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文化路径探讨
2024-08-06欧彦麟,周丫,陈一帆
摘要: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文化,可以更好地丰富资助文化的内涵。该文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从制度、体系、活动、互联网平台等方面着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文化的路径。高校资助文化将经济资助、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在一起,使其呈现出特定性、持续性、多元性的特征。多维度、立体化加强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构建高校资助—自助—助人的资助育人模式,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资助文化;融入路径;融入机制;育人体系;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181-04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Funding Culture
OU Yanlin, ZHOU Ya, CHEN Yifan
(Hunan 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04,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funding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task that urgentl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current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funding culture can better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funding culture.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from the system, system, activities, Internet platform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funded culture. The culture of university funding combines economic assistanc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 qualiti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self-worth, making the culture of university funding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ficity, sustainability, and divers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funding culture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dimensions, and constructing a funding education model of university funding self-help assistance, has a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on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ffectively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funding work.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funding culture; Integration path; Integr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system; Funding for educ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凸显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已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助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智慧凝结,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文化中,既可以丰富资助文化的内涵,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资助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古典文献、多民族和谐共存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宏伟壮阔的历史古迹,以及在这些文物和风俗当中蕴涵的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居安思危等精神,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高校资助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性决定其根基性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并且在中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互相影响的大背景下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发展姿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整体风貌,因此具有极强的本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根基性地位,就在于其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意识形态等作用下产生的,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流传,成为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活的文化”。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决定其形式多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和谐意识,因此这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形式和内容都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
1.3 高校资助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脉
高校资助文化是高校在资助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资助育人为目标,以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保障,以持久性高水平发展型资助模式为主要内容,既积极作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广泛影响全体师生的文化形态,具有影响上的持续性、模式上的多元性、对象上的特定性[2]。新时代高校资助文化不仅注重物质层面,更加注重精神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开通的入学“绿色通道”,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入校门便开始接触资助文化。从物质层面来看,高校资助文化一般会持续到学生毕业离校,通过物质资助可以改善学生生活质量,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从而改变其未来命运。从精神层面来看,资助文化带给学生的关怀、感动、温暖等感受对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体验人生和理解社会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3],对他们今后的就业、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相较于其他校园文化,资助文化具有政策依托、法理人情等特色元素,在经济资助、能力资助和心理帮扶等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4]。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文化的意义
2.1 为高校资助文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名言警句格言、诗词歌赋、美德风尚、励志故事等融入资助文化,不仅作用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对于普通师生同样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质朴、自强不息、感恩奉献等文化因素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很大的益处,为高校资助文化的丰富和完善提供更加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内涵,为资助文化的体系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2.2 赋能高校资助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历经几千年智慧的沉淀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对一个人一生的品性、德行和“三观”等都会产生终生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资助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得资助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持续性,最终让资助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文化的路径
3.1 强化高校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构建资助文化建设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因此在资助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实现资助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而高校则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融通、践行强化等,确保高校资助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3.1.1 加强高校资助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
高校在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时,要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加强对资助文化的重视,将资助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建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资助文化的保障制度,鼓励师生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用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引导自身,使得资助文化培育工作有思路、有方向,增强资助文化的时效性和发展的持久性。
3.1.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文化的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资助文化的有效融合,高校可以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常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诚信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等,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助学贷款申请这些具体资助项目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监督意识。同时,学校要建章立制,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如积极宣传自强自立、热心公益慈善、致力于创新创业等典型事迹,并给予经费支持、组织保障、表彰赞扬。
3.1.3 强化校内校外学校与政府、社会、家庭的协同培育机制
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除了学生资助中心外,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其他各方力量,充分植入协同育人的理念,发挥中华传统礼仪、传统美德、传统工匠、人文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强化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同时,加强资助文化培育的领导机构、经费保障和职责分工等,实现资助文化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3.2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可融入高校资助文化的元素,完善资助文化育人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历经无数人创造、流传和沉淀下来的,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在高校资助文化中,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进来,使得资助文化育人体系更加完善。
3.2.1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责任意识
“事不避难”,语出《国语·鲁语》:“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义不逃责”,类似的表述可见于《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代表了面对艰险困难,不畏惧逃避,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责任,积极作为,是一种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在资助文化中,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责任意识,学习古代圣贤的担当精神对于其树立远大理想、成长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具有重要的作用。
3.2.2 “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重义轻利”一直是为世人所传颂的。我国流传下来的成语中有大量关于表述诚信的,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孔子也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中国社会,诚信自古以来就被当作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在高校的资助工作中,涉及诸如奖助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的申请等具有经济利益的活动,如果缺乏诚信,则无法使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因此培养诚信意识,才能够用诚信来厚植资助文化的底色[6]。
3.2.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
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强调每个人应该不断努力自立自强,自我完善,是一种源于历史忧患意识的图强精神。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磨难,也正是在不断的磨难中形成了发奋图强的生存智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一些会出现意志消沉、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如果没有加强励志教育,让这些贫困生自立自强,他们就很难在之后的职业发展和生活中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自己的骨气和底气。
3.2.4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需要,中华传统感恩意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倡导的“忠、孝、节、义”都体现了一个“恩”字[7],报知遇之恩、报养育之恩等。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及学校良好政策带来的福利和帮助,更应该用感恩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只有他们能感恩父母、老师、校园、社会等,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并且拥有感恩之情,才能够让资助文化散发更加绚烂的光彩,才能将爱心更好地传递下去,同时还可以避免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淡薄等矛盾的出现。
3.3 创设将传统文化融入资助文化的特色活动,助力资助文化落地实践
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资助文化能够真正落地实施,可以创设一些特色活动来达成此目的。
3.3.1 举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
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通过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阐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让他们结合时事或者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强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并且能够用优秀传统文化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
3.3.2 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斗争中用血、力量和坚韧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筑牢文化自信、凝聚时代力量、奋进伟大征程的内在支撑和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传承、弘扬、赓续红色文化。因此,高校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等特殊的节日里,可以开展红色旧址参观、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让红色文化、中华优良传统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
3.3.3 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类文艺比赛
开展经典诵读、历史舞台剧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类的文艺比赛,鼓励受资助学生积极参与,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对大量阅读经典美文,以及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其对中华传统精神的领悟,用作品激发他们的意志和精神。
3.3.4 树立贫困励志学生的先进典型
注意挖掘优秀贫困生自强自立、回报社会的典型事迹和案例,通过这些先进典型,让受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同时,也要加大对这些先进典型的宣传,开展演讲或者开展茶话会,在学生中尤其是贫困生中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传递勇于战胜困难的坚毅精神,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3.4 拓展“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助力高校资助文化建设
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学生而言,电脑、平板、手机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这些载体造就了自媒体平台,也带来了“互联网+ ”时代[8]。现在大部分高校建成了5G校园,无线网络全校覆盖,学生每天接触大量自媒体平台的信息,抖音、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成为学生每天信息的获取来源。互联网的优势也可以为传统文化融入资助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渠道。
3.4.1 以诚信文化为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数字化时代,通过运用“互联网+智慧校园”平台,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诚信记录、学习情况、社会兼职和公益活动等,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不同的形式详细记录。突破纸质化档案时代文字为主、辅以图片的局限,使得个人档案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极大提高。数字化时代,万物互联,一旦学生出现违背诚信的行为,则可能对其今后的求职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3.4.2 以激励文化为本,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平台
为了加强对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可以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等平台上多发布相关内容,如名人的励志故事,身边优秀贫困生的优秀事迹、感恩故事等,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传递正能量,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在受助与施助中体验真善美[9-10]。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高校资助文化活动主要面向18到22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既对经济有一定的需求与依赖,同时又处在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将经济资助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及其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高校资助文化建设,形他助—自助—助人的资助育人模式,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庞嘉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7):145-148.
[3] 李芹.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途径新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3):152-156.
[4] 刘晓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融合[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46-50.
[5] 赵信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6] 王雪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2):46-48.
[7] 文丽.新时代高校资助文化培育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5):89-92.
[8] 孙维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资助文化建设[J].科教文汇,2017(15):128-129.
[9] 李向英.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0]王欣.浅议我国资助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J].现代交际,2017(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