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机制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4-08-06郭帮刘欢周恒夫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来源单一、实践经验不足、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需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协同机制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关键词:校企协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50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要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
由此可见,高职“双师型”教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化水平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达成至关重要。而校企协同机制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问题
1.1“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第一,教师来源比较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这种单一的来源使得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很多教师仍然是偏重理论教学,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和技能。第二,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由于“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行业实践经验和技能,因此往往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部分“双师型”教师可能因为待遇、发展前景等问题而选择离开高职院校,导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同时,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的流失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1.2“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第一,培训机制不完善。很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然而,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项目较少,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需要脱节,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激励机制不足。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实践,以适应“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不足,他们的付出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第二,校企合作不紧密。“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而校企合作是获取这些经验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的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求。第三,评价机制不科学。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全面评估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还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很多评价过于注重形式和量化指标,而忽略了实际教学成果和实践能力的考察。这使得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客观,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1.3“双师型”教师激励考评机制缺乏
首先,“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然而,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要求的特殊性,现有的激励考评机制往往难以对其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其次,激励考评机制的缺乏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成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这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晋升机制,“双师型”教师往往难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稳定性。
2校企协同机制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2.1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
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标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有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第一,明确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包括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行业经验、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第二,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考核方式等。第三,完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该包括行业最新动态、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第四,多元化培训方式。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企业实践、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等,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第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行业资源,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趋势。第六,制定考核标准。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标准,以评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行业经验、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
2.2构建“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规划应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第一,完善培训机制,包括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等,岗前培训应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养,岗位培训应注重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专业培训应注重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第二,加强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行业资源。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教师培养。第三,实施导师制,为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导师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新教师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行业实践能力。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待遇、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对于表现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水平。第五,强化考核评价,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应包括教学水平、实践能力、行业经验、科研能力等方面,评价结果应与教师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挂钩。第六,搭建交流平台,为“双师型”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创新。可以通过组织学术会议、研讨会、实践教学比赛等方式,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3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
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要设置符合专业行业特色的教师发展目标链与标准链,构建诊断与改进平台,助力“双师型”教师能力持续提升。第一,明确考核目标,包括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行业经验、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标准,以评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行业经验、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考核标准应该包括教学水平、实践能力、行业经验、科研能力等方面,并注重量化指标和实际成果的考察。第二,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如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行业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加强考核过程管理,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及时反馈考核结果,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便改进和提高。第三,建立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惩罚,如限期整改、暂停教学等。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取消其“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注意树立优秀“双师型”教师典型,对为专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个人与团队给予表彰,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获得感,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氛围。第四,加强培训与反馈,针对“双师型”教师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辅导。同时,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和建议,让教师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五,建立“双师型”教师职称制度。以教育部“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适合产业与专业建设发展的职称评审办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社会服务、参与培训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将考评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建立重师德师风、重实绩、促产学融合的绩效制度。
3校企协同机制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施路径
3.1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共育
为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毕业生,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共建共育成为了迫切需要。第一,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教师的培养计划。根据专业需求,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培训计划。如专业进修、企业实践、学术交流等,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第二,加强专业进修。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究项目、课程开发等方式实现。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进修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推动企业实践。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让他们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技术更新、市场需求等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获取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第四,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学术交流,让教师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这可以通过组织校内外的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方式实现。同时,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和指导,以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第五,建立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表现进行定期评估。这个机制应考虑到教师的学术成果、教学质量、企业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教师的实际能力。同时,应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当的奖励或惩罚,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2深化实践教学,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素养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力量,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一,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项目和真实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二,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实际工作,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和行业动态。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所学知识带回学校,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在实践中教授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基地也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和实践创新的支持,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培训。定期组织实践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训可以包括实践操作、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方法等内容,使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第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设立专门的奖励制度,表彰在实践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同时,也可以提供实践教学工作量补贴、优先晋升等优惠政策,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深化交流合作,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通过深化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经验交流和互相学习。第一,建立交流平台。建立“双师型”教师交流平台,方便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学习、讨论问题。通过线上论坛、研讨会、讲座等形式进行交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实地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第二,加强校际合作。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双师型”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同开发课程、互相观摩教学等形式,教师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第三,推动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合作,教师可以了解到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技术应用和市场动态等信息,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给学校,促进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第四,参与国际交流。鼓励“双师型”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了解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通过参加国际会议、访问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教师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团队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发挥团队的优势和力量。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共同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同时,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21112].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212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张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04):175178.
[4]王艳芬.校企合作途径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21,5(05):6367.
[5]邓巧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养,2021,(07):129130.
[6]杨成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专业发展与培养路径探究[J].教师教育学报,2021,8(02):4048.
[7]魏影.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31(02):6771.
[8]张孟,王荣俊,李二军,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化,2020,(3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