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医药文化、文物体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2024-08-06金宇昕,曲墨
摘要:满族历史悠久,起源东北地区,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生活方式多以渔猎、游牧和农耕为主。满族的医药文化是在满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满族自身文化的发展,也吸收了中原汉族、蒙古族等医学文化和技法,充分体现出与各民族的交融汇通。该文主要以东北地区满族医药文物为研究对象,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为依托,以历史文献、已发表著作和论文等资料为研究基础,梳理满族医学发展历程,探讨满族医药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东北地区满族医药文物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联。满族的医药文物,如药具、药材、医书等,都是医药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也体现了他们在医药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征产物。
关键词:满族;文化;医药文化;医药文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26;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087-04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Manchu Medicine Culture and Cultural Relics
JIN Yuxin, QU Mo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Abstract: The Manchu ethnic group has a long history and originated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It is one of the 55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and its lifestyle mainly includes fishing, hunting, nomadic activities, and agriculture. The medical culture of the Manchu people ha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ng-term life practice of the Manchu people.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 culture itself, but also absorbs medical culture and techniques from the Han and Mongolian ethnic groups in the Central Plains, fully reflec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exchange with various ethnic groups.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relics of Manchu medicine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relying on the Museum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us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published works, and papers as the research basis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nchu medicine,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nchu medicine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medicine cultural relics and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The medical relics of the Manchu people, such as medicinal tools, medicinal herbs, medical books, etc., are witnesses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These relics not only reflect the Manchu people's adap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reflect their wisdom and creativity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They are also characteristic products of China's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Key words: Manchu ethnic group; Culture; Medical culture; Medical relics; Ethnic communication,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1988年费孝通老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自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就开启了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和讨论。目前国内外对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以宏观角度对全国各民族关系史的梳理,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而对于医药文化、文物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比较少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可以让学者便捷地梳理全国各民族的关系史,并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以藏族、彝族、侗族等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医疗、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多元性、病人的多种需求、不同医疗方式的功能等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民族地区的医学融合现象更为显著。东北地区满族医药文物与民族交融的整体性研究工作少之又少,所以开展东北地区满族医药文物与民族交融的关联研究极其重要。
满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满族人民生活在东北地区丛林茂密的白山黑水间,长期以渔猎和林中采集、耕作、放牧为生。满族的起源,经历了复杂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可追溯到3 000多年的商周时期的“肃慎”,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宋金辽时期的“女真人”和辛亥革命后的“满族”[1]。满族医药的发展脉络、历史渊源和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了解满族医药发展、推动民族医药文化传承的有益参考。
1 满族医药文化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满族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满族医药在疾病治疗、养生防病、治未病等方面功效显著,满族医药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与满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地域、习俗等息息相关。满族人民从最初为了生存必须渔猎动物、采摘植物,到日常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再到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地开发利用,满族的医药文化就是在满族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种交往也体现在医药领域。满族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民族医药的精华,除了中原汉族外,满族还与蒙古、朝鲜、回族等民族有着广泛的交往。这些民族的医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满族医药的发展,使满族医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药体系。同时,满族医药也对汉族医药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汉族医药文化的交融和发展。满族医药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的萨满医药、金代传统医药快速发展,元、明时期与中原汉族、蒙古族、朝鲜、回族等民族医药融合、交错发展,清时期吸纳、整理历代医家成果[2]。
2 满族医药文物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满族医药文物是满族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是满族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医药文物中,不仅有本民族的医药元素,也包含了一些其他民族医药的元素,这些元素便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满族医药根植于北方民族,特别是满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满族的医药文物,有北方山林、草原,湖畔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或动物骨骼、内脏,或矿石、泉水等研制而成的药物;有满族人民针对北方的气候水土等居住条件和生产方式等产生的地方病、多发病进行预防与治疗的措施、书籍、用具;同时还涵盖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所总结出的简单实用的卫生保健措施。所以如果将满族医药文物分类,则可大致分为医药器具、工具类,医书典籍、验方类,卫生保健类,药材、药品类等。
2.1 医药器具、工具类
满族人民从古时起,就不断在实践中尝试找出可以食用的动植物、矿物作为药用。早期满族的医药习俗是选择当地所特有的野生、鲜活药材进行最简单的洗制或粗糙切割以便于服用。随着人们对火与陶器的认识和利用,满族人们便将药物用火烧熟,利用陶器将药物进行更近一步的炮制。清代随着满汉医药的交融,满族药材的炮制方法,也遵循《炮制大法》中归纳的十七法进行炮制,如煎、煮、炒、煅、炼、飞、镑所用到的器具有药筛、切药刀、杵臼、乳钵、药碾、烘药器、煎药锅、药炉、药模等[3]。储药器具有各种药瓶、药盒、鼻烟壶、药柜、大布药袋[4]。
除制药器具外,医药工具中还有行医器具。随着满汉医药的交融,满族的行医器具中出现了串铃和脉诊。串铃是行医者的标志,也可叫做虎撑,相传虎撑的来历是药王孙思邈曾用其为老虎拔出口中的骨刺。在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医生行街走巷,手中都会拿有串铃,摇动发出声响,为百姓治疗疾病,这样的医生被称为“铃医”。而我们熟知的扁鹊、华佗也都是铃医。满族聚居地区的人们生病也会请附近的铃医到家中治疗。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切诊是通过对病人进行诊脉来治疗疾病,治疗时医生会用到脉枕将病人的手腕抬高,脉枕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随后便广泛使用,满医使用的脉诊多为瓷器,且做工精美。
2.2 医书典籍、验方类
满族在金代以前并无文字形成,满族的医药传承多以口口相传为主,后金与契丹交往密切,并使用契丹文字。金女真以后逐渐创立文字,并建立了太医院,设“尚药局”“御药院”“惠民局”等机构。这一时期的满族医药不仅吸纳了汉、蒙等民族的医药知识,还对其他周围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产生、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满族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这一时期诞生了金元四大家等一批医家和医书典籍如《脾胃论》《兰室秘藏》《格致余论》和《局方发挥》《儒门事亲》《素问玄机原病式》等[6]。
元代,满族迁徙到中原,与中原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同生活,在吸纳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时,仍然保留着传统满族的生活习惯和医药习俗。明代时满族的医家已经开始懂得如何提前预防疾病,并使用针灸法保健,使用温泉疗法养生。
清代随着满族入主中原,满族与中原汉族的交流交往交融达到一定程度。这一时期,统治者主动积极将自身的医药经验与中医药内容融合,不仅开设医学馆,还选拔中原汉族名医进宫,进一步发挥与总结中医药学的历代名著,如《延寿格言》《雷公炮制书》《经穴部位图》《药性赋》《寿世保元》《孙思邈卫生歌》等书籍进行翻译整理,以丰富满族医学宝库[7]。因为政通人和,在这个时期,满族医学著作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反映了满族医药在中原医学思想的滋养与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急救广生集》《厚德堂集验方萃编》《医学摘粹》《边氏验方》《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等医学著作。
满族医药的治疗方法有着特色鲜明的特点,随着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满族医药验方结合了中医学的特点,其对内、外、妇、儿等科均有涉猎,对外感风寒、脾胃不畅、黄疸、惊风等都有独特的疗法。内科使用五味子、酸枣树根安神,使用木耳、红杜鹃、红姑娘、灵芝草治疗各种咳嗽,用北芪白条鸡、党参黄芪汤补中益气[8]。外科常使用土三七卧鸡蛋、熊膝盖骨治疗跌打损伤,用獾油、狼舌治疗烫伤,用万年青、车前草治疗出血。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和崩漏常使用拉拉藤枝叶和根、血见愁(大叶灰菜)卧鸡蛋。治疗子宫出血常使用白糖炖杨树叶,益母草、漏斗菜、仙鹤草水煎服。儿科常常使用马蛇煨鸡蛋、小黄米治疗小儿惊风[9]。
2.3 卫生保健类
满族人居住在北方高山洞穴之中,冬季气候寒冷,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或与其他民族,总结出很多利用自然物质防病的方法[10]。这些方法一些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逐步传入中原,另一些疗法借鉴了其他民族的经验,不断在满族医药中使用。
满族历史上,有使用或饮服雪水的习俗。雪疗法是北方的满族所独创。北方冬季寒冷,容易出现冻伤、冻疮的现象,满族人民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到可以使用雪搓拭冻伤部位,以治疗冻伤、冻疮。同时满族人民认为雪越纯净,疗效越好,有“益寒沏方治重热大毒”之功效,用于败火解毒。他们习惯于用罐储存常年雪,用于泡制草药、制作米酒、菜肴。日常生活中满族人民还使用雪擦拭全身,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清洁作用,还可活血、抗严寒,以增强抵抗力,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所以对于冬季新出生的婴儿,满族也使用这样的传统习俗,祛除血水的污秽,并使孩子强壮身体。雪疗法在历史上逐渐被人认识并得以推广,到今天国内外人民也有使用此种方法。
冰敷法也是满族所特有的疗法之一。冰敷法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冰置于发热患者头部、四周或发热部位,用于退热、降温,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用以治疗外感发热、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对于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还可让患者服用冰块或将中药汤剂冻成冰块,通过体外降温达到解热的效果,并使郁结退散、祛除实热。冰敷法同雪疗法一样,被人类医学普遍认识,并在后世不断改进与发展。
温泉又被称为“汤泉”,是人们通过全身进入温泉中,通过“坐汤”祛除身体中的寒凉之气,或将药物浸泡在“汤泉”中治疗一些皮肤疾病的方法。温泉疗法是满族较早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因为“坐汤”能够产生热力,所以可以起到强筋骨、散郁结、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时“坐汤”还能消除疲劳,让人精神愉快、身体舒适,因此历史上逐渐被人认识并得以推广。后金时期,温泉疗法已经变成满族贵族较为喜好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即朝廷开始逐渐修建汤泉行宫。
食疗法是满族人民的保健方法之一。因北方冬季寒冷,长白山区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满族人民喜欢吃肉类耐寒、强身健体,像黄金肉、猪皮冻等都是满族人民发明的。除吃猪肉外,满族人还猎捕其他动物以补益身体,如林蛙、鹿、狍子、大马哈鱼等。满族很早就讲究药食同源,他们用山野菜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用山桔梗、山葱止咳平喘、化痰。清朝宫廷还善用药膳滋补,如八珍糕、雪梨膏、当归羊肉汤、杏仁粉都是比较典型的药膳[11]。受蒙古族的影响,满族人民也十分喜欢乳制品,奶茶、奶子花糕、乳酪等都是他们用以延年的养生食品。
2.4 药材、药品类
满族的先民自古就会选择居住地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药,他们将采集来的药物经加工制成粉或汤剂,为族人治病。《宁古塔纪略》中记载了数百种满族常用药物,如北芪(满语:苏杜兰)、五味子(满语:孔扎木炭)、百合花根(满语:昂达哈)、蛤蟆油(满语:哈什蟆)、鹿茸(满语:布呼)、蜂蜜(满语:西普苏)等。受到萨满用药传统的影响,早期满族医生用药处方的特点,常用单味草药,且用药讲解道地性[12]。如果选用复方,药味也不会太多,并且满医的治疗完全凭借口口相传的经验,也不讲配伍。
金代女真进入中原之前,史书中就有记载,女真将当地所产药材与契丹人进行贸易往来,如雄黄(满语:阿梅混)、香药、天南星、猪苓、细辛(满语:那勒赛浑)、人参(满语:奥贡达)等[13]。满族入关前就已开始逐渐接受中原汉族的医学,中医学理论冲击了满族传统的萨满治疗理念,满医用药也不再是单味药材,而是配伍的组方和中成药为主,同时兼及外国药物,中医中的传统剂型丸、散、膏、丹等一应俱全,炮制方法规范,如白芍二钱(酒炒)、白术二钱(上炒)、半夏一钱(姜炒)、香附一钱(醋炒)、木香四分(煨)、黄芪三钱(蜜炙)、肉桂七分(去皮)、当归二钱(酒洗)等。复方,如加减归芍六君子汤、加减调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建中汤、和胃理脾汤。成药,如肺胸舒丸、椿根皮散、除湿拔毒膏、龙涎香露汁。外来药,如“西白葛瓜那”“金鸡纳”“白噶瓜那”[14]。
3 结束语
各民族都是基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并在与其他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医药文化后,才形成本民族与众不同的医药体系。所以满族医药的发展也不例外,满族医药文化及文物的出现,是在满族医药发展史不断演变与进行中长期紧密地与当地少数民族交融中形成的。满族医药文化和文物无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也是研究满族医药文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资料。在满族医药文物中找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细节,可以发现多民族交融的多种社会关系与医疗关系的叠加、各民族医药文化在专业领域的民族团结和医学融合,能更好地发挥满族医药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科学.博物馆里的“满族”:满族物质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
[2] 傅文第,邸维鹏,孟健男,等.东北地区满族民间医药文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7):77-80,87.
[3] 邱冬梅,崔为.入关后的满族医药特色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5):1012-1016.
[4] 薛含丽.北京地区馆藏中医药器具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2.
[5] 刘淑云.满族医药历史沿革[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4-7.
[6] 訾慧,郑洪新.满医药文化及经典名方发展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2):137-140.
[7] 邱冬梅.“多元一体”民族观视阈下的清代满医药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6):101-108.
[8] 陈凤芝.满族医药文化中治疗内科疾病的常用单方与复方[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36-637.
[9] 陈凤芝.满族医药文化中治疗妇儿科等疾病的常用单方与复方[J].吉林中医药,2012,32(1):99-101.
[10]崔勿骄,王姝琛.满族传统疗法撷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8-10.
[11]胡海艳.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22.
[12]刘智文,佘燕达.非遗视域下满族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6):132-140.
[13]马万学,刘玉忠.满族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应用[J].满族研究,2009(2):115-117.
[14]邱冬梅,崔为,王健,等.从《清宫医案研究》谈康熙朝满族宫廷医药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373-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