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经济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24-08-07潘光仕郭梅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滁州市创新人才

摘 要:基于创造性劳动,创新人才可以促进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通过大量创新人才的集聚,为皖江经济带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皖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滁州市为例,分析了滁州市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发现存在创新人才匮乏、创新人才队伍不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不足以及人才队伍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平台建设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产业转型;皖江经济带;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3-0014-05

一、创新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不同类型的产业将有条件实现交叉融合,产业之间以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经营管理为基础而相互结合,形成有机整体[1],由此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业态,重新塑造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一方面,新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的业态,极大地促进了双方在产业链上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术将融入其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推动传统产业标准化、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得到大幅提升。目前,中国正处在这种新技术和新产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从注重高速增长的量变阶段,转向注重内涵发展为导向的质变阶段,而由人才驱动的创新是推动这一变革的第一动力[2]。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物质资本,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推动知识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的大量集聚会带来极大的区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3]。作为长三角腹地,皖江经济带积极顺应其区域经济纵深全面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发展要求。但是,相对于江浙沪地区,皖江城市带发展相对落后,在顶层设计、思想观念、人才队伍、技术成果积累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尤其是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方面,我国新型科技领域优秀人才较为匮乏,素质水平整体偏低,大量高端急缺人才外流严重,创新人才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市场竞争的硬核和底层逻辑是技术之争和专利标准之争。目前,皖江经济带鲜有原创性科技创新出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足,从而制约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滁州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东南连接“长三角”,既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又是长三角企业进军中西部的前沿阵地,是南京都市圈核心伙伴城市。2022年入选新一批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名单,在“2022中国活力城市百强榜”中排名第75位,“2023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79位,GDP总量稳居安徽省第三位,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滁州市2023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居全省第1位,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含2022年年度入库)326户,比同期多40户,总数达2469户,居全省第2位。目前,滁州市七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新型化工、硅基材料、先进装备等支柱产业,贡献五分之四的工业总产值,成为皖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4]。

(一)滁州市创新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作为近十年来安徽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滁州市积极打造优越的人才环境,引进了大量的高端人才。数据显示,仅仅2023年1至11月,全市新签约特大项目(80亿元以上)13个,超亿元的项目有476个。截至目前,滁州拥有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属于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30万人以上,超55万人拥有本科学历,人才资源总量达85万人,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5]。安徽统计局2023年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末滁州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达到24642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数量为1273人,研究经费达到71.47亿元,仅次于安徽省合肥市和芜湖市。

滁州市注重人才开发与应用,创新人才为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虽然滁州市农业人口规模占比较大,但企业创新活动成果成绩斐然。安徽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22年末开展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有2368家,其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1049家。较之十年前的130件,2022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数为6903件,拥有注册商标数2243件。工业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费用达到了17.89亿元,获得国家行业标准77件。新产品销售收入在皖江经济带城市名列第二,2022年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2776.7亿元。2022年全市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数3413家,占企业总数的53.2%,超过了皖江经济带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芜湖市(48.8%),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比重为33%,接近于合肥市(36.5%)。在高端人才的带领下,滁州市区域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二)滁州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

1.创新人才政策,改革人才发展机制

以创新驱动作为主要抓手,滁州市委、市政府实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推进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为吸引、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滁州市创新创业,出台了《滁州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实施细则(暂行)》等系列措施,该政策支持范围包含人才和企业关心的住房、生活补贴、岗位补贴、金融扶持,以及柔性引才、市场化引才、平台引才奖励等。政策含金量足、引才力度大、诚意度高,注重人才的供给侧思维,着力吸引更多滁州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来滁创新创业。2023年10-12月,滁州市开展“才聚江淮·乐业滁州”“千企百校行”“就在金秋 职面未来”等各类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搭建线上线下求职平台,加强供需对接和指导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精准化就业创业服务。

2.锻造高技能皖东工匠,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滁州市先后出台《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技工大市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2017)、《滁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2022)、《滁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来滁就业创业“六免六补六优化”政策》(2023)等纲领性文件,整合公办职业学校,投资建设高标准职教园区,为滁州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政策支撑。目前全市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实训基地有17个,9所中等职业学校为省级特色示范重点建设单位,毕业生常年稳定在98%以上的就业率,每年为各大中型企业输送一万三千多名技能型人才,累计开展了5.7万人次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为滁州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6]。

3.构建人才创新载体,推动区域人才高效聚集

滁州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围绕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大力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平台248家。围绕滁州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创建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省企业研发中心,提高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整合高校院所力量,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引入长春光机所、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力量,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强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重点推进滁州协同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23年9月底,全市已获批建设省重点实验室6家,入列首批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名单5家[7]。

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近年来,滁州市大力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光伏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半导体产业、新型化工产业、医药器械产业、智能家电产业、健康食品产业等战略性新型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尤其在机械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和医药产业等领域,释放更多的人才需求。但受限于区位劣势,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滁州虽地处长江沿岸,但与合肥、芜湖等城市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上有较大差距,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外加江浙沪等发达地区人才市场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创新人才匮乏严重。据统计,反映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数,近两年来分别为27770人和25134人,在皖江城市带排名第三,是芜湖市的58.25%和49.76%。具有硕士学历及以上的创新人才分别为2948人和2516人,是芜湖市的37.02%和37.50%,见表1。可见高学历、高层次等尖端人才资源现有储备数量少、规模小。目前装备制造、半导体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装备和工艺仍需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

(二)高等教育规模与本地区经济地位不相称

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对地方经济增长作用更大[8]。据《202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统计,2022年滁州市GDP(亿元)在皖江经济带位列第三,然高等教育规模靠后。目前滁州仅有两所普通高等院校和两所大专院校,学校数在皖江城市带中排名倒数第三(并列),招生数排名第五,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排名第四,显然,高等教育规模与本地区经济地位不相称,见表2。

(三)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手段不足,创新人才队伍不稳定

近年来滁州市为了弥补人才短缺,普遍采用灵活的人才引进方法,鼓励企业以柔性合作方式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支持中新苏滁高新区、滁州高新区、原创科技城、汊河产业新城、高教科创城“两区三城”等平台载体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和项目,给予“人才投”“人才贷”优惠政策[9],为滁州市产业谋发展、企业解难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项目经费、专利数等量化指标占比较高,且评价主体单一,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企业对占比并不算高的柔性人才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培育本土刚性人才的主动性则不足,企业在重大课题研发等关键环节,自信心显得不足。滁州还是全国唯一同时毗邻两座省会城市的地级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土刚性高端人才的流失。此外,人才激励措施单一,科研人员难以分享科研成果,科研极性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周边大城市相比,人才激励力度不足,无法对高校毕业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2022年皖江城市带每十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滁州市有14158人,低于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和池州,排名倒数第四,且多以专科及本科学历人才为主,研究生人才稀缺。从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来看,2023年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毕业生在滁州就业比例分别为28.53%、17.85%,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流向了合肥、南京等长三角其他城市,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局面。

(四)人才队伍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科创平台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滁州市科创平台数量偏少,现有的各种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187家,与邻近的马鞍山市307家科创平台相比差距巨大。从2022年11月公布的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和补助情况可知,对新认定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进行一次性补助,滁州市为300万元,而同为皖江城市带的芜湖市为500万元,马鞍山市为400万元。2023年6月安徽省科技厅公示拟认定67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类、企业类)名单中,滁州市仅有1家①,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与皖江城市带的其他城市有不小的差距。滁州市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作为科技创新“引擎”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与平台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够高有很大关系。

四、对策建议

(一)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研究发现,员工培训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且稳健的提升作用[10]。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应加强继续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员工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企业通过开展员工培训,搭建企业内部知识学习与交流平台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共建产业链、项目合作等形式加强企业间优势资源的互补,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鼓励高校在招生、培养、实习、就业方面与滁州企业的深度合作,支持本地高校优化、增设专业设置,为地方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输送大量的“能工巧匠”型技能人才。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开展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开展技能大赛和技术比武,加快选拔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素质过硬、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骨干专业人才。为了壮大滁州市创新人才队伍,在大力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大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引进携带可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创人才、创新人才团队。通过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吸引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到滁州就业创业。对推荐各种高端人才来滁州创新创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

(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省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

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支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大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地方适应性。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制订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经费保障,完善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制度、职业学校师生实践实习制度、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从教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企业用工需求有机衔接融合,学校保留现有专兼职教师团队,主要负责知识点的传授,企业提供现代学徒制的“师父”和“岗位指导师”,主要负责实践、实训和实习工作,共同培养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支持两所省属本科高校高峰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突出应用型专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加大对省属本科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充分利用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区域内省属本科高校。加大对省属本科高校和职业类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实行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等灵活的薪酬方式,对其配偶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子女上学的优先择校权,提供家中老人的赡养补贴等。

(三)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提升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数量。长期以来,我国存在人才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评价标准不科学等问题,专利数量、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占比较高,导致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不匹配,人才选拔与评价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11]。因此,应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用户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以质量、实效为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在注重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公正公平,形成鼓励人才乐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构造合理的科研成果分享机制。为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让其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并分享科研成果权益。依托财政资金形成的科研成果,政府应将成果收益权、处置权、使用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为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创造力,应结合对专利等知识要素的贡献比例,对科技创新人才实施期权和股权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提供专项社会保障,以便其全身心投入创新活动,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拓展科研人才范围,政府将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科研人才与企业的研发人员同等对待,凡是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社会生产力的创新人才,政府也应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并赋予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享有部分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针对滁州高校毕业生不愿意留滁问题,应出台租房、购房人才补贴政策,简化行政流程,降低大学生留滁人才公寓申请门槛。

(四)加强创新人才平台建设,提升人才集聚规模

创新人才平台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我国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创新人才平台的投入[12]。为了充分发挥人才平台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推动全市人才集聚平台建设。首先应支持市内重点实验室创建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培育和引进双管齐下,培育一批地区重大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围绕硅基材料延伸发展新能源企业关键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争取更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科创平台落户滁州。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外溢,大力集聚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园区人才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打造协同通畅的创新循环,构建创新型智慧园区。提升规模以上企业人才承载力,引导企业加快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人才集聚平台。其次,加大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力度,制定实施新一轮“创业滁州”行动计划,加快新建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有条件的孵化载体升格省级、国家级,改造提升滁州高教科创城,完善启迪之星、经纬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争取获批一批创客空间、双创示范基地,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最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企业人才、技术、项目需求,进一步链接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院所,建设创新平台,设立人才工作站,共同引才育才。持续推进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市校(院地)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工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滁州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在滁州设立分校或研究院,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和科研人才培养。

[注 释]

① 资料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类、企业类)拟认定名单的公示(2023.6.25)。

[参 考 文 献]

[1] 刘瑞.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国际比较与前景展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7):47-59.

[2] 李林威,刘帮成.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能否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2(10):77-93.

[3] 盛楠,孟凡祥,姜滨,等.创新驱动战略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科研管理,2016(4):602-606.

[4] 汪国梁.滁州 现象级“第三城”[N].安徽日报,2023-12-28(001).

[5] 张开兴.“长”风当歌“滁”争先[N].滁州日报,2024-01-10(001).

[6] 李邦军.市教体局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兴产业发展[N].滁州日报,2023-05-25(001).

[7] 滁州市科技局.滁州市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EB/OL].(2023-10-12).http://kjt.ah.gov.cn/kjzx/jckj/121819961.html.

[8] 赵庆年,刘克.高等教育何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规模、结构和质量要素的协同效应分析[J].教育研究,2022(10):62-82.

[9]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创业安徽行动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EB/OL].(2023-01-27).https://scp.chuzhou.gov.cn/zwgk/zcfg/1104267176.html.

[10] 许军,吴陈锐,刘继光.员工培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7-85.

[11] 黄钟钡,包倩文.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85-98.

[12] 赵艳华,杨永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成熟度评价——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9(19):65-7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Teams in the Yangtse River Economic Belt of Anhui Province

—— A case study of Chuzhou City

Pan Guangshi, Guo Mei

Abstract: Innovative talents optimize and promote the allocation of various production factors through creative labor, impro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fficiency, and thereby enhance soci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gather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provides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Yangtse River Economic Belt of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takes Chuzhou, an important node city in the regio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team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a shortag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a mismatch between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ocal economic status, an unstable innovative talent team, and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eam platform.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reforming the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platform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talent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Yangtse River Economic Belt of Anhui Province; Chuzhou City

责任编辑:陈星宇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滁州市创新人才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习作点评
习作点评
浅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标准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