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数据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2024-08-06韩晓梅
摘要:当前课程思政的实施普遍存在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融合的意识,但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教学方法上较多以案例灌输为主,评价体系单一且缺乏对过程的反馈。本研究以商务数据分析课程为例,提出成立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共同体,确立“立梦”、“修德”、“笃行”、“致远”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从爱国主义、劳动态度、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构建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商务数据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80
1商务数据分析课程思政背景及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重要工作举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渠道。同时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需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所有教育环节。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这些重要举措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就是将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与教育中介进行完美的结合。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思政之“盐”化于课程之“水”,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融为一体,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贯穿其中,以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数字技术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发展的浪潮中,数字人才需求持续加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2年6月14日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向社会公示》,“商务数据分析师”被认定为数字经济发展中催生的新兴职业。为匹配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高职新商科专业课程体系纷纷引入商务数据分析课程,增添进财经商贸类传统专业,将其作为新商科专业群核心课程。
2商务数据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随着高校广泛实施课程思政,学界普遍认识到每门课程都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推进商务数据分析课程的思政教育时,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仅仅进行课程建设是不够的,更需要深入融合课程内容与思政要求。然而,目前教师们往往倾向于从某门课程或某节课程的角度去推动思政教育,导致同一思政元素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忽视了各门课程之间要同向同行、共同培养学生的需求。此外,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存在“生搬硬套”的情况,将国家政策文件等内容简单引入课程中,与课程的主体内容脱节,导致课程思政元素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协调性不足。思政元素碎片化、零散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课程的整体质量以及学生价值观的系统构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以案例灌输为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也无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或模糊,评价指标缺乏量化且缺乏对过程的反馈,评价结果难以实际运用。
3商务数据分析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商务数据分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新兴职业需求的商务数据分析师,通过以商务数据分析师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涵盖6个模块,包括商务数据分析认知、商务数据采集、商务数据处理、商务数据分析和挖掘、商务数据可视化图表以及数据分析报告制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商务数据分析的常用数据指标、主要分析方法、典型工作流程以及相关工具的应用。考虑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显隐结合”多维育人,下文将从建设思政学术共同体、整体建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探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春风化雨式教学方法、层层递进思政教学内容以及完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展开探讨。
3.1成立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共同体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专业为统筹单位,以课程为落脚点,同一专业学科教师协同实施。教师党支部作为我党在高校中的基层组织,具有思想先进、政治引领、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党支部有规范的建设机制,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支部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学习深度。教师党支部多建设在教研室上,成员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有相近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共同承担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易于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形成合力。教研室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具有众多优势,适于成立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共同体,深入研究电子商务专业的育人定位,确定每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采取教研磨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共同编制电子商务课程思政案例库,促进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和教研课题积极实践,以党建引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2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回答了课程“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他认为课程编制的步骤是: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关键)、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评价课程(评价)。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实施应服务于对应专业的育人全局。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考虑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定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将思政教育内化到学生内心。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总体诉求为政治认同、文化自信、职业理想、创新精神、法治意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商务数据分析课程基于专业的总体育人价值目标和岗位定位,结合课程内容嵌入思政教学点,从认知意识、情感引导、行为规范和品质塑造4个层次,以立梦—修德—笃行—致远为主线,从低到高逐渐强化价值观培养。
“立梦”是通过讲解数字与产业的融合沿革、现状与前沿,让学生感受数字脉动,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到我们正身处千载难逢的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大潮涌动,传统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激发学生做数字中国建设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增加提升专业素养的主动性,抓住国家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立足本职工作,践行数字工作者初心,为祖国和人民更美好的生活添砖加瓦。
“修德”是让学生遵守数据伦理,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促进自觉的道德养成、投身积极的道德实践,获得数据经济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开篇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子路》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引导学生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使用时把握“信任、尊重、公平、诚实、守法”的职业道德原则,充分理解“埃森哲:数据道德指南之十二条守则”(见表1),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身的职业道德体系。
“笃行”用矢志不渝的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国家栋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榜样的力量温暖学生、鼓舞学生、启迪学生。让学生深入领悟“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将砥砺前行作为成长的支点,摒弃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磨炼扎实工作、努力拼搏、勤恳奉献的坚强意志。做耐心理解业务需求,合规收集商务数据,利用商务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给出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的真抓实干的“笃行者”。
“致远”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出生在数字化时代的“互联网原住民”,拥有敢闯会创的头脑和激情,是未来数字经济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主动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交叉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作力、市场洞察力等,以专业技能赋能传统产业,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创造新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进步。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祖国的数字经济一同成长,作引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者、先行者,行稳致远,实现人生价值。
3.3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思政知识资源库
挖掘爱国主义元素,整合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等爱国主义事迹,爱国主义诗词、名言警句、传统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亚运会、科技进步等国家重大事件,构建国情认知资源库,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挖掘奉献担当元素,汇聚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青年楷模、“天宫”、“蛟龙”、“嫦娥”、“北斗”等一系列成果背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疫情防控第一线的青年医务人员、保卫祖国哨位上的青年官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场上的冰雪健儿,构建劳动教育资源库,锤炼劳动态度。
挖掘法律法治元素,探讨互联网用户数据信息商业使用、数据资源开发应用与权属判定、公共数据使用、数据爬取、数据权益与个人信息保护等数字领域法治案例,构建法治案例资源库,筑牢遵法守法意识。
挖掘创新创业元素,聚合应用数据分析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双创故事和商业案例,依托校企教学项目、创客空间、中小企业孵化产业园、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大赛,构建创新创业资源库,培育创新精神。
3.4运用显隐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注意避免让教师的声音充斥整个教室或课堂陷入尴尬的沉默,营造学生畅所欲言和表达想法的环境,鼓励学生更多地发言和互动,一直让学生保持兴趣和参与度,深刻触及学生的思想。通过显性和隐性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有趣味、有温度、有深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多元化的情境,易于促进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激发内心情感。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找准思政融入点,将课程内容情境化,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教师创设“模拟面试”“职场演绎”“法治时刻”“客户洽谈”“报告发布会”等多样化情境,教师布置情境主题和框架,学生自主设计、分配角色和任务。课堂充实有趣、学生参与热情高的同时,将“立梦”“修德”“笃行”“致远”的思政目标内化于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案例教学法。以例激趣,教师搜集整理、精心选取教学案例,以图文、微视频、虚拟仿真、VR/AR形式呈现,引导学生获取感性认知,激发讨论兴趣。以例说理,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多角度观察案例,综合分析案例人物做法,明晰思政价值原理。以例导类,将案例蕴含的思想价值观迁移运用至学生自身,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深度。
(3)项目教学法。在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和评价反思关键环节增加思政要素。教师精心设计学习项目,提出有挑战性、有意义的学科问题和思政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创造,教师提供课程资源、资料渠道、方法工具,学生规划项目实现方案。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知识技能,还可以学会倾听、解决分歧、管控冲突、适当妥协、合理存疑和换位思考。
3.5建构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
(1)诊断性评价。在课程开始前或课堂教学前,通过调查问卷、会话访谈等方式摸底学生思政素养现状,了解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品质、法治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表现,明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误解,教师有针对性地规划教学活动。
(2)形成性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立梦—修德—笃行—致远各阶段的参与情况和过程表现,结合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各项行为数据,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反馈学生在各阶段的思政进步水平,指导学生进行改进。
(3)终结性评价。设置数字理想、数据诚信、数据伦理、数据法治、数字责任、数字创新等维度的评价指标,形成课程思政评价量表,结合诊断性评价的结果和形成性评价的积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4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商务数据分析课程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方面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法与策略,重点关注如何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为基础,将商务数据分析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从而培育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本文通过成立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共同体,以立梦—修德—笃行—致远为主线,从低到高逐渐强化价值观培养,构建思政知识资源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显隐结合的思政育人,建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强化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5):105114.
[2]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1):108110.
[3]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等.“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4]陆道坤.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