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能力培养的社会工作评估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探析
2024-08-06张妮郭美晨
摘要:针对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教学中实践资源匹配性不高,实践应用性受限,实践共创不充分等问题,本研究在适应教学改革背景下,研究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D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两个班引入适配案例、真实操作及共创交流的方式,最终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式,从学生对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内容、效果三个维度来看此次教学改革的成效。由此,探讨符合专业特色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以期提出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教学方案。
关键词:社会工作评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87
D院作为本省应用型建设试点首批示范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评估课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需基于社工实务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界关于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教学改革的专门研究比较少见。从社会工作其他课程实践模块教改经验中可以看到,学者普遍关注的是通过不同的实践环节设计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界总结出角色互换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及以学生为中心的PBL项目制等实践课程开展模式。学者周文栋则建议在这些一般性框架及形式之外,更应该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非客观主义认识论为立场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社会工作评估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了指引。
1社会工作评估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1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中,评估和服务对象反馈不仅是有效服务所必需的,也是专业道德所要求的。有必要形成系统的方法来评估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是帮助到了服务对象,还是伤害了他们,抑或对他们毫无帮助。因此社会工作评估在社会工作专业及职业范畴中均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社会工作评估的实践教学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评估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因为社会工作在国内是新兴行业,相对应的行业评估实践尚处于初期。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现实,总结社会工作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践资源匹配程度不高;第二,实践的“应用性”受限:受限于课堂物理和时间限制,目前的实践开展与现实应用仍有距离;第三,实践共创不够充分:实践环节多分组进行,缺乏组外组间共创环境。
1.2当前实践教学问题造成的影响
以上问题造成的影响如下:一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多数学生把应付完成作业作为学习目的;二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三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不足,分组讨论仅限于组内交流提问,很少触及到较深的质疑和“真问题”层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
2研究设计与调研结果分析
2.1研究设计
因社会工作评估课程实践开展需建立在评估理论框架基础上,教学前7周便以讲解为主。同时,因社会工作各环节如需求评估、形成性评估、过程评估及效果评估等评估工作的基本原理相通,为保证实践操作环节的完整性,便选用了社会工作开展最前端的需求评估工作作为操作主体。从教学周的第8周开始进入到实践操作环节,具体教学设计和内容步骤如表1。
在学生完成期末课程考察作业后,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式,对选修该课程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共69人)开展教学改革成效调查。
2.2调研结果分析
(1)传统课堂实践教学与面向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分模块比较评价:
从图1可以看到,相比于传统课堂实践教学,学生对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中实践互动、实践内容和实践效果更为认可,分别达到了7455%、6545%及6182%。而对于实践的管理和实践作业认可度则相对较低。结合对学生的访谈,关于实践管理,学生反馈道:“实践汇报环节还是有点短。”“实践的深度交流环节感觉有点乱。”“实践方案投票虽然想了挺多办法避免水票,但还是挺难杜绝。”关于实践分组中的“摸鱼”问题管理,虽然在教学设计中尽量用分组人数进行改善,但仍有学生反馈此现象。因此,面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在互动性和内容效果上虽然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开放度高的教学管理挑战也更高,需要进一步设计,通过多次的实践磨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2.3教学效果的比较
通过学生对教学模式和效果的偏好选择,可直接看出学生对于两种课堂教学的喜好程度:在教学模式的比较中,超过60%的学生都选择了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同时,在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方面,也有接近60%的学生更偏向于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因此,从数据来看,学生对后者教学效果更为认同。但有1091%的学生选择都喜欢,还有2364%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需要视情况而定。在访谈中,学生反馈:“这样的实践(教学)是(我)参与更多的,但系统性还是不够强,练习起来有些困难。”有3个学生提到,如果能将实践时间拉长,或者跟项目策划管理课程教学组合,会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根据问卷和访谈的结果,结合文献,可以看到面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更符合学生实践知识和实务能力提升需求:在共创的环境中,不是老师教会学生,而是学生借助材料和基础结构,和同伴们一起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最终内化能力,通过意义建构出来。同时,这样的活动需要更多的时间磨合,对学生应对变化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在设计及开展实践教学要结合这些基础条件做进一步的调适。
2.4对面对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期待程度
在问及“是否愿意参与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时”这一问题时,选择十分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分别占到了40%及4545%,仅有182%的学生不愿意参与。期待行为是认可的体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大三的学生,在已经具备基本专业素质基础上,愿意尝试和挑战更开放的实践模式,期待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创造性的行动习得实践能力。
3面对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
从调查和访谈结果看,学生喜欢认同面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而且愿意尝试和挑战多种类的实践活动。同时,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提高社会工作评估课程实践案例的适配性;二是通过真实项目评估场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借鉴半结构式共创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面对改革的不同内容,学生也有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而此次本人结合改革内容,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反思总结。
3.1选用适配案例进行分析
因社会工作评估总共为32个课时,其中实践占16个课时。在这样的限制时间内,实践教学采取了案例分析加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以需求评估为实践操作内容,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评估报告,并练习批判性研究评估设计、开展和撰写报告的能力。在这个部分,本人选用不用的评估报告和案例带领学生学会阅读评估报告、了解从项目策略到评估体系搭建的过程。针对这个部分,学生普遍认为阅读案例的适配度是合适的,但对于演示从项目策略到评估体系搭建的案例,访谈的学生近半提到因为示范项目都不是初创项目,所以学习分析并借鉴迁移这种案例的经验难度过高。了解到学生的困难后,本人增加选用本院教师设计实施的江西省万安县教师成长评估项目作为示范,用一手资料带领学生从项目角度看评估项目的设计、修改、开展、实施的过程,期望增强学生对于评估开展的系统性认识,帮助提升其实践能力。
3.2真实项目评估开展
此次的评估实操环节选用了需求评估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学生按照共创的实践规则进行自由分组,在借鉴同一学期项目策划课程发现的实际问题基础上进行需求评估并完成报告书写。据学生反馈,尽管教师在每一步都进行讲解和分析,但限定在两周的时间做完此项评估并完成报告和展示文件,时间太紧。同时,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反馈,项目评估需要项目策划的基础知识,但部分学生并没有选修项目策划课程,虽然教师提前进行了讲解,但仍存在困难。面对这个问题,本人用资料补充讲解的方式进行补足,但因为时间过于紧张,效果不够理想。
3.3运用共创方式进行讨论和汇报
借鉴焦点小组、玻璃鱼缸、评估菜市场等方式带领学生在半结构基础上进行共创,从设计实践展示汇报方式开始,到全体站立汇报答疑,然后以菜市场摆摊方式围绕问题定位、评估设计、评估实施、报告撰写等专题进行销售,鼓励学生进行跨组深度交流和合作。从访谈和课程反馈来看,学生认为这些方式反映了对学生的尊重,能够激发主动性。同时,学生对于评估方案展示和评估菜市场摆摊的环节有较多改善的建议:“评估方案展示交流时间过短。”“评估方案展示答疑阶段时间控制不好,影响后续环节(充分开展)。”“评估菜市场摆摊环节不够活跃,不少参与不进去。”等,反馈集中在时间不充分,后续的深度交流环节效果不佳两个方面。因此,虽然本人在开展实践展示交流前已经调课用4个课时(后实际开展近5个课时),但尚存在改进空间。
4面对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的反思总结
4.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面对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尤其要做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环相扣,形成整体。而这个部分在这次改革实践中有尝试提升,但尚不足。分析原因主要是在于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了解不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及实践内容过难,后续需要花计划外时间加深讲解和练习,最终导致教学内容整体和系统性不强。
4.2教学方式的要求提高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只有借助社会化、做中学等方式被习得或共享。因此在实践教学安排中,除了根据学情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教学外,通过开展真实的需求调研等体验式活动,并相应地设计参与性强的路演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具体经历、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检验四个环节理解评估原理,习得评估技巧。在这个部分中,选用的教学方式是丰富和合适的,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对于参与性强的实践教学时间把控不足,部分实践模块开展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改善。
4.3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的制定
面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希望学生借助环境、伙伴、资料进行意义建构,因此作业内容也变得丰富,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是本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难点。就本学期的经验来看,实践作业的准备、开展、汇报及反思作为学生平时、期中及期末考核的内容,能有效帮助学生将本学科作业整体化,并有效归纳学习经验,既不会给学生带来繁重压力,也能达到教学效果。
5结语
面对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尝试选用分析适配案例、真实评估开展以及共创方式进行讨论交流,并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方式,得出学生普遍更喜欢并期待面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更期待参与体验式教学,认为其在实践互动、实践内容和实践效果上有明显优势,且该实践方式更有助于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实务能力。但是,学生也希望增强本课程的系统性,增多实践的时间,改善实践管理。因此,下一步本人将据此继续做好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以《社会工作评估》教学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01).
[2]景晓芬.PBL模式在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21,(04).
[3]刘春燕,林婧欣.混合学习模式在实践课程中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