人溪北住, 青苍绕松竹。将往拟搴裳,孤彴浸寒绿。隔水试相呼,开门秉残烛。言约诘旦来,秫穫酒新漉。独返寂无侣,山阿妨却曲。迂折沿溪行,循途往来熟。掉头凉月高,照我林东屋。”(《溪上》)“强起支笻看耦耕,一犁水足大田平。晓来林雾连山暗,啼鴂呼鸠绕树声。”(《病起听雨拈得声字》)“寒烟高树外,流水小桥西。绕屋田三亩,窥园莱一畦。饷无童子黍,食有丈人鸡。为与东邻约,相将更杖藜。”(《田家小饮》)在故乡,状元诗人观农人耕种,与乡亲往来招呼,把盏交谈,熟稔故乡,很快融入了故乡。
“路转峰回一径宽,名山佳节两相欢。擘窠直可同留带(寺有太仆兄题榜),拜石何妨自整冠(山多奇石,方治馀园,恨不能舁致也)。寂寂深林人语响,潇潇隔夕雨声寒。振衣千仭重回首,秋色村烟画里看。”“湖山一望水云宽,暂割新愁接旧欢。狂客不衫还不履。奇峰如笏更如冠。乍闻鹫岭传清梵,直上龙门接广寒。归去来兮明月路,满头菊影笑相看。”(《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有序)》)“棠梨花发鸟关关,野竹青青寺后山。深院无人长昼静,白云让与老僧闲。”(《棠梨宫题壁》)诗人时常与三五友人登山拜石,赏山光水色,看秋色村烟如画;访千年古寺,曾吟诗题壁。
“敢以乘车日,而忘戴笠年。沿村一溪水,近郭半山田。落叶斜阳路,啼莺早夏天。故人若招隐,应有归来篇。”(《自题戴笠小像》)诗人留恋故乡的美好山水人情,即使高中状元,外出宦游,也希望有朝一日归来再续隐居之诗篇。
状元诗人李振钧的这些描写故乡山水民情的诗篇,主要收编于《环荫阁诗存》《清溪诗存》《茂林消夏录》《瀛洲诗草》《馀园诗存》等诗编中,共有20余篇。这些写故乡的诗篇是其对故乡的寄怀、赞美,也是对故乡山水人情的著色添彩,为故乡留下了一笔难得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倍加珍惜。如今,状元诗人笔下的青山依旧秀丽,九井溪、可溪、棠梨河(官堰河)……溪河仍然不息潺湲;龙门寺、棠梨宫,古寺重光;树林古村犹存,民风还淳朴;冲里人家,耕读相续,代有人才辈出。状元遗踪,后人重新标榜。祠堂牌坊,古风再兴。状元桥架通河上,迎客待宾。状元诗人留下的歌咏故乡诗篇及其人生故事,对故乡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将不断发挥作用。
李振钧诗集中有关安徽其他地方的诗作,如《夜登大观亭》《西梁山晚眺和友人韵》《泊东梁山》《江中望九华》《宿北硖石关》《将至舒城》《包孝公祠》《凤阳道中》等游历诗,绘景如画、情景交融,别开生面,对丰富地方文化均有所裨益。著名文史学者李传玺先生在望江县华阳镇司阁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时,致力于当地古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相关部门合作在当地立石刻存包括状元诗人李振钧诗作的历代名人作品和事迹,展存当地文化古迹。此外,李振钧诗集中有关贵州、湖北、江苏及山东等地的游历诗或吟咏美丽山水,或记录地方风俗,都具有历史文化、风俗的认识价值,值得研究发掘。
综上所述,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由于曾跟随父亲宦游了祖国很多地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又久历科举之途蹭蹬之苦;创作上不仅深受唐宋经典诗风熏陶,而且受到明清兴起的性灵派学说的影响,因而其诗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诗风浑厚,富于变化,散发着浓郁的“唐韵宋风”,发山水清音,带人间味道。多寄情山水,讽喻时事,特别是其诗作反映了对所处封建王朝末世的观察和体验,散发着感伤、愤懑与悲壮等末世情绪,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其游历诗描摹山水和风俗,充溢着乡愁,具有裨益地方文化研究和发掘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莫真宝.李振钧未能融入京城诗歌圈及其原因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1-7.
[2] 孙建芳.论李振钧的山水诗[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21-24.
[3] 孟娜.李振钧女性诗的艺术特色——以组诗《美人十八首》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6(4):21-24.
[4] 陶永莉.科举、书院、学术与清代诗歌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考试,2021(5):47-56.
[5] 王兵.清代诗歌选本中的选家诗话[J].智慧中国,2022(10):66-67.
[6] 吴怀东.论清道光九年状元李振钧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HYPERLINK\"http://www.anhui.superlib.net/detail_38502727e7500f2656267b586f41f8f573980efd2e107ea31921b0a3ea255101fc1cf1fbb4666ae6400aa254b548aa8b359c56b9888d34d28101875e0b9bc3568c66966e39f3918f72c0174e7dac8025?amp;apistrclassfy=0_9_3\"\t\"_blank\"[J].阅江学刊,2016 (3):117-127.
[7] 刘建朝.论状元李振钧的诗歌HYPERLINK\"http://www.anhui.superlib.net/detail_38502727e7500f26869772dff446cc3b680dc4df11ad32491921b0a3ea255101fc1cf1fbb4666ae6da93d029ae60d3146aa360c6bd6e51e14bea308af65868a0f113ba0ff9cd8a2629a515c6c0ed9f9a?amp;apistrclassfy=0_9_3\"\t\"_blank\"[J].学术问题研究, 2016(2): 7-10.
[8] 丁功谊.李振钧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HYPERLINK\"http://www.anhui.superlib.net/detail_38502727e7500f268744f28e9bd2fa19af9b49fea2e6f6b71921b0a3ea255101fc1cf1fbb4666ae62e1f97f27308fd155bbc56183d10607b47521ad06ae5c893b75b4a1765d64f33010ff3c398c173b1?amp;apistrclassfy=0_9_3\"\t\"_blank\"[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3):16-21 .
[9] 方盛良.特别策划——李振钧研究HYPERLINK\"http://www.anhui.superlib.net/detail_38502727e7500f262856cf24b95ea7cb65e1d93cff7ac8961921b0a3ea255101fc1cf1fbb4666ae6147c1a85d37c9d7234a0660bfcc27fd800fb829e1a6c9d64dad94bb4fac1270dfba791a485a7ba20?\"\t\"_blank\"[J].池州学院学报, 2016(4):1 .
[10] 赵李娜. 中国乡愁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现实依归[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3):151-155.
责任编辑:李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