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心理压力实现精准就业

2024-08-06裴玲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本研究以毕业年级大学生在就业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等问题为案例,探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当前国际和社会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从而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研究中案例深入分析了毕业生在就业期遇到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阐释了辅导员老师解决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的解决方法,为今后解决相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辅导员;就业指导;心理压力;焦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45

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低迷,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逐年向好,但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部分学生“慢就业”等消极就业思想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压力问题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需解决和思考的新问题。高等院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其主要职能为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应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夯实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建设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毕业后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将四年所学转化到社会生产实践的直接有利出口,各高校都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以高校辅导员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等问题为案例,探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当前国际和国内新形势下,如何从提升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等方面做好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

1案例简介

小F同学自入学以来学习刻苦努力,积极参加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各项学习ShDL30qypl0Flh6xC55tdw==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性格偏于内向型,不善言辞,为人随和大方,同学之间人际关系良好,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能够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完成各项任务,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大四时辅导员老师发现该生在办公室协助自己开展工作时,经常欲言又止,面露难色,但多次询问后该生表示没有任何困惑和问题。辅导员老师综合考虑决定对该生进行观察后再与其进行深度沟通。末次询问后的周末,该生突然给辅导员发信息,自述最近参加了几次就业招聘笔试和面试,但考试结果都不甚理想,有些招聘未进入最终面试,有些参与面试却自我感觉发挥不佳,认为自己性格偏内向又从未有主动和陌生人侃侃而谈的经历,自己学习基础较好,因此全力以赴准备笔试的通过概率较高,但到了面试环节觉得自己有很多可以表达的内容却无法脱口而出,影响了自己面试表现导致多次应聘失败。小F表示最近感到迷茫和焦虑,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认为付出未必等于回报,自己似乎在大学期间浪费了很多时间,对于一些岗位的选择也举棋不定,陷入焦灼和失眠状态。

2案例分析

如何高质量就业是毕业年级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就业是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过渡期间认识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过程。帮助大学生解决和克服就业阶段的心理困惑和难题,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学有所成后为社会作贡献的目标。

案例中,小F遇到的就业心理困惑问题并不是个案,而是处于就业期大学生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就业尝试过程中,能够有效克服焦虑、自卑、迷茫等心理困惑,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在就业过程中既不盲从,也能够对自我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脚踏实地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正逐年增加,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及一些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减少,无形中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选择范围变得更加狭小。一些在校大学生对就业规划等不够重视,在校期间认为职业规划言之尚早,不希望一进入大学就考虑过多未来的事情,认为自己处于毕业年级时才需要考虑未来就业方向或升学计划。此外,当前一些“慢就业”和“躺平”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而当大学生真正进入毕业年级时,又很容易受到父母期待、社会责任以及自我要求等多重因素和压力的影响,导致毕业年级大学生会共性面临各种就业问题和困惑,他们的共同社交圈往往充斥着就业和学业压力。此阶段辅导员应及时给予毕业生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准确分析个人优势和劣势,尤其要重点关注就业受挫的学生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看待求职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对于因求职导致的应激性心理障碍,应及时给予疏解和心理辅导,最终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3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3.1个人能力和实际岗位需求存在偏差

就业是大学生从校园认识社会的必经之路,相比在校学习期间的顺利和学习遇到困难时始终有老师和同学的帮扶,就业阶段往往是对大学生个人能力能否适应社会需求的检验,而检验结果往往和大学生预期存在偏差。由于求学期间的顺利和便捷,大学生容易被在校期间取得的成绩和成果误导,过于乐观地预估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个人能力的需求。个人实际适应社会能力和求职岗位所需的工作素质之间的偏差及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期待之间的冲突,容易导致初期尝试就业困难,甚至失败。此时初次接触社会的毕业生在短时间内面临数次否定和失败结果时,容易引发就业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反应,甚至出现就业恐惧和逃避就业等现象。

3.2缺乏科学准备就业方法

从小F自述和给辅导员提供的个人简历及面试回答方式分析,小F个人简历制作内容比较单一,没有突出自身优点和专业优势,由于简历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在校期间实践成果和专业获奖情况等展示篇幅过少,失去个性化“亮点”展示机会。不善言辞是该生求职过程中的劣势,而在明确知道个人面试短板情况下,没有提前进行系统模拟训练等,最终导致其求职结果不佳,对于已经进入面试环节的心仪岗位也与之失之交臂。此外,小F在应聘不同岗位时,均使用相同版本简历,没有针对岗位所需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简历制作,使简历缺乏个人特色,对应能力展示缺位,在初审环节即失去竞争力。小F的情况绝非个案,由于部分同学在进入大一阶段学习时,认为就业和毕业离自己相对较为遥远,并不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对于就业指导教师讲授的简历制作技巧和建议也多数遗忘,并未尝试用心练习制作个人个性化简历。在毕业季就业招聘面临简历投递环节时,因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就业压力交织出现,一些学生受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不愿静下心来认真梳理和分析自己在大学求学阶段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弥补自身劣势或缺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能力训练,提升竞争力。因此一些学生直接使用千篇一律的固定简历模板,错失就业初期展示能力时机。而小F在明知自身不善言辞的情况下,面试前未进行科学有效的提升表达能力训练,也未针对不同岗位进行针对性面试模拟训练,在面试环节中小F表现过于紧张,没有充分展示个人专业与岗位实际匹配度较高和个人勤奋、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等优势。没有进行科学求职准备导致应聘结果不佳,这也是小F出现就业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之一。

3.3过于恐惧就业失败,陷入焦虑等负性情绪

00后大学生整体家庭经济环境优渥,社会资源获取能力较强,学习成长经历顺利并且学习选择逐渐多元化,在校期间如遇到短暂学习挫折等,老师和朋辈之间往往以较为包容的态度共同帮助其解决困难,个人实际独立面对社会压力和挫折机会较少。因此,当处于求职面试瓶颈期或工作抉择困境时,与之前在校期间遇到学习困难不同,社会竞争时的难题均需要学生本人以自己为主导努力解决,此阶段会使毕业生陷入求职焦虑、困惑或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中,严重者会伴随其他躯体反应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和危机。案例中,小F在几次遇到求职失败后,不自觉地在每次面试后会反复忧心于应聘结果,不停地模拟还原面试场景,认为自己当初应有更佳面试表现,对于面试中没有“完美”回答的问题而懊悔不已,甚至因恐惧“落榜”结果而不想继续投递求职简历,近期已出现焦虑和失眠等不良心理和身体状态。

3.4放大个人劣势,缺乏正确自我认知

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缩小个人求职优势,放大缺点,将就业失败原因完全归咎于自身劣势,自我认知感较低。和求职成功原因相类似,求职失败原因也是综合多元的。案例中小F认为几次求职结果不理想是因其不善言辞和缺乏相关岗位实习实践经验导致,对应岗位的实习经验至关重要。该生过于将就业过程的中心环节全部集中于就业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失败经历与个人不足之处逐一对照,反而将个人缺点过于放大。任何成功因素均是综合和多元化的,机械化对照并不能全面总结和分析事后经验效果,案例中小F忽略了自身很多优秀品质,如勤奋好学,组织能力强,擅长团队协作,同学间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等就业求职所需重要综合素质。过于介意个人缺点,极容易使自身陷入自我否定和怀疑中,没有树立正确就业观,对自我认知有偏差,最终失去就业信心和就业动力。

4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

4.1一对一深度谈心谈话,加强心理疏导

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时,辅导员应耐心聆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结合学生日常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处理情况,进行不良情绪安抚。在安抚时,可不急于直接面对焦虑问题点,可从学生刚入学时的状态与当下已取得各项成果进行对比,帮学生迅速建立自信心和积极情绪,同时结合当下时事热点等,引导学生阐述个人观点,分散不良情绪注意力。也可从学生喜欢的美食和家乡风景特点谈起,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情绪焦灼,使学生间接感受到自己处于安全环境并被很多师长、亲友等关爱。适当放松紧张情绪后,可以逐渐切入问题核心,了解学生问题根源,共同探讨求职失败共性问题。案例中,小F虽自述是在几次就业失败后出现了迷茫和焦虑感受,但辅导员分析发现,由于负性情绪积累,在最后两次求职准备过程中,小F已进入身心疲惫状态,在面试过程中并未稳定发挥个人能力,简历制作内容也较为单一,并未根据岗位内容精准展示个人优势。辅导员老师通过一对一深度沟通,引导小F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失败,不要长期陷入挫败感情绪中,应及时总结经验,提高面试技巧,避免负性情绪影响自身正常水平发挥。

4.2一人一策就业指导,提升学生求职技能

由于不同学生性格特点和优势并不相同,在毕业季就业压力较大时期如果仍采取群体理论指导,则无法做到精准帮扶,降低就业指导效果。对于能够很好适应社会工作节奏的学生,可以沿用群体指导方式,但对于像小F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和失败陷入就业困惑和不良情绪反应的学生,则建议辅导员采取一人一策方式进行就业精准指导。案例中,辅导员在了解小F的问题根源后,除了对其进行情绪疏导之外,也认真查看了小F同学制作的简历。发现简历制作存在优势特点不突出,学习能力情况表述不清等情况,尤其没有针对不同岗位制作不同版本有针对性的简历,使个人简历看起来千篇一律。辅导员第一时间指出了简历制作问题,并督促小F重新制作了3份适用不同岗位的简历。小F自述在简历制作过程中,重新梳理个人优势,发现自己有很多曾被忽略的优点,该生表示很高兴能够全面发挥自己的长处。此外,辅导员还针对该生面试经验不足及容易紧张影响发挥等情况,进行了面试技巧一对一讲解,并对该生进行个性化面试模拟训练。

4.3积极开展班团活动分享求职经验,提升学生就业信心

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是学校与大学生之间及时沟通的重要平台,也是帮助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良好媒介,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类活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小F同学自述的问题并不是个案,处于毕业年级大学生很容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相似问题。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班团会形式,引导学生互相进行求职经验分享,对于遇到的共性问题可以互相出谋划策,探讨最佳解决方案。当学生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时,更倾向于借助集体力量和综合资源解决问题,同时在集体中提升就业信心,相信问题一定会随着科学有效的方式被解决。

4.4注重就业心理辅导,全力解决学生就业困惑并加强学生自我认知

临近毕业,学生除了容易陷入学业压力之外,毕业季压力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就业去向。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完成各学段学业是其从小到大的主要单一目标,并且没有其他选择可以替代,只要按照既定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最终通过相关考试即可。当毕业季来临时,由于就业去向的多元性,毕业生从唯一选择变成多项选择,难免遇到选择困惑或其他不良情绪反应。一些学生认为就业离自己为时尚早,直到毕业季来临时才进行紧急梳理各项成果,就业准备不足,容易给自己造成巨大压力。辅导员应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提升就业技巧,还应重点关怀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员可通过一对一谈话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当前最大困惑,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对于陷入负性情绪时间周期较长的学生,可以邀请心理咨询中心相关教师共同介入,对学生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同时,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就业信息,对标自身已具备优势和不足,正确认识自我,既不孤高自许,也不妄自菲薄,正确看待就业成功或失败。通过耐心辅导,最终使学生卸下心理包袱,理解就业是一个过程性经历,其中很有可能要经历多次失败,而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并非个案。只有不断总结和加强学习以及卸下心理重担,才能整装重新出发,迎来美好明天。

4.5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共助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朋辈交流具有亲切、无障碍、易共情等特点,朋辈帮扶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彼此之间联系,触及到毕业生内心最真实感触。辅导员根据小F所处就业瓶颈和困难情况,联系已经成功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帮助小F建立朋辈帮扶关系。因小F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面试发挥问题,因此已毕业学生在与小F深度沟通后为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并建议小F与其他同学组成面试集训小组,每日坚持进行面试模拟训练。小F在坚持一星期的训练后,告知辅导员表示自己交流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为未来就业积累了信心。

4.6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顺利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的理解和关怀,对多数学生来说家既是幸福的港湾,也是获得社会经验支持的来源之一。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任何心理问题,其根源离不开原生家庭影响。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因就业导致的情绪问题时,除了有针对性地对就业技巧进行培训以及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介入之外,可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将学生在特殊时期遇到的困难告知家长,与家长建立家—校联动配合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从生活上给予关怀和关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业招聘,正确面对失败结果,从原生家庭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使学生更全面认识自我,不断增强自信心,缓解就业压力。

5启示

做好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是落实中央“稳就业”“保就业”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就业指导工作既是辅导员老师日常事务性学生工作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辅导员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推送宣传各类就业信息时,应注意大多数学生均属初次就业情况,缺乏对社会现状准确认知。当学生对自身情况和社会形势预判不足时,容易引发就业心理困惑、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就业指导过程除了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就业常识知识外,更应注意发挥就业指导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时,辅导员老师可以加强对相关就业政策的解读,给予就业全方位服务,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要及时与学生耐心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解决学生当前心理困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增强适应社会自信心。

参考文献

[1]2024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J].人才资源开发,2023,(24):4.

[2]昝春兰,马贝贝,李乔,等.精准帮扶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典型案例探析——以郑州某高校计算机学院为例[J].公关世界,2022,(09):7779.

[3]周岳.“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3,(10):154156.

[4]王成.消除就业困惑,拥抱职场蓝天——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26):2122.

[5]周亚芳.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之学生就业指导[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7):2728.

[6]裴玲燕.如何有效干预大学生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学业困难——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18):205206+30.

[7]陈梦涵,黄鑫慧.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案例探析——以河南省某高校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公关世界,2022,(1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