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创新的逻辑与实践
2024-08-06许晓晴王娟于杰于淼孙凤仙
摘要:构建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的优质有序,是助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开设“思政综合实践课”,构建“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对应解决当前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的泛化与虚化现象,助推思政课提质增效、深层变革。“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对现有教学资源整合重组基础上的协同创新,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思政课;群链式;实践教学;思政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89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教育部2021年11月30日颁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教社科〔2021〕2号),明确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对“大思政课”建设指明方向,提出具体要求。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只一字之差,却是思政课建设的使命再提升、格局再拓展。尽管目前围绕“大思政课”,学界已有颇多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对照“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仍有诸多问题,亟须探求破解之道。本文旨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探讨构建思政课“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课程化的路径与方法,为“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1何以必须:构建思政课“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与价值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引导思政课改革创新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激活学生心理机制”的深水区,思政课改革创新已然面临进入“深水区”后的潜在挑战。应对挑战,亟须从路径创新的角度寻求突破。
“‘大思政课’所关注的‘高质量’目标并不是单纯地指一门课,而是重在打造兼具内部协同性与外部开放性的思政课课程群。”贯彻“大思政课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必须构建“思政课协同创新”的新发展格局。建立链条,打造课程群,凝聚合力,绘出最大的同心圆,理应成为破解难题的应对之策。
1.1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
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大学阶段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加重了思政课的实践逻辑。“‘大思政课’,旨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感和使命意识的生成和培养,从本质上说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组合衔接、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以及契合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时代性考核评价方式等诸多要素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中,实践教学是尤为关键的一环。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使命意识,重构与强化青年大学生红色记忆的有效载体。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提出“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传承红色基因、增强使命意识,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红色记忆,必须增加情感体验。思政课实践教学正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最为直接有效的载体。
1.2实践教学体系化是解决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之难的必然选择
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在实践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尝试。在诸如微电影、情景剧、影视配音等各种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活动组织、条件保障、评价考核等方面均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切实体会到了由任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实践教学活动所面临的困境,感受到了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虽然近年来随着改革创新步伐的加快,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方式日益多元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但冷静审视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实践教学的发展依然滞后于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足。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缺少对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通的认知和思考。理论与实践割裂,“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实践教学的目标层次要求较低。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大多仍停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层面,教学手段及方法比较单一,缺少整体的主题设定。加之各门课程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的交叉重叠,往往造成实践活动雷同,学生参与度较低,难以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
三是,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够。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目前的实践中,教学经费缺失、实践场地受限,制约活动开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相对滞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单一的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打分评价的方式,难以结合实践过程、学生参与度进行考评,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效果评价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五是,实践教学的整合凝聚力度不足。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各行其道,看似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未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能够彰显时代性的核心实践教学理念。
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查找问题之源,本文认为,根本症结在于,缺乏对实践教学价值和意义的共识、缺少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认知,没有找到实现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效抓手。
2何以可行:思政课“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理
思政课“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应解决的是当前各门课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的泛化与虚化现象。通过“群链式”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即以课程为“群”,以时代新人的培育和养成为“链”,整合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素,依托群链、单独开设紧跟理论课教学进程的“思政综合实践课”,从而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课程化。
2.1思政课“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实践教学是一种强调能力培育的教育理念,它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判断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是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关键要看其是否完整具备实践教学的要素,是否在思政课教师主导下,其设置依据是否是思政课课程内容。
思政课“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一方面,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实践育人体系化的重要前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思政课被摆在尤其突出的位置,取得了长足进步。教学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一体化顶层设计不断增强,教材整体性建设日益完善。思政课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链条化、体系化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大思政课”理念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大思政课”建设,对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布局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和丰富的实践资源。依托“思政综合实践课”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正是对“大思政课”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和践行。
2.2思政课“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课程链”即课程的相互衔接、相互关联。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链的构成,围绕共同主题,将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评价标准等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具象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增强学生时代感和使命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总目标,结合各门思政课课程定位,及授课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科学制定出系统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方案。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理论视野、历史视野、现实视野及文化视野,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基于共同主题的内在连续性,以体系化、课程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化解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被散化的趋势,通过形成“群链”实现一体化、课程化。
运用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对应思政课课程体系,结合各门课开课进度、授课学期,在大学第一至四学期,分时段开设思政综合实践课,构建基于“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感”这一共同主题,以“拓展理论视野”“拓展历史视野”“拓展现实视野”“拓展文化视野”四大模块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接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引导学生拓展理论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对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拓展历史视野,树立唯物主义史观。对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学生拓展现实视野,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对接中国文化概论、名著欣赏等人文选修课,引导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新时代的坐标系之下,找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运用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
3何以实现:“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路径
通过开设思政综合实践课,将“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化。将思政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课表,设定学时、学分,搭建4学期实践教学链,引导学生在“群链式”实践活动中培养时代感。
3.1单独开课、同步运行,协同管理、独立考核
思政综合实践课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整合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时数,单独开设实践课,纳入教学体系,具体开课时间与理论课同步运行。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段内,配合开设4个学时的思政综合实践课。
思政综合实践课有明确的实践主题、实践任务、清晰的理论导向和明确的实践范围。同理论课一样,遵从严格的教学规范。它以解决思政课教学重难点问题为目的,从课堂理论教学出发,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拓展视野,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既是“群链式”实践体系的构建者,也是思政综合实践课的主导者。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综合实践办公室”或成立“思政实践”教研室,专人负责实践课的统筹布局、内外沟通。各门思政课任课教师负责完成实践活动的框架设计,制定实施方案、考评标准。学生处组织各专业专职辅导员作为实践过程的组织者,担任带教班导,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校团委、学生社团、保卫部等部门协同配合,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在思政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对应实践目标,完成相应实践任务,提交实践成果,撰写实践报告。由各门思政课任课教师负责考核评价,最终评价结果,按统一比例计入各门思政课课程总成绩。
3.2内外联动,拓展空间,拓宽路径,提供保障
思政综合实践课并不等同于各门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叠加,而是基于明确学习目标,整合各门课实践需求,内外联动。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纪念场馆的教育功能,与文化宣传、旅游管理等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内外联动地开展实践活动。
2023年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用革命文物资源构筑“大思政课”格局,通过发挥革命文物、红色场馆的铸魂育人作用,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25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明了红色资源的重要价值,强调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黑龙江省省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据2009年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革命遗址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底,黑龙江省13市(地),64县(市),68市(地)辖区共计普查遗址1261处,其中革命遗址924处,其他遗址337处。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导向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应着力发挥地方优势,打造“纪念馆+高校”的联合育人共同体。在这方面,诸多高校发挥了示范作用,如构建区域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与红色场馆“馆校联盟共建”,聘请红色文化场馆讲解员深入思政实践课堂开展宣讲,组织学生前往纪念场馆实地参观等,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切实引入思政实践课堂。
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我校实现了思政课实践路径的拓展,如:配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组织参观“八女投江”革命纪念馆、北山烈士纪念碑、杨子荣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建党伟业”“1921”等红色影片展播。配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展深入友搏药业、中兴村等医药企业及新农村的实践调研活动。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开展深入社区、养老院等地的VLOG视频录制、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模拟法庭、法律宣传等普法教育活动。在思政综合实践课中,通过与思政课同步运行的持续性价值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效保障了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开设思政综合实践课,构建“群链式”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感、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化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助推思政课深层变革,切实实现各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上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这一“群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对现有教学资源整合重组基础上的协同创新,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2]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20220725.
[3]李蕉.“大思政课”的历史方位与理论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9):106,103.
[4]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国家文物局网站,http://www.ncha.gov.cn/art/2023/11/27/art_2318_46441.html.
[5]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共产党员,2021,(22):06.
[6]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黑龙江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第1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