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4-08-06吴晓琳马淑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新疆K学院为例,首先,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详细剖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深挖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保障措施。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65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大。2021年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质量人才。新疆K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重任,同时会计学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对提升应用型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学院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就课程体系而言,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几大模块。在专业课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以传统的课程设置为主,主要包括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为适应信息化对会计专业的影响,在原有的会计信息化与技能实验课程基础上增设了财务共享、数字化管理会计实验课程。就课程教学内容而言,不同的课程组分别进行集体备课,导致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就师资队伍而言,主讲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以“传帮带”制度为抓手,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教学督导而言,实行校院两级的督导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教学督导的全覆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此外,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不断实施“1+X”证书培养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2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需要优化

一是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系列课程中中级财务会计学分和课时明显多于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程。财务会计系列课程以核算为主,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会计核算工作趋向于财务机器人的处理,只需要较少人员,以较多的学时学习会计核算不能与时俱进。二是前沿课程较少。在智能化方面,开设了财务共享、数字化管理会计实验课程,但仍缺少智能化方面的课程,例如应增加智能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等相关的智能化课程,形成智能化课程体系。三是“1+X”人才培养需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随着“1+X”证书试点的不断推进,外延的“X”证书在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不断凸显。但目前已经开展的6个证书的试点仅对学生考取相关证书进行专门培训,未在课程中融入试点的“X”证书。

2.2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重构

一是会计系列基础及进阶课程有内容交叉,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例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3门课程分设在第二、三、四学期进行,会计学在课程内容上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存在部分内容交叉现象,并且3门课程内容难度跨度较大,缺少知识内容的有效衔接;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也存在部分内容交叉现象。不同课程组的老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并未针对教学内容交叉的地方进行充分讨论细化解决办法。二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在教学内容中应该与当地企业对接,增加企业真实案例应用于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对真实业务场景的感知、发现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融合度不深

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课程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屡见不鲜。虽然在理论课程中有一定的实践学时要求,但是实践部分开展的效果不佳;实践课程中理论知识学生均已学过,加大理论的讲授将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而减少理论的讲授,学生将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较为分明,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两者在授课过程中割裂开,会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形成较大阻碍,因此将会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极为重要。此外,不同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同,部分实践课程目前已经取消,课程所使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软件处于闲置状态,为解决软件闲置问题和重构课程内容提供了可能。

2.4思政元素不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在学院全面推行,所有课程纷纷根据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做好教学设计,但想要全部课程实现“浸润式”思政育人仍任重道远。部分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存在思政与内容脱节的问题,即使有些课程内容挖掘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但是融入生硬、不协调。此外,会计学系列课程中诚信、会计职业道德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较多,由于不同课程组间缺少有效沟通,导致思政元素在不同课程间存在重复,相同的话题学生重复学习。因此,在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时仍需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挖思政元素,对思政案例与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好课程设计,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以“产业变革、市场需求”为导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会计人才。人才培养也要体现出特色,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全国有众多学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想要立得下,必须要有自身无法替代的特色。因此,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入思考。

3.2优化课程体系

以能力与素养融合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会计行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需要将智能会计相应的课程引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例如增设智能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数据挖掘等课程。在增设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不宜增设太多具有编程性的课程,以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现有课程体系只是新增智能课程,导致总学时超过规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将原有的课程进行精简或重组。例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可以从6学分减至2学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从3学分减少至2学分,或者将这两门课程重组为财务会计课程,学分为4学分,减少财务会计核算的讲解,利用压缩的课时增加智能化会计相应的新课。

在设置课程时,需要注意实践教学的比重。因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着重凸显实践教学,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需不断增加,可由目前的27%提高至30%以上。在课程体系中根据“1+X”证书的质量可以优选合适的证书与课程进行重构,将“1+X”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此外,可以开设创新研究课模块,包括新生研讨课、竞赛指导课、“1+X”课程。新生研讨课是针对大一的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树立学生的职业自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做好学习职业规划,为必修课,设置1学分。竞赛指导课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学科竞赛的能力,为选修课,设置1学分。通过“1+X”课程,学生可以针对参加教师课外辅导的形式开展的“1+X”证书培训,将取得“1+X”证书进行兑换学分,为选修课,设置1学分。针对竞赛指导课和“1+X”课程,教师应在平时引导学生,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争取让更多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提高培养质量。

3.3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在重组的课程体系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重组为财务会计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涉及复杂且较难的内容可以考虑进行删减,同时需要将与会计学重复的内容进行明晰,该部分的内容是在会计学中讲授还是在财务会计中讲授,尤其是重构后财务会计的课时变少,原先较多的知识内容是否可以下放到会计学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将会计学课程的难度提升,而且可以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有交叉的内容也需要明确,例如存货管理、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管理这些内容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都涉及,成本性态在三门课程中也均有涉及。针对这种具有相同内容但在不同课程中确有侧重的知识到底应该如何分配教学内容的问题,可以在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安排不同课程组进行几次集中集体备课,以明确课程内容的归属,避免内容重复讲解,浪费有限的课时。此外,在教学内容中根据课程的特点需要开发产教融合的案例运用于教学。

3.4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实验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四大模块。课内实验、实验课作为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有课内实验学时的课程需要开设实验课,通过实验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例如福思特会计模拟软件主要强调会计核算流程,实践操作内容相对简单,但里面涉及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以及各核算流程较为完整,相较于会计学中此部分内容的纯理论,能帮助学生对会计核算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有必要将该软件应用于会计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对课程进行重构,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知识内容以实践的形式开展,最后通过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帮助学生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加强认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财税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为纯实践课,在该课程中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仅告知学生该如何操作软件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是需要将操作背后的原理向学生讲清道明,让学生清楚背后隐藏的逻辑结构及知识技能。因此理论与实践不能完全割裂,需要将两者有机深度融合,既能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目的,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5深挖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

课程思政教育能充分发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深入挖掘会计学系列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结合其他的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素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实现“浸润式”育人。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政,如案例式、讲授式、参与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针对不同课程挖掘出的思政案例或思政元素要统筹合理安排,将不同课程中相同的思政内容进行划分,避免重复讲思政,让学生产生疲劳。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6保障措施

一是师资培养。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智能化改革的过程中,既懂理论又能掌握智能化技术的教师尤为可贵。为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开展。一方面,利用参加专题讲座、企业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多种渠道引进懂智能化技术的年轻教师。

二是软硬件资源建设。会计专业的实践离不开软硬件资源的支持。在计算机配置、虚拟仿真实验所用到的计算机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设施需要加大投入,确保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出现问题。在现有的财务共享、业财税一体化等软件的基础上,需要引入大数据财务分析等智能化的数据分析类软件,提高学生面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三是开发实践教学案例。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实践教学案例,并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期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四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课前准备-课堂评价-课后改进-课堂再评价的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课前准备阶段,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帮助教师厘清重难点及做好教学设计;在课堂评价阶段,采用校院两级的专家督导对所有教师的课堂进行全覆盖的评价;在课后改进阶段,教师根据督导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整改;在课堂再评价阶段,该教师上节课的督导专家对其再进行听课评价,了解是否有改进,有效督促并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岭,赵光锋,毕宪顺,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1,(09):6063.

[2]王爱国,牛艳芳.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06):3439.

[3]王桂云,王明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思路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0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