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2024-08-06梅源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得出乡村振兴总目标之间的理论关联,并提出科学合理看待、选择、利用资本、确保劳动力有效回流和稳定发展、让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同优质劳动力相结合、确保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用良好生产关系减少社会总成本、发挥生产关系能动作用驱动发展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政治经济学;对策;生产经营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70
0引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200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20年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其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8日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因此,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出发研究乡村振兴,探索解决乡村振兴实现中存在的困难,尤为必要。
1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王朝科、王宝珠(2018)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出乡村振兴初始条件与市场经济内涵必要条件之间存在分散化个体生产之间、高度分散化个体经济之间、农村土地使用权碎片化经营之间、农村土地粗放经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与农民松散联系之间、资本短缺和资本可能对农业、农民、自然力的掠夺之间等6大矛盾和冲突。王朝科(2017)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克服3大矛盾,即农民整体发展能力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矛盾,资本对自然力的破坏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矛盾。林依欢(2021)认为,乡村振兴目前主要存在产业兴旺建设经验不足、现代生态意识不强、文明价值理念较淡薄、治理能动性有所缺失、致富观念惯性制约等问题。外力·奴尔霍加(2021)通过对地方乡镇进行个案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劳动力流失、招商引资困难、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李长平(2019)认为,由于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乡村振兴中人力匮乏的问题日见凸显。唐任伍(2021)等认为,需要有效的保障机制和问责制度来解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出现人、财、物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中遇到的问题导致现实困难的存在,主要体现为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生产经营能力差、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力弱、发展意识匮乏、乡村对于人财物的吸引小、主体经验和能力有限等方面。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乡村振兴
2.1产业兴旺是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产业兴旺是建立在生产关系作用下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具体表现,要求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处理的是人和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劳动主体的不同将生产力分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产业兴旺”是劳动人民通过加工、运输、利用自然物而创造出丰富的使用价值的状态,因此,从劳动主体创造物质需求的角度来看,产业兴旺体现要求的是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性基础,实现产业兴旺能够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同时,根据生产关系理论,生产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3个(分配、交换、消费)关系,而产业兴旺本身就直接面对产业的生产,因此,当前对于解放和发展乡村的社会生产力是必要且迫切的。我国的经济制度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生产资料公有、劳动力归劳动者自身所有、公有资产收益归全民或集体所有。
2.2生态宜居是要求解放和发展自然生产力
生态宜居是对社会生产力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求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自然生产力,处理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劳动主体的不同将生产力分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生态宜居”描述的是自然孕育出优良富饶且适宜人居的生态资源的状态,因此,从劳动主体创造物质需求的角度来看,生态宜居要求的是自然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保障,实现生态宜居能够带来自然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2.3治理有效是对官方生产关系的预期及其调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出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并且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道理,这就说明由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构成的生产力决定相应的生产关系。狭义上,这些生产关系是存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中的经济关系,但是“生产”的范畴涵盖社会面十分广阔,因此,广义上,这些生产关系存在于与生产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生活、社会分工、收入分配、社会交往等。由于存在的“国家”需要专门的治理机构来表达意志,而这种“意志”实际是一种生产关系,比如税收政策、行政制度等,作为生产关系就要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和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这就需要对“官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对乡村振兴总目标而言,“治理有效”即是对官方生产关系的预期及其调整。
2.4乡风文明是对民间生产关系的预期及其调整
与对官方生产关系调整及其预期相对应的是对民间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对乡村振兴总目标而言,“乡风文明”即是对民间生产关系的预期及其调整。民间生产关系可以分为成文和不成文的两种,比如成文的村规民约和不成文的乡邻关系。
2.5生活富裕是社会发展目标
不断解放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共同构成的生产力和不断调整着的官方生产关系和民间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的生产关系相互适应,其目的是使社会向规划目标前进。长远来看,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但是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全面脱贫后保证不发生人口规模性返贫的现实,因此,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成为阶段性社会发展目标。
2.6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没有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生产力,而人存在的前提必须要有适宜人生活居住的环境,因此生态宜居是产业兴旺的前提,这也是符合人类发展历史事实规律的。参与物质生产(产业发展)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自身获得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因此要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使自然环境更加宜居。
2.7官方生产关系和民间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而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生产关系并不能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的物质载体具有同一性。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生产关系,经过调整后,彼此间都是不断协调的状态。正如当前某些地方政府为壮大集体经济而出台关于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的官方意见建议,但在实践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在按章办事、坚决执行,另一方面为达到实际效用,不得不结合实际对收益分红的比例、交易流程、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调整。
2.8结论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总目标为对象进行分析,发现5个方面之间的关联(详见图1):“产业兴旺”要求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态宜居”要求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自然生产力,两者同属于生产力范畴,前者推动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治理有效”是对官方生产关系的预期及其调整,“乡风文明”是对民间生产关系的预期及其调整,两者同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并且相互协调发展。由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目标共同构成的生产力决定着官方生产关系和民间生产关系目标共同构成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和共同促进下,实现“生活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
3对策建议
3.1科学合理看待、选择、利用资本
生产资料是生产中需要的资源,在这种定义下,资本可以看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生产资料。要利用好资本这种生产资料,需要做到以下3点。
首先,正确区别资本和资本主义。资本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是一种生产资源,其本质是调度和整合资源的力量,而资本主义是一种奉行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如果资本在调度和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的作用、产生的生产关系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那就应该按照资本要求去运行。反之,如果非公有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垄断、无序扩张带来危害,或者能够将个人意志团结为一定高度的集体意志从而使人摆脱资本的“诱导”,那就不需要通过资本的力量来调度和整合资源,则可以放弃使用资本的力量。
其次,选择合适的资本力量。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决定了要坚持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当前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是集体经济“腿短”跑不动。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和集体资本相对匮乏,因此,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上必然需要其他资本力量帮助,这就需要从公有资本的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中选择。
最后,引导不同资本合理发挥作用。在高精尖领域和需要私营经济与大量资本投资的行业要有足量公有和非公有资本进入,而传统行业领域要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最大限度采取公有制经济形式,依靠公有资本。
3.2确保劳动力有效回流和稳定发展
要确保劳动力有效回流和稳定发展,就要通过政策支持给予农村农业优先权和话语权,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推动各行业在农村和城市的均等化发展,完善优化农村生活和工作环境,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知识鸿沟、文化鸿沟,以此实现劳动力有效回流和稳定发展,产生农村“人口红利”,带动农村农业全面发展。
3.3让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同优质劳动力相结合
部分土地连片平整的农业发达地区,已经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机械化,并朝着自动化的目标前进,但是,农业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由于山地丘陵等特殊地形地貌而难以进行大规模连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水平停留在手工化和半机械化。这就导致发达地区农业人均生产效率和收入始终高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最终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要扭转这样的局面,一方面要求农业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尝试选择一些当前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产业进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研发配备适宜的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水平来掌握先进生产工具,让先进的生产工具同优质劳动力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自动化。
3.4确保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对于社会生产力而言是劳动对象,而对于自然生产力而言则是劳动力。所以,对于社会生产力或者自然生产力而言,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所有发展的前提,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确保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秉持“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合理有序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尤其要把握住引起“质”变的“量”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极限“量”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最大能力值,如果超出这个“量”,将造成不可逆的“质”变,一旦造成这样的后果,无异于选择一条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发展道路。
3.5用良好生产关系减少社会总成本
农业人口在农业生产生活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生产关系,而良好的生产关系可以筑牢农业人口对农业农村的“主人翁”意识,帮助建立更加紧密和深厚的信任关系,减少农业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降低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语言沟通成本、商业信任成本、产品比较成本、矛盾化解成本、纠纷处理成本等成本,从而降低社会总成本。
3.6发挥生产关系能动作用驱动发展
完善优化生产关系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目标,发挥生产关系能动作用服务乡村振兴。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发展作用巨大,尤其是官方生产关系更是起到“指挥棒”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过大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劳动人民干事创业激情的作用,有利于起到维护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政治作用。将集体经济组织中收入分配关系、社会分工关系、所有权属关系、权益和责任关系明确,才能更好助推乡村振兴事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4.
[2]王朝科,王宝珠.乡村振兴: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当代经济研究,2018,(11):4049+97.
[3]王朝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克服三大矛盾[EB/OL].光明网,20171226.
[4]林依欢.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5]外力·奴尔霍加.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乡产业发展研究——外力·奴尔霍加[D].西北民族大学,2021.
[6]李长平.坚持以“五个一”为抓手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J].创造,2019,(06):4749.
[7]唐任伍,叶天希,孟娜,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元治理的优势、作用、路径和支撑[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