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德育领导力促进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

2024-08-06彭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职业本科由高职院校办学层次向上迁移发展而来,办学定位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将学生人格发展与职业发展融为一体。以教师赋权增能理论为基础,探究出德育认知共生力、文化育人内驱力、教育资源整合力、学情特点分辨力、德育评价创新力构成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德育领导力。提出发挥教师德育领导力,将学生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全面取得实效。

关键词: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德育领导力;课程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51

1教师德育领导力内涵及理论基础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提素质、强专业和塑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重点。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德育领导力,引导学生钻研深厚的专业知识、锤炼精湛的技能水平、培养突出的综合能力和塑造奋斗的职业精神,是践行职业教育成人成才的重要实践。

1.1教师德育领导力内涵

领导力一般是在一定场域和系统中,领导者以综合能力和人格魅力对其他个人或组织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通常与一定职位联系在一起。杜威指出教师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明智领导者,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身份属性和角色定位决定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引导和激励学生为共同目标奋斗,在计划制定、行动实施和目标达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团队领导力由此产生。

德育是塑造人心、化育人性、陶冶灵魂并促进人内在世界完善、有序、饱满教育的统称,是组成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哲学性要素,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激发、生成与内化,通过各门课程道德性、教育性、文化性等元素有效渗透与强化,实现德育实践自觉与认同,从而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

1.2教师德育领导力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最早提出教师领导力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美教育改革,提出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加入教师管理,赋予老师权力,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衍生教师赋权增能理论。该理论认为,将管理学校能力赋予教师,能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驱动教师自我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为了打造优秀教师乃至杰出教师,美国成立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简称NBPTS)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建设工作。该协会以培养全美优秀教师领袖为目标,推广普及并颁发权威认证证书,带动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学区重视和资助。该项目在美国迅速推广,持证教师成员在5年内成倍递增,至2010年已超过9万人,以教师领导力带动学校教学质量发展在美国成为广泛共识。

教师德育领导力研究重点在“德育”,要加强对学生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践行自身德育领导力培养,主动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生动方式对学生形成立德影响力,用个人强大魄力、魅力和影响力,唤醒学生潜在意识,形成引导者和追随者同频共振的良性互动。

2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德育领导力构成

政治能力是干部干好工作的第一能力,职业本科高校作为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高层次办学尝试,承担着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重任,探究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德育领导力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2.1德育认知共生力

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两大中心工作。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品德现状。知识教学目标能通过课堂学习、考试评估、竞赛活动等显性形式量化考核,衡量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达成度。德育培养目标因其润物细无声隐形特征,加之缺乏具体可量化德育标准而流于形式。职业本科高校教师要适应学生高质量就业需求,将人文素养、探究精神、学习能力、健康身心、使命担当和研究创新的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既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又有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

2.2文化育人内驱力

在创新引领为特征的科技强国背景下,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大众化到普及化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社会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进步,德育更是核心要素。高校教师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浸润”和“感化”,利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文化活动、师生交流、考核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德育渗透力,逐步形成稳定、持久德育力量,培育有温度、有力量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3教育资源整合力

培育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充分利用各自场域、资源、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德育教育,汇聚成教育教学合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实施者,在从事学科教学时既要依赖于德育工作为学科学习带来的兴趣与学习动力,又要以满足学生自己的德性目标为学科教学的导向。课程思政究其实质来看,它更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或者说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这三类教师,都应该以专业学识引导学生追求知识和真理、以行为示范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榜样、以真诚理解构建互信互爱师生关系、以教学实践推进学生社会共情力发展。

2.4学情特点分辨力

职业本科高校大多由专科职业院校升级而来,学生具备一定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但与普通高等学校生源相比,在学习基础、综合素质、个人能力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距。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如学习能力水平、家庭环境差异、个体发展特点、心理活动变化等,以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的眼光鼓励学生树立成才信心,使德育内化于品行性格,让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沃土。

2.5德育评价创新力

评价指标往往是引导行动实施指南,高等教育质量理想或理想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内部而应该从社会发展进步、人的发展和人才成长的综合视角来审视和把握。教师对学生评价,应与选用评价干部标准看齐,坚持德才兼备、德育为先,构建全面、多元和长远评价指标,促进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不过分计较学习结果,将个人德行发展和学习过程、职业生涯结合,培养有教养、会学习、能工作和懂生活的人。

3职业本科高校教师领导力促进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充分挖掘德育元素进行拓展性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力,使其在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提升个人品行修养和道德水平,由内而外发挥德育领导力引领作用。

3.1凝聚共识,激发教师德育构建与教学互动的认同感

在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使命,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全面诠释了教师职业真谛,与新时代所提倡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不谋而合。

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本科教育是指培养拥有技术理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集蓝领扎实严谨和白领创新引领于一体,具有较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在专业领域内开展创新工作。职业本科高校教师要有协同育人格局,善于突破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培养自身德育教学实施能力尤其是德育领导力。要根据课程类型、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以丰富生动教学方式,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实践中。同时让教师在互动关系影响下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激发德育教学潜能,驱动专业发展动力,呼应师生关系认同与回归,认同课程思政价值和践行教书育人初心,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

3.2文化驱动,以德育促进教育教学和立德树人取得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汇聚着历史积淀和精神传承,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厚重力量,也是创新发展强大驱动力。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文化育人功能发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文化积淀粗浅,与普通高校相比处于弱势,但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促进就业、稳定民生等方面优势明显。教师要尝试探索符合职教特色的文化驱动德育,提高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

(1)以“课堂+活动”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班团建设和校园文化,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公共课教师将人文涵养、思政教育、文化自信有效融入,与学校社团、艺术展演、体育竞赛等活动联动;思政课教师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在课堂宣讲,以志愿帮扶、支教活动、典型人物事件等传播正能量;专业课教师将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以仿真教学、现场观摩、跟班学徒,耳濡目染进行“科技+人文”学科素养育人实践。

(2)以“技能+活动”突显职业教育以技术见长,以能力为重的类型教育特色。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进具有行业领先技术的企业实施产教融合,参照仿真标准在校园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仿真式教学开展教学活动,邀请行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进课堂、进基地、进校园,评选校园“技术能手”“技能明星”,构筑校企融合“双主体”育人环境,形成人人努力、皆能成才的积极向上氛围。

3.3统整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发展新格局

波克特曾指出,教师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工作嵌入式专业发展,通过这种持续基于现场专业发展,可以实现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在学识基础、执教能力、教学经验及学生管理等方面拓展,更体现于对校内外德育资源的统整和安排。

一是充分调动统整校内教学德育资源。树立德育共同体观念,德育不仅是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任务,而且是全体任课教师共同使命,要实现育人主体之间协同,不同类型育人主体要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建立圈层互动机制。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体之间价值观念、文化认知相近,容易形成共同意义空间,进而形成圈层。德育不仅是思政课任务,更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所有课程有效融合互通的育人合力;德育不是只有在课堂上在封闭时间和空间接受思想教育熏陶,在课堂后开放学习和生活领域同样实践德育功能。

二是有效取得校外德育力量全力支持。思政教育既要聚焦于学校内涵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成长,又要获取社会、家庭通力合作。辅导员建立班级家长群,定期开展家长会,达成家校共育全面共识;摸底学生家庭情况,邀请家长优秀代表走进学校和课堂,给学生讲授德育主题课;思政课教师组织优质德育实践基地,对红色建筑、典型人物、历史故事进行了解,增强国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专业课教师联系企业开展专题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氛围,实地认知岗位需求,观摩技术工作环节,了解职业晋升通道,提前做好职前准备。

3.4科学施教,关注学生全面长远发展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样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内化生成有益于品行养成的教育性经验。一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着眼于对学生情感唤醒,立足于对学生主体激发,以课程标准对接技术要求,以能力培养覆盖岗位需求,以品行塑造匹配职业精神“三位一体”职教课程思政新思路。二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来自于各方面的信息使他们具有更多选择性和风险性,思政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

人的思想系统通过知、情、信、意、行等多个子系统发生联系、碰撞融合形成有序稳定的思想结构,更好支配个体行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有助于思政元素的整体感知、提炼加工、有效融合,实现内化于行德育目标。这种整体感知、提炼加工和有效融合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特点把控、教学内容驾驭和教学目标认知,若教师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行动,点燃教与学之间潜在共鸣,必将产生非同凡响育人效果。

3.5创新评价,引导师生共同重视德育成效

评价是指挥棒,德育评价同样具有较强导向作用。职业本科高校德育评价改革,将就业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顺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要求,有效融入社会实践类型特色,构建职教德育评价体系。

3.5.1明确德育评价根本目的

职业本科高校德育评价应关注个体内在品行养成、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技能习得和精神力量感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外在输入和内在生成的共同结果,教师德育领导力是外在输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起推动作用,使学生从对道德标准认同逐渐转化为对外具体行为生活表现。

3.5.2创新德育评价有效方法

学校德育是过程量变到结果质变过程,需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职业本科高校学生位于职业教育多层体系高阶层次,教师树立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理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以上两种评价融合能体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程度,有效激发学校德育工作活力,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积极性,促使其养成德育自觉性,获得以德育人成就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_教育_中国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崔振成.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性建构[J].中国德育,2016,No.181(13):3135.

[4]周彬.学科教学与学生德育的冲突与融合.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0.

[5]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6):8487.

[6]彭拥军,巩雪.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J].江苏高教,2022,(10):916.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1(01).

[8]宗诚,聂伟.试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137141.

[9]钟世潋,张洪冲.“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J].江苏高职教育,2022,22(04):1420.

[10]刘明洋,王鸿坤.从“圈层传播”到“共同体意识”建构——基于2011—2018年“十大流行语”的话语议程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09):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