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际金融课程的应用与探索

2024-08-06王琼肖华东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作为财经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兼具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能够解决国际金融课堂教学的局限。基于学习通学习平台,从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案,为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以生为本;过程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21

0引言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毛入学率达到59.6%,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应用,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并认为SPOC是“MOOC(慕课)的校本化实践”,麻省理工学院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则将SPOC界定为MOOC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促进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哈佛大学在线课程教学负责人罗伯特·路教授认为MOOC是“在线教育的初始版本”,而SPOC则因其更加灵活和有效,使在线教育进入到“后慕课时代”。

国际金融自1989年起就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更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金融课程以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两大主题,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汇率制度、外汇交易、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基于国际金融课程的重要性与特点,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探究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探索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的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1.1教师主导课堂,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

国际金融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危机、开放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等,这些领域的知识虽然存在交叉和关联,但独立性相对较强,并且还有众多的理论作为支撑,知识体系较为繁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还是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大多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仅局限于机械地记忆,没有真正地理解并掌握。即便老师在课堂上引入了案例教学、热点话题讨论等教学形式,也会因为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不够深入使得案例分析与讨论只是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学生参与不够,被动式学习成为常态

国际金融课程不仅理论繁杂,而且还是一门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受限于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48学时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时间较少,被动式学习成为常态,学生很难有机会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比如在“外汇交易”板块的学习中,学生们只会借助课堂了解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期货与外汇期权交易的基本概念与交易原理,对于如何在实际外汇业务中利用不同的外汇交易规避汇率风险,获得套汇收益则没有办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

1.3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传统的国际金融课程考核仍采用“4+6”模式,即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以考勤、课堂提问、课外作业为主,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考核标准比较宽松,而且没有太大的区分度,使得学生只注重“人到课堂”,对于标准化的课外作业只求完成任务,抄袭现象严重。虽然有课堂提问环节,但因获得的提问次数有限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平时成绩考核流于形式。期末考试以试卷为主,题型多以单选、多选、简答、名词解释、计算、论述为主,考核目标更看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评价。

2国际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发挥传统方式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线下教学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际金融课程建设发展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借助线上教学,可以充分地使用已有教学资源。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性的知识点以及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等可以借助在线平台供学生预习与学习,利用平台发布测试题,可以迅速地掌握学习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查漏补缺。对于时效性强的金融热点问题也可以通过组织在线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此外,针对传统线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区分度不高,不注意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等局限,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与评价。对国际金融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学习、课堂讨论参与、课堂随机点名提问、平台章节知识点测试(借助题库随机抽取题目)、文献阅读、外汇交易实训、国际金融热点事件解析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能及时了解过程考核的情况,根据学习反馈对实施学生个性化的教学。

3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国际金融课程设计

3.1课前阶段

(1)学情分析。国际金融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金融学专业大三学生,已经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金融学、统计学等前导课程,掌握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了解了金融市场的特点与交易机制,可以对经济金融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学生大多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具备学习英文教材与英文文献的能力。金融学专业属于文理兼收,但文科生源占比更高,数学基础相对较弱。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实务操作经验相对缺乏,动手能力较差。大三属于专业课程开设密集的时间段,学生同期还有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另外还有考证、考级压力,故能分配给本门课程学习的课外时间不多,且多是碎片时间。

(2)教学资源准备。基于知识点模块化设计思想,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理,可以分为理论模块、计算模块、应用模块和拓展模块。并据此开发教学资源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其中理论模块和计算模块的知识多为常规知识点,可以建立题库,录制视频,适用于线上教学。应用模块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开放性较强,适用进行线下课堂教学。而拓展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线上+线下”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引导、点拨有机融合。

(3)线上预习。为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平台,创建国际金融线上学习课堂,将授课班级加入课程学习平台,并在平台上发布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指南,在线下课程上课前2~3天,通过设置任务点的方式发布需要预习学习的教学内容,并通知学生完成线上资料学习,进行相应知识的线上测试;老师则根据学习平台实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学生线上测试的结果,掌握学生该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在进行线下课堂教学时结合学生在预习环节及知识点测试环节的表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学生普遍弱项,使课堂授课更加有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2课中阶段

(1)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考虑如何让线下的课堂教授与线上学习形成互补。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原则:线上学基础知识,线下讲授重难点;线上知识传授,线下查漏补缺;线上知其然,线下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汇率知识点讲解时,通过让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掌握汇率的概念、汇率的种类、套算汇率的计算这些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时则重点讲授在预习时出现的难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确定标价方法的前提(本外币能识别出来),买入价卖出价的判断(站在银行的角度)等。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注重知识框架的搭建。教师要对同一主题的零散知识加以梳理和归类,将线上学习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点—知识逻辑线—知识面—知识体系”框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除了这种纵向的知识体系搭建以外,还要注意知识点的横向关联,比如在讲解国际储备这章的内容时,可以通过问题引入加强学生对各章知识关联的理解:已经学过的章节中有提到国际储备没有?在哪一章哪一部分提到过?国际储备有什么作用?其作用在哪一章体现过?这样通过问题导向将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章节中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外汇缓冲政策、外汇与汇率章节中的汇率变动、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章节中的间接管制、汇率操纵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方面可以复习前面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线上学习的知识,达到了混合式教学的目的。

(2)学生的课堂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应该注意将学生的线上表现与线下的课堂表现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利用课堂教学巩固线上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线上学习内容仍需要借助线下教学环节的检查。可以通过平台活动功能区的抢答、选人回答及随堂测来检查,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过程考核的内容。其次,要注意“课堂留白”。教师要有还课堂给学生的意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适当留白,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完成新旧知识的整合。最后,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要让小组讨论变成轮流发言,只有轮值小组唱“独角戏”,要让学生主持、串场,老师只是适当参与,救场。

3.3课后阶段

(1)课后巩固。对每节课知识学习掌握及运用得如何,教师还要充当监管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巩固和强化。课后巩固一方面可以采取章节测试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各章节学习重点与难点以及学生课堂掌握情况,安排阶段性测试,要注意测试的内容与预习后的测试要有所区分,要更注重能力的考核,测试题要附上答案的详细解析,并及时答疑,疑问比较集中的地方,还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统一讲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热点问题讨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比如可以借助美国硅谷银行(SIVB)、签名银行(SBNY)相继破产,瑞士信贷(CS)暴跌这些事件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是否会重现来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2)教学评价。改变传统教学中过程性考核区分度不够、期末考试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把过程性考核评价落到实处。过程性考核线上部分主要包括线上教学资源学习、预习测试、问题抢答、课后测试、课堂签到及章节练习等;过程性考核的线下部分主要由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组成,由教师做出评价。还可以把学生自评、互评机制引入到过程考核之中。

(3)教学反思。课后开展教学反思有助于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线上预习测试与课后巩固测试可以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对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过程评价、课堂教学方法等进行总结,并及时进行调整,实现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的融合,提升教学水平。

4结语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国际金融课程建设,契合课程教学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更好地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对话者,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丰富多样的过程化考核方式,可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恩.大学课堂对慕课的利用:关于SPOC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6,(07):6672.

[2]陈亚男,彭益.混合式教学在《国际金融学》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上海商业,2023,(08):157159.

[3]吕英海,崔志芳,高中政,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效利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2,19(04):109111.

[4]板珊珊.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3,(18):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