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8-06李坪霏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近年来,国家战略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本研究通过分析乡村振兴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吉林省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艺术类高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可持续发展办法及吉林省高等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策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类青年人才;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39

1研究背景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艺术类高校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因此,对艺术类高校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还会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推动吉林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前,我国农村面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收入提高等积极态势。然而,乡村振兴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农村人才流失、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乡村文化衰退等。因此,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艺术类高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3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综述

目前,关于艺术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学者在教育方面研究指出,艺术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需要注重乡村艺术教育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在西部乡村地区开展的艺术教育项目中,通过创办艺术培训班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激发了乡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潜能。该研究成果为乡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经验借鉴。

英国剑桥大学团队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研究发现,艺术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可以带来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机遇。综上所述,艺术类人才的创意和创新能力可以为乡村社区带来新的商业和就业机会。例如,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在乡村地区创办工作室、艺术品展览和文化创意企业,为当地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上述研究成果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落实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2乡村振兴战略对艺术类人才需求与吉林省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分析

2.1吉林省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现状

吉林省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一直以来对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吉林省拥有一批优秀的艺术类高校,这些高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艺术教育和培训,涉及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目前,吉林省高校的艺术类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艺术类人才。

然而,在吉林省高校的艺术类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还不够贴近乡村振兴的需求。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将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作为重要内容,而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仍更加侧重传统艺术和舞台表演,未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其次,高校在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欠缺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较为局限,缺乏乡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2乡村振兴战略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类人才不断带动和推动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提升乡村的形象和吸引力。通过提供创意设计、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支持,艺术类人才可以促进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多方面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合化的趋势。

具体而言,乡村振兴对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表演类人才的需求在乡村文化旅游、乡村节庆和文化艺术展示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艺术类人才可以通过开展音乐会、舞蹈演出和戏剧表演等活动,为乡村带来文化盛宴和艺术享受。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艺术设计类人才来提升乡村产业形象和产品品质,艺术设计类人才可以参与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与设计,为包装和展示乡村特色产品提供创意设计理念。

2.3乡村振兴对艺术类人才需求及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关系

乡村振兴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是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方向和依据。高校在开展艺术类人才培养时,应充分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和需求,调整和改革艺术类专业的设置和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乡村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与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搭建实践基地或实施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乡村振兴能力。

此外,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他们在课题研究、创意设计和实践项目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开设专门的乡村振兴艺术类人才培养项目或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2.4艺术类高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尽管吉林省的艺术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艺术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仍面临一些困境。首先,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乡村振兴实践机会不足的问题。许多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集中在课堂学习和理论研究,缺乏与实际乡村振兴项目的接触和经验,导致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资源缺乏和环境限制。许多乡村地区在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薄弱,难以提供给艺术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场所和条件。同时,乡村居民对艺术和文化的接受程度和需求也有限,对艺术类人才的期望值和认可度不高,这对于艺术类人才融入乡村振兴项目发挥才华和创造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最后,艺术类高校人才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实践困境还包括职业发展和经济收益问题。乡村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较为滞后,相关职业机会和待遇有限,这给艺术类人才在乡村就业和创业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艺术类高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3.1多方主体联动

艺术类高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实现多方主体的联动。这包括高校、乡村振兴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艺术家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乡村振兴项目,为艺术类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作平台。社区和艺术家可以提供现实乡村问题和当地特色文化,与高校人才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艺术创新。

3.2重振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的过程需要注重乡村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高校人才可以通过研究和挖掘乡村的历史、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和文化活动策划,可以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

3.3连接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和社交的重要平台。高校人才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与乡村居民和其他艺术家的联系,共享创意、展示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通过建立艺术家社交网络、开设艺术类平台或者利用社交媒体,加强高校人才与乡村社区的互动,促进艺术创意和文化活动的传播与分享。

3.4制定实施机制

高校和政府部门可以共同制定有关乡村振兴与艺术类人才参与的政策和规划。这可以包括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管理,实施人才培养项目的措施和资金支持等。同时,还需要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艺术类高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上述途径,艺术类高校人才可以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注入创新的艺术力量,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艺术创意、社区发展等领域的结合,为乡村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4艺术类高校参与乡村振兴及可持续发展办法

4.1引进专业人才,协调有序推进

为了加强艺术类高校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来推进工作,这些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还可以带来新的创意和视野。通过建立协作机制,联合各方力量,协调有序推进工作,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同时,引进专业人才时需要根据乡村振兴的需求和特点来确定引进的方向和人才需求。具体可以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合作,制定引进计划和政策,鼓励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除此以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引进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支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他们留在乡村,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4.2保护本土文化,因地制宜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地将城市的模式复制到乡村,而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本土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因此,艺术类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调研和教育工作,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传统和特色文化,帮助发掘和保护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

例如,在以保护本土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振兴中,艺术类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如展览、演出、艺术工作坊等,传播本土文化,提升乡村的形象和吸引力。同时,还可以与乡村居民和艺术家合作,共同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4.3文化创意先行,延伸产业链条

艺术类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和培训,激发乡村居民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艺术类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运用艺术创意和设计思维为乡村传统产业注入新的元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5吉林省高等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吉林省高等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工作。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艺术类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提升教学和科研条件,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提供必要支持。其次,政府还可以加强与企业、文化机构的合作,为艺术类人才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人才的转化和就业。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扶持高等院校与各级文化部门、艺术团体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交流和展示平台。

5.2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毕业生扎根农村创业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创作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农村振兴的使命感。

此外,艺术类高等院校可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各地农村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深入农村实践和就业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农村创业,为农村振兴作出贡献。

5.3科学定位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吉林省乡村振兴的需求和特点。除了培养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还应注重培养具有乡村振兴背景和实践经验的艺术人才。

艺术类高等院校还可以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农村振兴相关的艺术专业,如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农村文化艺术创作等。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实践,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5.4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艺术人才,艺术类高等院校应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置创业创作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此外,艺术类高等院校还可以加强与创业企业和孵化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资金支持,促进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落地。同时,还应建立创业团队和导师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业管理能力。

5.5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邀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创业导师或创业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创业指导和支持。同时,艺术类高等院校还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通过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班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水平。

5.6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为了有效实施艺术类人才培养策略,艺术类高等院校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加大对艺术类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学设施和资源的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条件。同时,艺术类高等院校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艺术创作、跨学科合作、社会实践等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吉林省高等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需要政府、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学校的创业教育和实践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等途径,有效提升吉林省高等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惠志丹,程华东.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与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建始县的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02):3444.

[2]夏振宇.地方高校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及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9):342345.

[3]冯庆.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3):96105.

[4]马宝琳.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9,(08):1317.

[5]陈雪清.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以湛江高校艺术专业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为例[J].艺术评鉴,2022,(24):169173.

[6]蔡赟.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01):278281.

[7]谷卫英,王丽云,王玮,等.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3):110112.

[8]高俊晓.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艺术实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探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四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西安翻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2023,(3).

[9]惠志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