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金融新业态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4-08-06李慧君马静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型数字金融业态,这对培养金融领域的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高职院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以数字金融新业态下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主要特征,由此得出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制度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数字金融人才;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5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践行数字强国战略,陆续颁布并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字货币的兴起,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金融,形成了数字金融发展的新动力。

纵观全球,数字化经济下,金融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金融要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而保证血脉不断循环的关键之一就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数字金融人才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1金融类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22年金融行业人才趋势报告》指出目前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凸显以下几个特点:(1)传统金融行业面临转型升级。随着数字金融的崛起,金融行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与此同时,金融风控和科技领域人才缺口较大,需求量十分旺盛;(2)行业升级转型中,服务型从业人员的需求比例不断下降;(3)一些金融的基层岗位和前端岗位如现场工程师、投资顾问依然持续紧缺;(4)东北、西北区域金融人才紧缺指数高,银行人才紧缺的指数最低。

通过该报告,发现金融类专业人才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金融行业的基层岗位虽然仍有需求,但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如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不断升级与创新,给金融从业人员带来了挑战,很多低技能服务型的工作岗位将被替代,高职金融类专业的工作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专业建设面临转型;(2)在万物皆互联,无处不数据的数字信息时代,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目前金融行业急需既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又具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应加快推动人才在各地区的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金融人才市场需求逐渐缩小,而东部和中西部正处于改革和加快发展中,因此鼓励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往东部和中西部流动,以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以数字金融为核心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时代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未来金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大数据中提取信息和知识的速度与能力,而这种速度和能力又依赖于金融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水平。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具备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数据素养。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实现金融理论知识、数据采集与分析技能、金融风险管理的“三元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金融管理”和“互联网金融”专业更名为“金融服务与管理”和“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也是紧跟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实现专业培养的转型和升级。

与此同时,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要以数字金融为核心来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经营业态和管理模式,从而产生与之相匹配的人才能力需求。

2.3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要充分参与国家战略的对接,聚力建设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主阵地,输送了大量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是整个团队的中坚力量,而且对提升区域经济的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数字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数字金融的“长尾效应”,将其服务领域扩展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发挥了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基于此,应当抓紧培养以数字金融为核心高职金融类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和改造。

3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类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作为以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尚未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新经济金融发展的时代步伐,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

3.1人才培养模式不明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涵和实现目标。在数字金融的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的使命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面向市场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需要转换培养理念,不断革新传统金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准确定位“技能”,“应用”和“实用”,突出金融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定位和目标时起步较高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优势和特色不凸显。

3.2人才培养与“双需求”匹配度低

高职院校在设置金融课程体系时,未能做到充分调研,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未与行业做到同步发展,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资源。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中都包含了实践环节,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对于技能的需求,很多课程内容无法将最新的技术、理念和经验带入到课堂。因此,低技能从业者将逐渐被市场和行业所淘汰,当今的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

3.3复合型的师资队伍不足

数字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金融类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教师具备金融的前沿知识,还需要具备计算机和信息类的科技知识,但真正能做到将两者融会贯通和深度融合的教师恰恰是高职院校最稀缺的人力资本。目前,高职院校中具有金融科技背景的金融类专业教师极度缺乏,相关专业教师缺少金融科技行业培训和交流的实践机会,内部培养力度不够;同时,由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特殊性和僵硬的人才引进方式,难以将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吸纳到教师队伍来,外部引进也远远不足。

4数字金融新业态下金融类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业态下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培养具有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复合型职业教育数字金融人才,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把握产教融合的新趋向。

4.1明确高职金融类人才的培养定位

2019年,教育部提出“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同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必须紧密追随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突显其独特的类型特点,深化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加速培养具备复合型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

因此,数字金融背景下,职业教育在金融领域的人才培养定位,着眼于金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合企业深度参与,真正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同时,通过对岗位进行层次划分,确定不同层次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4.2革新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模式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金融生态系统经历了深刻变革,金融行业亟需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综合型金融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不仅要精通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跨学科(通识)知识和互联网思维。为此,高职院校在设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全面考虑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金融领域与之不断融合的金融创新。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传统金融核心课程之外,还需考虑数字金融新业态下的金融创新及科技的特性,引入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课程。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以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删除传统的课程,增设与金融科技应用相关的创新课程,如“人工智能概论”“金融科技概论”“金融大数据处理”“金融数据统计”“PYTHON语言基础与应用”“区块链金融”等,构建涵盖金融科技等领域的课程体系(如图1)。

4.3加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打造协同育人的标准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掌握行业企业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根据金融行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设置,形成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对接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出更多的数字金融人才(如图2)。

4.4加强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一部署,提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是数字金融新业态下产教融合金融类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该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企业技术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教融合。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加强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金融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金融素养和卓越实践能力,为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机制。

5结语

数字金融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的创新和进步,也对金融人才需求提出新的挑战。新经济赋予金融新的职业特征,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金融新业态下的产教融合是以数字科技为核心,旨在高职教育现有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起一个与产业互动的生态系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商科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健前行作出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应当树立数字人才培养理念,完善顶层设计,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强化整体规划和协调。具体而言,应该从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完善、协同育人的标准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开发等方面全面推动新型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数字化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改革,2019,(11):4051.

[2]宋耀辉,梁小丽,杨锦秀.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3):2731.

[3]崔洁.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研[J].商讯,2021,(16):193194.

[4]方霞,张云,赵平.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人才数据素养培养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2,(09):2327.

[5]刘洁,郑丽.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02):712.

[6]沈卓逸.浅论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成才,2023,(10):114116.

[7]石坤平.金融科技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商展经济,2021,(08):9294.

[8]翟浩淼.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02):129131.

[9]富民,刘颖,袁月.应用型金融人才“三融合、三强化”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13):7274.

[10]欧阳梦缇.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J].中国产经,2022,(0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