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思政元素融入与研究兴趣启发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
2024-08-06刘洋
摘要:培养思政素养过硬与创新研究能力热情并重型人才,不仅应当成为研究生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要求,还关系创新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双过硬的高层次经济学专业研究型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经济增长模型为例,阐述基于思政元素融入与研究兴趣启发导向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案。此教学设计旨在将思政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当中,同时兼顾启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及确定研究方向。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热情;经济增长理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82
0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中美爆发的产业博弈趋于白热化,自主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成为中国赢得产业博弈胜利与完成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时代要求中国必须打造一支研究创新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双过硬的高层次经济学专业研究型人才队伍。
国内经济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偏向,使得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术启蒙成为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一方面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生形成初步研究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这一阶段形成的研究兴趣对本阶段的研究工作及其后博士阶段的研究能力与研究领域的形成奠定基础。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党和政府依据中国国情制定的相关战略与政策,为思政元素融入与启发学生对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兴趣与确定研究领域提供了广阔素材。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同时,兼顾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以及形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深厚的学术研究兴趣与基本研究能力。并以经济增长模型为例,阐述了基于思政元素融入与研究学习型导向的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设计方案。本研究一方面是对时代要求中国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与研究创新能力双过硬的高层次经济学研究型人才队伍的回应;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中国经济学研究人员在整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实际,进行经济理论创新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一种人才教育工作的思考。
1课程简介与教学发现的问题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硕士培养阶段一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中级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当启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以及确定未来研究方向。该课程的教材采用尹敬东、张运峰主编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经济增长理论位于该书第五章,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为该章的主要讲授内容。
在对学生在研究与课堂调查发现,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一年级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最关心的主要三个问题如下:(1)多数学生研究方向模糊,不知道具体研究哪些问题比较有意义。(2)学生有初步的研究方向,同时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但不能宏观地认识到此方向研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3)学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但对此方向的理论脉络与具体研究方法尚不清晰。可以看出,商科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由于研究领域与兴趣茫然,即使少数学生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但对此方向研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这些研究方向在宏观经济学上的宏观认识较弱。
上述调查结论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意义,即使已经形成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也希望通过此堂课程明确可以利用的西方经济理论相关知识及研究方法。基于此,如果此部分的教学仅限于讲授教材知识,既不利于让学生了解系统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及其时代局限性,也不利于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发其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兴趣与热情。此外,经济增长问题在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占据核心位置,因此,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章节的讲授不仅是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部分之一,还应承担培养学生思政素质与厘清其研究兴趣与基本研究所需理论的重要职责。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形成背景梳理
经济增长理论以经济学家观察到南北国家经济差距扩大的现实为肇始,进而在20世纪的几个关键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模型一方面其提供了一个用于解释和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预测经济走势的理论框架,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将经济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进行抽象和简化而构建的自洽经济模型,可能又无法完全涵盖现实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在使用经济模型时需要注意模型的局限性和前提条件,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进行课程设计前,本文需要对此部分理论的脉络、时代背景以及代表性模型进行概述性梳理,然后以教材普遍采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为重点进行知识的详细讲解。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阶段世界经济特征,形成的主要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及其代表性模型的概述如表1所示。
1930—1945此阶段的世界经济经历了大萧条和二战。萧条期间,供给相对过剩,全球贸易减少,金融系统瘫痪。二战期间,许多国家大量资源投于战争,军事产业扩张的同时,军事技术、航空工业、原子能等创新和技术进步对战后经济复苏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狭义凯恩斯模型此理论是以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的大萧条时期的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突出了需求管理和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1945—1970二战后,发达国家开始经济重建和发展计划。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工业化,取得快速经济增长。同时,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与解放后遭受内战、贫困和政治不稳定,经济增长受限。
扩展凯恩斯模型萨缪尔森和汉森扩展了凯恩斯模型,以研究投资、财政政策和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索洛-斯旺增长模型索洛和斯旺发展了基尼斯型增长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970—1980两次石油危机引发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殖民时代造就的单一产业结构,选择借款来推动经济发展。债务累积、国际利率上升和全球经济衰退对其造成了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依赖理论拉丁美洲学派和非洲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缓慢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不公平贸易造成。这是主要经济增长理论中唯一由发展中国家学者提出的理论。
1980—1990发展中国家严重债务危机导致发展停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推动结构调整政策,要求其进行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预期经济增长在某些国家并没实现,反而加剧南北国家间经济差距。内生增长模型罗默和卡斯开始研究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框架。
1990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增加。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鼓励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减少政府干预。这些政策在促进国际经济增长的同时,引发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浮动汇率、资本流动和金融危机等问题,使其经济增长乏力。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马科维茨和斯蒂格里将粘性价格和工资设定纳入凯恩斯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供给冲击和经济波动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综合考虑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知识创新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强调经济制度重要性。
全球增长模型全球增长模型研究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贸易关系、跨国投资、经济互连和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影响,并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3思政要素融入与启发研究兴趣导向的课程设计
3.1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表1中各阶段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聚焦于解决其所处时代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既具有理论发展的传承性,也具有立足于时代背景的新理论。总体而言,一方面各经济增长理论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聚焦于解决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除依赖理论外,其他经济增长模型根植于西方文化与制度,具有内含的西方文化与制度的假设前提。
学者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整合,初步发展了一些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运行的“脱钩”之处如下:
(1)经济体制差异: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而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通常伴随“有效市场”假设,但在中国实践中,庞大市场规模和部分市场非充分竞争导致的市场失灵较为突出;
(3)非均衡发展: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经济整体增长,而中国则面临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4)环境压力: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往往忽视环境可持续性问题,而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问题突出;
(5)文化和社会因素: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在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多数情况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文化和社会特点。
3.2思政元素融入与研究兴趣启发的课程设计
上述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脱节,结合中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所采取的调整与修改措施,为本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以及为引导学生形成研究兴趣,提供了广阔思政素材与研究素材。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兼顾思政元素融入与研究兴趣启发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方案,如表2所示。
3.3课堂授课的方式
基于以上课程设计,本课程的授课方式采用“经济增长理论与时代背景讲解-教材知识的讲解-按兴趣分组讨论”的授课方式。此种授课方式在学生视角上兼顾厘清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脉络与背景、精讲教材知识点、启发学术兴趣、激发制度自信,以及引导学生完成初步学术研究合作等功能。
在经济增长理论与时代背景和教材知识讲解过程中,采用PPT课堂讲授方式,一方面向学生展示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脉络,让其基于批判思维对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观点、缺陷、发展脉络及其西方文化与制度背景有总体宏观认识;另一方面,对教材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强调这两个理论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
分组讨论是本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与启发研究兴趣的关键环节。学生按照兴趣和各理论呈现的研究方向进行自发分组,合作整理此方向的西方经济增长流派、模型及观点,并进行圆桌讨论。主要讨论内容应包括:
(1)此方向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包含哪些西方文化与制度背景;
(2)这些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指导意义及其会出现哪些与经济现实脱节情况;
(3)针对这些脱节情况,党和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及其产生了何种积极意义;
(4)依据讨论结果,总结发现研究创新点或未来研究拟探索的课题。
4总结
时代要求中国必须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与研究创新能力双过硬的高层次经济学研究型人才队伍。经济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偏向,使得硕士阶段的学术启蒙是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经济增长模型为例,阐述了基于思政元素融入与研究兴趣启示导向的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设计方案及其授课方法。
本文首先梳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阶段世界经济运行特征及其代表性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随后阐述了这些经济增长理论应用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脱节,最后结合中国实际经济运行中所采取的调整与修改措施,基于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章节,构建了兼顾思政元素融入与启发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兴趣的教学设计方案。从长期来看,通过此种教学设计培养研究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基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兴趣与能力,不仅是对打造一支研究创新能力且思想政治素质双过硬的高层次经济学研究型人才队伍的时代要求的回应,也能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形成与发展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罗伯特·巴罗,著,毛薇,王引,译.中级宏观经济学(新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3]斯蒂芬·D·威廉森著.宏观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姚遂,张建华,陈卓淳,等.课程融合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实践探究——以消费理论课程教学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2,(02):130140.
[5]尹敬东,张运峰.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6]赵领娣,时增辉.研究型学习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以“宏观经济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