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电设备“借船出海”进入国际市场路径研究

2024-08-06李世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核电是清洁的基荷能源。全球核电产业的复兴以及我国核电所形成的全产业链供应、管理能力,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会。但鉴于核电所带有“核”的特点,核电“走出去”将会面临壁垒、管控等不友好措施。落实国家核电“走出去”战略,除了积极推动核电整体反应堆出口外,核电设备企业通过“借船出海”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可提升竞争力、分散风险、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本文在分析核电设备“借船出海”的背景、可行性的基础上,给出了核电设备“借船出海”的几种路径;在揭示“借船出海”的优势及相应挑战后,提出了核电设备“借船出海”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核电设备;走出去;借船出海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19

1“借船出海”背景

1991年秦山核电一期首次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无核电的历史。随后大亚湾、秦山二期、岭澳一期等核电站相继并网投入商运,我国核电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跨越的发展之路。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核电运行机组数达到55台,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我国核电的设计、建造、运营、管理、核燃料保障、装备制造能力不断提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核电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等特点使其适于承担电网基本负荷及必要的负荷跟踪,对优化能源整体布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跨国能源贸易的可能性,我国对核电的开发不能仅限于国内,要主动参与国际市场,推动国家高端重大装备制造业、相关服务行业“走出去”,发挥核能科技的创新辐射作用,为实现经济发展双循环、全球减排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我国已向巴基斯坦出口7台(其中6台已建成投运)核电机组,根据WNA(世界核学会)的数据,核电在该国的电力供给中占比达162%,为全球的绿色低碳电力供给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2“借船出海”的可行性

自1957年世界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美国Shippinport(希平港)并网发电,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已有半个多世纪。根据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2022年年度报告,截至2022年年底,全球在运核电机组438台(涉及35个国家),在建核电机组58台(涉及18个国家),正在考虑、规划或实施新核电计划的IAEA成员国26个。IEA(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变化目标,到2050年全球核电容量需要翻一番。新建机组的建设再加上在役机组的改造,国际核电市场机会多,但中国核电“走出去”必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外对中国技术和品牌的接受度、目标市场国家的政治稳定性、融资成本高低等。

我国核电起步虽晚,但起点高、发展快,是全球增长最快和最具成长性的核电市场,吸引众多国际核电企业前来淘金、竞技。目前我国在运、在建商业核电机组堆型技术类型丰富,基本上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核电技术路线。我国在发展核电过程中,一方面走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独立自主之路,建成了诸如享有“国之荣光”的秦山核电站;另一方面也走对外开放合作之路,比如从法国引进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运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我国已拥有代表当今世界核电先进水平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在此进程中,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在核电产业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广核集团与EDF(法国电力集团)、Framatome(法玛通)的合作,中核集团与Rosatom(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的合作,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与Westinghouse(美国西屋)的合作。

以中国广核集团与法国EDF和Framatome的合作来说,中法核电合作走过了从大亚湾核电站“法方为主,中方为辅”到岭澳一期核电站“中方为主,法方提供支持”,再到岭澳二期核电站“共同设计、共同建造”3个阶段。中法合作的台山EPR(欧洲第三代压水堆)项目自2009年开工以来,一直稳步推进,2018年12月13日台山核电1号机组成功投运,成为全球首台投运的EPR机组。2015年10月,中国广核集团与EDF签约,共同建设英国三大核电项目,携手开发第三方市场。根据英国核安全监管规定要求,在英国使用新核电技术建设核电站之前,要进行GDA(通用设计审查),即对新建核反应堆设计通用安全性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中国广核集团与EDF就“华龙一号”接受英国GDA开展密切合作,经过5年的努力,2022年2月7日英国ONR(核监管办公室)和EA(环境署)发布联合声明,确认中国的“华龙一号”通过英国GDA,为该技术落地英国奠定了基础。国内另外3大核电集团——中核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也有相关的“走出去”布局。

3“借船出海”路径探讨

3.1借市场

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供应链问题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动荡,世界各国纷纷重新思考能源安全战略。对于许多国家而言,发展核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俄罗斯作为传统核能大国,始终将核能发展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决策,其核能技术水平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Rosatom自2007年成立以来,坚持以核电为龙头带动俄罗斯核工业产业链出口的海外开发战略,最近10多年签署了40余个海外核电机组订单(其中部分订单已取消或暂停),市场占有率近70%,稳居全球第一。尽管如此,数字化仪控系统在俄罗斯的核电产业链中属于短板,法国的Framatome和德国的Siemens组成的联合体常常作为其核电解决方案中配套的仪控系统供应商。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匈牙利PaksII项目于2014年根据匈俄政府间协议启动,但由于欧盟内部对俄制裁方面“纠结又分裂”,德国迟迟未向Siemens发放仪控设备的出口许可证,令已存续多年的合作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俄罗斯在我国承建的4台VVER机组,我国的数字化仪控系统供应商与俄方沟通顺畅、合作愉快,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鉴于目前的国际形势和中俄双方在已有项目上建立起的信任,俄方有市场,我方有补其短板的设备供应,我方仪控企业可以借其市场渠道扬帆出海,与俄方探索更广阔空间的合作。

3.2借品牌

2023年年底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首次发布了核能发展宣言,22个国家声明——共同努力推进到2050年将全球核能容量增加两倍,达到目前容量的3倍,即所谓的“三倍核能宣言”,“三倍核能宣言”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市场空间。但相较于俄罗斯、法国、美国等世界老牌核电国家,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项目业绩也局限于个别国家。我国核电设备企业除积极参与国外核电项目供货外,还争取与世界知名的核电品牌企业比如法国Framatome、俄罗斯Rosatom、美国Westinghouse等国际企业寻求合作,共同拓展国际业务是取得市场突破的有效路径。举例来说,俄罗斯Rosatom海外核电建设规模在全球独占鳌头,在世界核技术市场居于领导地位。中俄睦邻友好,两国政府支持双方企业推进包括核能在内的能源合作。目前在建的田湾和徐大堡4台VVER-1200机组进展顺利,我国的核电设备企业可与其探讨在核能产业链相关领域的合作,与其组成联合体或作为其分包商,借其品牌影响力“借船出海”,参与国际核电舞台竞技。

3.3借项目

2024年1月5日,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30年大修顺利完成。大亚湾核电站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从法国引进的二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M310堆型)。本次大修成功实施了97项改造,其中包括自主研发自主实施的数字化仪控系统改造等14项重大改造。数字化仪控系统改造是本次大修改造的重中之重。作为全球M310机组首次数字化改造,本次大修采用中国广核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安全级数字化仪控平台SH-N。除中国外,目前M310机组还在法国、比利时、南非、韩国等国运行,这些机组最初的仪控系统均采用模拟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这些机组改造窗口的来临,以数字化仪控系统替代原来的模拟仪控系统将成为必然。大亚湾核电站仪控系统数字化改造的成功实施,为我国数字化仪控系统供应商创造了参与世界M310机组改造的市场机遇。我国相关企业要以此为契机,瞄准M310改造市场,借大亚湾成功改造的东风“借船出海”。

4“借船出海”优势与挑战

4.1优势

4.1.1生产制造能力有保障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同时,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显示,2022年国内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54台套,交付数量创近5年新高,通过实施核心设备和零部件国产化攻关,推进核电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已形成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主设备成套供货能力。据相关部门评估,我国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工程能力,能够匹配预期建设需求。

4.1.2适应多种技术路线的设备制造能力

我国目前已投运和在建的核电技术路线有法国的M310和EPR堆型,加拿大的CANDU-6堆型,俄罗斯的VVER-1000、VVER-1200堆型,美国的AP1000堆型,我国的CNP300、CNP600、CPR1000、“华龙一号”和高温气冷堆等,堆型丰富、技术路线多样,使我国的核电设备制造业形成了适应多种技术路线设备制造的能力,能适应客户多种需求。

4.1.3进度成本优势

WNA公布的2022年反应堆并网情况汇总表(表1)显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不论是在国内建造的“华龙一号”福清6号机组、ACPR-1000(中国先进二代压水堆)红沿河6号机组,还是对巴基斯坦出口的“华龙一号”卡拉奇3号机组,都比当年并网的其他由国外建造的机组建设速度要快。相比之下,奥尔基洛托3号机组的首个同类项目建设耗时199个月,较为罕见。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核电批量建设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相对较低的人工成本使我国核电设备在价格方面享有一定的优势。

4.2挑战

4.2.1部件未全部实现国产化

目前国内已具备了绝大部分核电关键设备的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涵盖机械、电气、仪控、燃料等多个领域。但仍有部分关键设备、核心部件依赖国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一方面国外供货商与我方企业在同时竞争相同项目的情况下,国外供货商可能会拒绝向我方企业提供关键部件;另一方面,有的关键部件可能会落入某些国家实施的“长臂管辖”范围。总之,部件未全部国产化将对我国供应链的稳定产生影响。

4.2.2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存在国际市场开拓准备不足的状况——没有英文网站或英文网站不能及时更新,英文版介绍材料不全或表述存在中式英语问题,国际人才储备有限,对外沟通渠道少、沟通效率不高,对国外规则不甚了解等情况。这些都是我们“走出去”的制约因素。

4.2.3壁垒与管控

在中美贸易摩擦、反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全球分化正在加剧,核电设备海外市场开发风险因素逐步增多。一些西方国家基于偏见,一方面四面出击力图争取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对我国的核电出口采取“贴标签”策略,担心我国的核电设备会影响其国家安全。有的国家将遏制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维持其技术领先作为重要目标。

5“借船出海”若干建议

5.1重视出口合规体系建设

除政府层面建立健全核出口管制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细则办法外,我国企业应重视出口管制合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出口管制内部控制机制,认真把好出口审查第一道关,确保出口相关活动合法合规。通常来讲谁更能预见到风险,谁便更能控制和化解风险。

5.2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鉴于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地域性、非物质性等特征,核电设备“借船出海”企业首先要对目标国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研判,提前做好知识产权相关布局工作;其次,需对自己设备、技术来源有全面而清晰的解析;再次,注重保护企业技术秘密,预防被反向工程的可能性;最后,关注合同或协议相关条款。总之,对于打算“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能力,避免侵权或违约事件。

5.3加强协同,抱团出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4大核电集团基本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体系。多个同类企业的并存既能发挥竞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作用,也可能出现在国内市场为了集团利益而构筑集团壁垒、在国际市场为了集团利益而无序竞争的状况。相关机关或组织应做好协调,加强核电企业间以及核电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协同,发挥全产业链的综合优势,抱团出海。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要发挥好平台作用,组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政策解读与信息资源发布活动,举办论坛等专题交流活动,组团参加国际展会,做好品牌推广,主动出击,寻找商机。

5.4持续加强自主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

国际核电市场的竞争,是各核电出口国经济、科技、金融等综合实力的比拼,自主品牌是参与国际核电市场竞争的必备因素。就部分关键设备或核心零部件仍未实现自主化问题,建议国家推动企业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制定加强核电基础研究的长远规划,进一步推进核能领域重大科技创新。

核电“走出去”,人才是关键,应充实和锻炼海外市场人才队伍,特别是通晓国际标准体系、国际投融资、涉外法律、国际贸易等必要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管理环境和国际市场的海外人才队伍。

6结论

我国拥有自主的核电技术,建设过多种堆型的核电站,具备相应的核电站设计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工程建设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电站运营能力,加之全球核电产业的复兴,均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但鉴于核电所带有“核”的特点,核电设备企业“借船出海”是落实核电“走出去”国家战略的低风险快速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黄峰(课题首席专家).关于推动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化及设备国产化的有关建议[M].中国核能行业智库丛书(第五卷),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22:2937.

[3]李小军.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敌意风险”:多维逻辑与治理路径[N].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

[4]张萌.世界核电出口国经验及对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建议[J].中国核工业,2015,(08):1118.

[5]齐珏姬.上汽集团“借船出海”跨国经营战略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6]世界核协会.世界核电厂运行实绩报告(2023)[EB/OL].[20240104].https://www.world-nuclear.org/world-nuclear-performance-report.aspx.

[7]国际原子能机构2022年年度报告[EB/OL].[20240109].https://www.iaea.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reports/2022/gc67-2_ch.pdf.

[8]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EB/OL].[20240109].https://www.china-nea.cn/site/content/4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