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雠广义·版本编》感评

2024-08-06李彦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5期

摘要:校雠学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学问,从西汉刘向开始,到清代朴学大兴,学者们纷纷投入校雠的事业中来,经过历代研究的不断深入,校雠学从最初的校勘发展出了收藏、赏鉴、考订、掠贩等众多门类和学说,直到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的出版,将校雠学的范围定义在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四类之中,这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校雠广义·版本编》是校雠学的奠基之作,入门的第一站。该文主要介绍了《校雠广义·版本编》的内容以及结构,并总结了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广博、精深;二是科学、严谨;三是专业、实用。最后提出了国外及当代版本学存在的三个问题:知识涉及过少、缺乏理论系统及缺乏实物图片。

关键词: 《校雠广义》;版本;广博;精深;科学;严谨;专业;实用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c)-0062-05

Jiaochou Guangyi·Versions Book Review

LI Yanxi

(X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 Collation study is a traditional discipline in China. From Liu Xiang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flourishing of simple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scholars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field of collation. Through continuous research throughout history, collation study has developed into various categories and theories such as collection, appreciation, examination, and plundering. It was not until the publication of Cheng Qianfan and Xu Youfu's Jiaochou Guangyi that the scope of collation study was defined in four categories: edition, collation, catalog, and collecti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Jiaochou Guangyi·Versions Book is the foundational work of proofreading studies and the first stop for beginners.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Jiaochou Guangyi·Versions Book, and summarize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 is broad and profound; the second is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the third is professionalism and practicality. Finally, three problems in foreign and contemporary version studies were pointed out: insufficient knowledge coverage, lack of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lack of physical images.

Key words: Jiaochou Guangyi; Versions; Knowledge; Profound; Scientific; Rigorou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校雠广义·叙录》中引用刘向《别录》中“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曰‘雠’”[1]的论述。长久以来校雠之学的命名五花八门,其分类范畴也莫衷一是。狭义的校雠学主要是校勘学,而广义的校雠学则包括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四大类。《校雠广义》正是一部有关广义校雠学的重要著作,其《叙录》中谈到了解学习校雠学的顺序应是“由版本而校勘,由校勘而目录,由目录而典藏”:首先是书本著作完成后,人们用甲骨、金石、布帛、竹纸等各种文献载体记载下来用以流传,由于载体不同、抄录者不同,导致了版本学的产生。同本著作的各种版本多了,不同的版本之间必然有差异,讹、脱、衍、倒等问题随之而来,由此产生了校勘学。随着各类著作的涌现及由版本学和校勘学发展导致的不同版本的增多,为书目进行整理分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录学应运而生。随着时间推移,古籍增多,如何保管与利用这些古籍成为一大学问,典藏学由此而来。从它们的先后顺序可见《校雠广义·版本编》(下称《版本编》)是校雠学的奠基之作,入门的第一站。

1 《校雠广义·版本编》全书结构简介

《版本编》全书共七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介绍版本和版本学名称的由来及内涵,以及版本学的功能和用途,比如可以帮我们找到善本,鉴定异本,进而有利于藏书、购书,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考据、校勘等工作,并从版本的发展变化中研究社会历史的变迁。这个章节共36页,约占全书份量的7.5%。

第二章介绍记录书面语言的载体,大致有甲骨、金石、竹木、帛及纸五大类。作者记录了这些载体的特点、价值等,从载体的发展更替中可以看到:正是为了符合人们的需要,文献载体从笨重、昂贵逐渐变得轻便、便宜。载体的发展更替本身也是一种版本的演变,在版本学上占有重要位置。本章共30页,比重约为6.1%。

第三章主要介绍纸书的装帧形式,大致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与梵夹装、蝴蝶装与包背装、线装等。本章记录了各种装式的优缺点及流通情况,从起初的卷轴装到后来的线装,以及现在的平装、精装。纸书装式之所以演变发展,是为了越来越便于人们进行阅读与保存。装帧形式一旦不同,版本也就必然存在差别。本章共31页,比重约为6.3%。

第四章主要介绍雕印本的品类:按时代分有唐本、宋本、明本、清本等;按地区分有浙本、蜀本、建本、平水本等;按刻书单位分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形式分有大字本、小字本、朱印本、蓝印本等;按刻印情况分有原刻本、翻刻本、百衲本、丛书本等;按流通情况分有通行本、残本、校本、善本、孤本等。作者广泛而详细介绍了不同雕印本的特点及价值。本章占全书比重最重,约为40.0%,共194页。

该章对宋刻本有如下介绍:刻书单位分为公私两大类,官刻本主要出版经史类图书,私刻本偏重子集类图书;在形式上,宋刻本有其普遍特征,比如版式多白口,版心常上方镌刻字数,下方镌刻刻工姓名或出版单位;装帧形式多为蝴蝶装与包背装;另外,避讳严格;从价值上看,由于宋刻本刻印时间早,接近书的原貌,且注重校勘、刻印精美,人们特别重视宋刻本uStDUy1+axmsms0FA1KcXFNwmoBMgPQneEqt3vl4ieI=

第五章主要介绍鉴定雕印本的方法。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刻书单位的雕印本,其纸墨、字体、版式、牌记、讳字等方面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各种雕印本特点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版本。此外,前人的研究成果、书籍的题识与藏印,以及各种版本目录也同样为我们鉴定版本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章共113页,比重约为23.3%。

鉴定字体时应注意:北宋主要是欧阳询体。南宋通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字体,但各地区刻书所用字体不尽相同:杭州地区清一色欧体;闽本则是接近柳体;蜀本的大字本是典型的颜体。元明刻本多用赵孟頫体。清刻本多用宋体字。我们可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字体的不同特点来鉴定版本。

第六章主要介绍稿本、钞本、活字本、影印本等非雕印本的类别特征与鉴定方法。如稿本是书的原稿,一般都有涂改痕迹。可通过署名和钤有姓名、别号、斋名的印记进行辨认,也可以用序跋中的信息和检验字迹的办法来鉴定。除稿本外,凡手写的书统称钞本。明清名家钞本多用统一格式的纸,这是辨认各家钞本的重要依据。本章共48页,占全书内容的10.0%。

第七章主要介绍对版本的记录和研究,版本信息主要见于专门的版本目录,如《天禄琳琅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另外,还可以从书影留真、行格表、题跋等里面得到版本信息。而对版本的研究可见于学者们的论文、札记乃至日记、书信中。本章共32页,约占6.6%。

2 《校雠广义·版本编》的特点

《版本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广博、精深;二是科学、严谨;三是专业、实用。

2.1 精深、广博

《版本编》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广泛而详尽地介绍各种版本学的知识信息。首先,侃侃而谈中既有对每一问题全面的、普遍的论述,内容庞杂,又举出典型代表,进行细致的研究,论述精微。其次,对古今中外的版本学事例有所涉猎,涵盖面极广。真正做到了精深、广博。

第一,全面论述、深入探讨。比如对雕印本的鉴定,作者介绍了12种可供鉴定的方面和方法,如从牌记、刻工、讳字、版式等方面进行鉴定,涵盖面之广,涉及内容之丰富,可谓罕见。而对版式的鉴定又可从边栏、行款、书口三小类上进行鉴定,对书口的鉴定引用了叶德辉的论述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

大抵双线白口多宋版。单线黑口,南宋末麻沙本多有之,至元相沿成例。明初承元之旧,故成弘间刻书尚黑口,嘉靖间多从宋本翻雕,故尚白口[2]。

可见在分类论述之广的问题上,该书探讨得也十分深入具体。

第二,古今中外的版本情况均有涉猎。纸张鉴定是雕印本的鉴定方面之一,该文分别从物理化学法、纸的帘纹和检查纸背等几个方面进行分述。小小的一张纸片,作者却介绍了好几种方法来鉴定,既体现了论述的全面,又体现了分类的细致。谈到宋纸帘纹的鉴定时,不仅谈到国内纸张“地域不同帘纹也不同,例如福建纸帘纹小于江西纸”,还对外国纸张也进行了区别鉴定,“中国纸与外国纸帘纹也可能不同,如宋和宋以后的高丽纸是从朝鲜进口的,这种纸多是粗条帘纹,编织纹间距比国产桑皮纸要大”[3],依然论述得具体而微,内容不仅局限于国内,触角也伸展到了国外。

在谈到边栏时,书中直接引用了日本岛田翰云的观点,他认为宋代边栏已出现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在谈到雕印本时,该书否认了现存最早的雕印本是唐代的《金刚经》,而引用了美国富善的研究成果证明是新罗王朝佛国寺内的一卷印刷佛经。可见作者的视野开阔,涉猎中西。

在谈到对题跋考订研究之作时,该书列举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题跋》到明末毛晋的《隐湖题跋》,再到近人郑振铎的《西谛书话》、李一氓的《一氓题跋》等。不仅推荐了前人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吸纳了近现代的研究成果。

所举事例、所谈问题,不是仅局限于某时某地,而是从空间横向上和时间纵向上延伸扩展,为我们呈现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版本学。林清潮先生曾多次赞赏《版本编》的精深、广博:“与之相较,《文献学概要》与《古籍版本学》二书虽对‘版本’含义亦有十分充分的论述和概括,却在资料佐证方面稍微逊色于《校雠广义·版本编》。”“《文献学概要》《古籍版本学》二书可作为文献学研究的入门学习材料,而《版本编》相较之,则更为系统、完善,是整理、研究古籍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4]

2.2 严谨、科学

《版本编》的第二大特点就是严谨、科学。

第一,作者在对某一问题下定论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例外情况。如在第五章、第六章有关版本鉴定的论述中,先后列出了十余种鉴定材料及方法,在说明某种材料在鉴定中的作用及好处之后,都要特别在其后列出影响这种方法有效性的“注意事项”,最后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综合考辨”,如利用讳字鉴定版本需注意:

“一是书估往往剔除某些字的末笔,使人觉得原是避讳缺笔……二是各个时代避讳的宽严程度和方式不尽相同……三是翻刻古书照样翻刻讳字,或者后朝人刊刻前朝人的著作,也故意避前朝之讳[5]。

在肯定检查避讳字是鉴定版本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补充“除避讳字外,还应兼用其他方法,综合考辨”。

又如,在“别本比勘”一节中说“在鉴定版本的过程中,用别一相同或相关的本子比堪是最可靠、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虽然这是一种最可靠的方法,但作者在全章最后还是提出“综合考辨”,认为古书浩如烟海且发展过程漫长复杂,书估为牟利作伪,又人为地给鉴定版本增加了许多麻烦,连一些经验丰富的藏书家都难免上当,所以切不可单凭某一种方法就下定论。引用毛春翔先生的话:

鉴别宋刻,我始终认为要每一特点都要注意到,一点对了,再看另一点;另一点对了,更看其他各点;各点都对头,才能作出最后决定……字体、刀法、纸张、墨色都对了,再看版式行款;又都对了,再看前后序跋,及有无牌记或校勘衔名,有无前人藏书印记等等。这样一步一步的审阅之后,再参考前人书目题跋,乃下断语,大概不会错了。日本人伪作的唐天佑二年本《归去来辞》……傅云龙一见写经纸、经生体字,便惊喜欲狂,宜乎被骗。单凭一点或几点,审别旧刻,鲜有不被骗的[6]。

从上可见作者治学态度之RW73CxDNsLigywW5R8tW55bevdxO429TeBCGJAv+P3Q=严谨了。

第二,作者并非一味遵崇名人大家的观点,而是有着自己的怀疑与思考,对前人观点采取扬弃的态度,《版本编》科学严谨由此可见。

如叶德辉在版本目录学方面恐怕是无人不知的一流大家,其著作《书林清话》等更是书林名著。叶先生在书口研究中谈到“耳子以识书之篇名,始宋岳珂之刻九经三传”,作者却没有采纳,而是提出“叶氏所论,尚有可商之处,如书耳的出现,就还要早些”。由此可见,作者不盲从前人的观点,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

第三,科学严谨还体现在:作者在运用传统经验方法的同时,提倡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鉴定,并亲身实践,得出鉴定结果。

在对纸张的鉴定中提出了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来鉴定。而作者也亲自用物理的方法检验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北宋开宝藏《佛说阿维越致遮经》为高级桑皮纸,南宋世彩堂《昌黎先生集》为细薄白色桑皮纸,元代茶陵刻本《梦溪笔谈》则是楮皮纸。

提出“注意事项”,进行“综合考辨”,不盲从前辈名家,对材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合理的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版本编》结构严谨、思想精密可见一斑。

2.3 专业、实用

第一,从本书结构与内容的表现上,可见其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笔者把《版本编》大体结构列成图1。

由图1可以看到,笔者把《版本编》分为“理论”“实用”两大类。“理论”一块约占全书的60%,“实用”一块约占40%。“理论”一块主要介绍有关版本的专业知识。除了对版本学的功用、文献载体、纸书装式进行了简要叙述外,最主要的是对雕印本的品类进行分类描写,仅《雕印本的品类》这一章节的内容就占了全书的40.0%。而从“理论”上介绍各种版本的区别,又是为“实用”的鉴定工作做铺垫和准备的。“实用”一块主要由《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对版本的记录和研究》三章组成,约占全书篇幅的40%。这三章全是与实际应用相关,介绍版本鉴定的问题,同时与前四章呼应,是对“理论”活的运用。

理论也好,实用也罢,其实《版本编》全书几乎都是站在专业的角度在介绍各种版本的区别,同时站在实用的角度去区别各种版本。其特点就是记史与记实结合,理论与实用并重。

第二,专业性还表现在《版本编》在内容专业化的同时,也定义了一套版本学的专业术语。

如《版本编》中讲到题跋,作者指出了“题跋是藏书家在书的卷首或卷尾所写的识语,一般介绍书的版刻时代、内容正误、收藏源流并获书经过”,在普通人看来就是书卷前后不起眼的几行小字,作者却将其提炼转化为“题跋”这一专业术语,并对这一术语进行科学化、概念化的定义。另外,还有如“牌记俗称书牌子……实质上是古书出版单位的标记”[7],“版式指书版的样式,可分为边栏、行款、书口三部分”[8],“行款指每页雕版书的版面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字,常以半页计算”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书本信息中提炼出来的有关版本的名词及其定义,笔者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化功底和专业水平。

第三,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列举了许多运用版本学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实例,突出体现在版本的鉴定上。具体一例为明代徐渤的《重编红雨楼题跋》对所藏《左传》的题跋:

建安楊讓……著有《澹庵集》。此書前有印章謙卦,餘得之建州書肆,知為讓家所存也。腦後有『丙戌』字,當是時成化二年(1466年),卷末題曰:『湻熙柔兆涒灘閩山阮氏種德堂』,當是宋孝宗湻熙三年丙申(1176年)也。古本書不易得。……天啟乙丑初秋,送南中丞公至建州,購於開元寺,書以誌喜。東海徐興公識[9]。

徐渤的题跋从印记、识语等方面对版本做了鉴定工作,记录了书本的收藏历史、购书地点和题跋作者等信息,这些记录本身就是徐渤进行题跋鉴定的实践产物。同时,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徐渤的思路和做法,可以在实践中“依葫芦画瓢”,仿照其利用题跋的方法来进行鉴定。

第四,本书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作者对书中所提的专业性概念或罕见事物不只用语言文字进行描写,还附带有结构示意图和表格等辅助材料,特别是书本最后附有彩印的实物原图,这些材料都有助于读者对所描述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比如:介绍纸书装式时,附带结构图样,使人如见实物;在介绍刻书单位时,又用表格形式分别列举其刻书单位及刻印书名。这些做法使我们一目了然,方便易懂。

除以上三大特点外,《版本编》还有其他特点,如:史学兼顾,作者对校雠学史也有透彻的了解,并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比如介绍版本目录、雕版印刷品的发展史;使用了分析论证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作者选择典型的事例进行精当的分析,比如上述对题跋的介绍中选取了明代徐渤的题跋。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3 《校雠广义·版本编》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此外,在阅读《版本编》后,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趁此机会提出。

第一,国外与当代的版本学知识涉猎依然不足。虽然笔者在其“广博”这一特点上提到了书中古今中外的事例均有涉猎,但作为一部“版本学”著作,而非“中国古籍版本学”专著,研究范围局限于中国古籍版本学,且主要集中于对宋本的研究,还是有失偏颇的。

笔者以为,随着文化的交流和时代的发展,版本学的研究范围可以考虑扩展到外国译本、近代的话本小说和现当代的影视著作等新鲜事物上,而这些方面的版本研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且有重大意义。既然叫作“版本学”,当然各种各样的版本均要有所涉猎,而这一点似乎被《版本编》忽略掉了。

第二,理论系统不够完善,分类不明,内容杂糅。书中有关版本研究的资料十分丰富,成果也非常显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没有构建出成系统的理论,体现在内容杂糅和分类杂乱上。内容杂糅主要以第四章《雕印本的品类》为代表,“时代”“地域”“刻书单位”等分目下的内容多有互相重叠,混沌不分。作者本希望“第一节(时代)论证甚详者,其后更不细述”,但是其后写到官刻本的时候把蜀本介绍一通,写到蜀本时又涉及了官刻本。内容之所以冗杂,其原因是缺乏系统。

而分类杂乱以第五章《雕印本的鉴定》为代表,前十种“牌记”“刻工”“讳字”等说的是可以入手鉴定的方面,后两种“别样比堪”“综合鉴定”才是鉴定方法。但作者将这两大类并列在一起,构成12种鉴定方法,多少还是存在问题的。

还有,如第四章《雕印本的品类》最后一小节“流通情况”里的类别可谓杂乱无章。除了“通行本”与流通情况有关外,其余如“旧刻本”“残本”等都与流通情况没有多大关系,或许作者认为他们都是不太通行的本子,但我们常用的《宋本广韵》就采用的旧刻本,现在通行的《玉篇》也是残本,是不是旧刻本、残本跟流通似乎并没多大关系,说到底还是缺乏理论系统。陆倩倩也曾评价道:“在结构安排上,《校雠广义·版本编》较《古籍版本学》略为烦琐……因此在构建版本学的理论框架时,宜采用黄先生的体系,而以程、徐两先生的体系为补充。”[10]

第三,文字描述太多,实物图片太少。虽然本书的一大优点就是附带了图片、表格等辅助材料供我们参考,但是对“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乃至各类“版本”本身的制式,我们大多是根据文字记录来理解和想象它们的特点和区别,由于实物图片展示的依然太少,我们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各种版本间的不同。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存在,差之毫厘,就谬以千里,对于刚入门的人或是很少能见到古籍的青年学者们来说不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

4 结束语

总之,笔者读了《校雠广义·版本编》受益颇多,对如何寻找、鉴别各种古籍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了在阅读、引用古籍的时候必须注重版本的选择,这样才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避免轻率随意、习非成是。

参考文献

[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2版.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M].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 张三夕.书林盛事学术大业:读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目录编》《版本编》札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82-186,181.

[5] 王绍曾.《校雠广义》感评[J].中国文化,2001(Z1):379-384.

[6] 刘栋.读《校雠广义·版本编》[J].考试周刊,2008(10):177-178.

[7] 陆倩倩.《古籍版本学》与《校雠广义·版本编》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6):62-63.

[8] 林清潮.版本的鉴别:读《校雠广义·版本编》有感[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5):12-15.

[9]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M].北京:中华书局,2020.

[10]陆倩倩.《郋园读书志》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