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建议
2024-08-06韦佩琼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管理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保障单位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重点分析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规范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76
合同,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已然成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持续推进,行政事业各项工作的实施都需要合同的加入。合同内容各种潜在的风险,如何有效防范化解这些风险,应该成为单位合同管理工作的关注的要点。
1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1.1规范经济活动,保障单位合法权益
合同管理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遵循法律法规,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性。通过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可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水平,防止违规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合同管理有助于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通过对合同内容的审查、风险评估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合同纠纷,确保合同目标的实现。
1.2控制合同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合同管理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识别和评估合同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对合同执行过程的监控,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合同管理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合同管理,可加强对合同款项支付、结算等环节的控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资金浪费和挪用。
1.3提升社会形象,促进单位高质量发展
合同管理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合同管理的规范运作,体现了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公平、透明原则,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合同管理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可保障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预防合同纠纷,为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中的问题
2.1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合同文本不规范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例如,在合同签订阶段,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范指导,易出现合同条款不明确、权利义务不清、签字盖章不合法等问题,引发合同纠纷;在合同履行阶段,如果没有有效的监控和协调机制,就可能出现违约行为、延迟履行等不良情况,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单位的利益,还可能引发诉讼和仲裁等法律纠纷。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范和指导,这些单位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环节的操作往往不规范,这不仅容易导致纠纷,还可能给单位带来风险。部分合同文本存在条款不完善、权责不清、表述模糊等问题,容易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在签订合同时,对于合同的具体p+p/rLQwjKlOCulzETLpbViKO6uEg7Vf5mFYg4kUs5Y=条款和细节缺乏深入的考虑和约定,导致合同内容存在漏洞和缺陷。例如,对于服务范围、服务费用、付款方式等关键信息,未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约定,给后续的履行和争议解决带来困难。
2.2合同签订主体不适格,合同履行不到位
在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审查程序和标准,导致一些合同主体资格存在问题的合同被签署。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合同的法律效力,还会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无法对对方当事人的履行义务进行全面、及时的监督。这可能导致对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而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最终影响合同目标的实现。或者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虽然建立了监督体系,但对对方当事人的履行义务监督不力。这主要表现为对对方履行合同的进度、质量、资金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对方存在的违约行为,给合同目标的实现带来隐患。
2.3合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合同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意识较弱,容易导致单位利益受损。在合同签订前,没有全面、客观地识别出合同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如对方当事人的信用风险、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市场变化风险等。由于缺乏对风险因素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容易在合同签订后才发现问题,导致单位利益受损。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合同纠纷发生后,缺乏有效的处理机制,导致纠纷久拖不决,影响单位正常运营。在合同纠纷发生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及时与对方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诉求和意见,导致双方无法就纠纷达成共识。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还表现在无法及时向监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报告纠纷情况,导致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
3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分析
3.1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职责分散在各个部门或岗位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这可能导致合同管理的效率低下,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容易出现推诿等现象。同时,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缺乏规范的流程和审核机制,导致合同签订存在漏洞和风险。这可能表现在合同条款不完善、权责不清、表述模糊等方面,给合同的履行和纠纷解决带来隐患。另外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具备法律、商务、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可能导致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环节出现漏洞和问题,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
3.2法律意识淡薄,管理监督机制不到位
部分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合同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导致合同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违法行为。工作人员可能没有意识到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等环节需遵守法律规定,或者不了解合同条款的含义和责任。此外,他们也可能缺乏必要的合同管理技能和经验,无法有效地处理合同纠纷等问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难以对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环节进行有效监督,这可能导致合同管理出现问题,给单位的正常运营带来不良影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合同签订前,没有对对方的资质、信誉、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也没有对合同条款进行深入研究和审查,导致合同存在缺陷和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对对方的履约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也没有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反馈,导致合同履行出现问题。
3.3信息化水平不高,合同纠纷处理机制不强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合同数据统计、分析和查询困难。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下,合同的存储、检索和分析往往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容易出错。同时,纸质合同的管理模式往往只提供简单的分类和检索,无法对合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对合同执行情况、对方履约能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难以做出科学决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纠纷处理机制不强,未能有效应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争议,难以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4.1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培养专业合同管理人才
明确合同管理职责。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各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归口管理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流程和制度,确保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规范合同签订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合同签订环节的审查和监督,确保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在签订合同时,对对方的资质、信誉、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要求对方提供完整的证明材料和承诺书等文件。规范合同履行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合同履行管理制度,加强对对方履约情况的监督和跟踪,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同时,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合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规范合同变更和解除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合同变更和解除管理制度,对合同变更和解除的合法性、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并严格按照合同变更和解除的程序进行操作。在合同变更和解除后,及时对责任、义务进行明确和落实,避免出现纠纷和损失。建立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对合同档案的利用和管理,为单位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专业合同管理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可提高合同管理水平,防范合同风险,保障单位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包括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培训等,针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和需求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引进优秀的合同管理人才。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人才等方式,引进具有合同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充实合同管理队伍,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合同管理人员积极进取、提高自身素质。例如,设立奖励制度,对在合同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强实践锻炼。行政事业单位为合同管理人员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安排他们参与合同审查、谈判、签订、履行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职业操守,依法依规地履行合同管理职责。
4.2严格审查合同签订主体,加强合同履行监督
加强对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审查,确保合同合法有效,避免因主体不合法或不合规而导致合同无效或产生纠纷的情况发生。首先,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以确认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并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渠道查询对方的企业信用信息,了解其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信息。若对对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存在疑虑,可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咨询,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和建议。同时,对于涉及代理签约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可要求代理人提供授权文件,并对授权文件进行审核,以确保签约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需加强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和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通过建立完善的合同履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履行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要求,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审查、监督、跟踪和评估等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对方履约情况的监督,及时掌握对方的履约情况,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及时与对方沟通交流,了解对方的履约情况,协调解决合同履行中的问题。加强合同履行中的风险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合同履行中的风险控制,及时发现和评估合同履行中的风险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4.3推进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合同纠纷处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推进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降低合同风险,保障单位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例如合同管理软件、电子签章系统等,实现合同管理的自动化和规范化。这些系统涵盖合同立项、审批、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全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预算、采购、收支管理等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通过平台,合同管理人员可实时查询和更新合同信息,掌握合同履行情况,实现对合同的全方位管理。推广电子化审批和签章。行政事业单位推广电子化审批和签章,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通过电子化审批和签章,合同管理人员快速完成合同的签订和审批工作,减少人为干预和失误。加强信息化安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信息化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合同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例如,建立加密系统、权限管理制度等,确保合同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高效合同纠纷处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可有效应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争议。建立合同纠纷处理小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合同纠纷处理小组,由相关部门和法律顾问组成,专门负责处理合同纠纷问题。小组应该具备合同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客观地处理纠纷。制定合同纠纷处理流程。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合同纠纷处理流程,明确处理程序和责任人。一旦出现合同纠纷,可按照流程进行操作,确保处理效率和质量。及时采取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及时采取措施,包括与对方协商解决、寻求仲裁或诉讼等途径,积极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尽可能收集证据,确保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加强沟通协调。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处理效率。同时,与相关部门和当事人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了解情况,协商解决方案。建立预防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预防机制,加强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减少合同纠纷的发生。同时,对已经发生的合同纠纷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采取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5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需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可有效地保障单位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提高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晓菲.审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3,(09).
[2]李建忠.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问题与规范对策[J].中国人事科学,2023,(01).
[3]王晟盛.行政事业单位合同全流程信息化建设方案应用研究[J].交通财会,2022,(12).
[4]吴葵.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机制的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2,(20).
[5]汪钦.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问题、风险及对策[J].财富生活,2021,(24).
[6]陈瑞趣.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点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