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2024-08-06鲁海帆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行过程中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的必要途径,对培养具有一定英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各国会计理论知识的国际型会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会计专业的合作办学中还存在师资力量不匹配、中外资源融合程度不高、中外考核标准存在差异等问题。因此各高校仍需加强师资力量、促进中外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并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关键词:“一带一路”;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18

在当今世界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在“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会计人才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校承担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职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应成为促进共建国家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校企合作,发挥学科优势特色,积极参与人文交流,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不少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已意识到这点,并尝试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融入跨文化因素,例如尝试进行国际合作办学。目前,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培养“一带一路”倡议所需的会计人才,是各高等院校面对的重要问题。

1国际合作办学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尤为重要。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而且这种培养模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也能加深他们对会计专业的理解与实践,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不但给会计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向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程度越来越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有助于会计人才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需要具备高度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从全球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在多文化多语言的环境下进行无障碍交流;了解并熟悉各国的会计、金融、贸易制度;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国际会计实践案例,同时提高跨国文化沟通能力、处理会计信息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从而获得更为国际化的职业技能和视野。

第三,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建设的推进,实务界对于会计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可以满足这一倡议下对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并掌握我国会计理论知识的会计人员的需求,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在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中,英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专业学习的媒介。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中有着较高比重的英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提高他们在国际环境下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第四,国际合作办学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各高校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渠道,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材和师资力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并为他们建立跨文化沟通和团队协作的渠道,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

可见,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建设的推进,在会计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对培养具有一定英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各国会计理论知识的国际型会计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会计合作办学是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当前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形式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开展于各高等教育院校,具有层次丰富、多种模式并存等特点。

首先,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不断拓展。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会计专业的教育项目,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教育层次。这种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其次,会计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上包括了一对一合作与一对多合作、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独立机构与非独立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办学模式上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既有单校园培养模式也有双校园培养模式,既有单文凭模式也有双文凭模式。

虽然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不断丰富、模式不断增加,合作国家也不断增多,在机构和项目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一,存在师资力量不匹配的问题。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来自于三个渠道:国内培养的师资、合作方提供的外籍师资以及中方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国内培养的师资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专业能力强,也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但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难免需要使用国外引进的会计教材,这些教材往往使用英文对国外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进行介绍。授课教师是否具有足够的会计专业英语能力读懂这些教材,是否能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进行讲授,是国内培养师资面对的一大挑战。合作方提供的外籍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及对当地会计准则与实务的熟悉程度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并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外国公司案例,教学方法也可能更多元化,但是中外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与中方学生的沟通,导致教学效果下降。虽然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对于国内外的会计准则以及文化背景都较为熟悉,也不存在语言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以上两类师资的优点,但是海外留学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而近年来各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不断地提高,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能招到的海外留学师资更加地有限。

第二,中外资源融合度有待提高。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引入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方法: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材和课程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入国外优秀的教材和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丰富的学习经验。教师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可以聘请国外优秀的教师来校授课或进行学术交流,这些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国际交流和实习机会: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实习机会,这些机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不少高校的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引入的资源一般独立于国内原有资源,其理念与方法没有与专业课程设计有机融合,难以实现对专业发展的辐射作用。例如,在对会计准则和实务进行介绍的时候,学生学到的往往是国外的准则是怎样的?国内的准则又是怎样的?但为何两国的准则会有这样的差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互相取长补短?这些问题却往往被忽略。因此,如何将引入的资源与国内原有资源结合起来使其产生1+1>2的效果,是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中外考核标准存在差异。中外合作项目的考核标准差异主要源于中外教育理念、文化差异及学生自身能力的不同评估标准。中国的考核标准更倾向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且多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估标准。这种考试往往有种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不但要求学生能深入理解知识点,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背诵和记忆。在这种考核标准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可能会被限制,缺乏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相对而言,国外尤其是西方高校在考核过程中会更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点后的拓展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实际运用能力。他们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这种考核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差异可能会让学生在面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时感到困惑和压力。中外考核标准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对中方学生的考核中,也体现在对留学生的评价方面,有的高校对留学生学业成果与学业过程的评价标准较为模糊,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存在对留学生降低考核标准的现象。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外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质量,也阻碍了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3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议

第一,强化师资力量。中外双方应该加强师资培训与交流,让双方教师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双方还可以互派教师进行访学、交流,促进双方教师的共同成长。中外双方可以共同制定一套适合双方教育理念的师资共享机制,确保双方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这种机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中外双方还可以共同建立一套教学评估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学水平也可以强化师资力量。

第二,促进中外教学资源的融合。首先,应确定双方合作的目标。促进中外教育资源的融合应当成为合作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始终以此为目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教学模式,实现中外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其次,优化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外教育资源融合的关键。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应当充分考虑中外双方的教学需求和资源优势,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材,结合本土实际,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实现中外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最后,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促进中外教育资源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中外双方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开展交流活动等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双方的需求和意见,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中外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

第三,缩小考核标准差异。为了解决中外合作项目中存在的考核标准差异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中外双方可以结合双方教育理念共同制定一套适合的考核标准,确保学生在项目中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二、认识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外教师应主动分析对方考核标准设定的考核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交流与沟通,适当地对考核标准进行调整,求同存异,以便更好地考核学生。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外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短时间内无法被消除,因此应该从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入手,主动地去适应外方的考核标准。

4总结

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的必要途径。这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视野、更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更强的英语沟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因此,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会计专业的中外联合项目,为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作出贡献。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外联合培养的模式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为推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艺霖,刘春阳,李秀领,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3,(27).

[2]常红梅,叶秀娟,穆洁华,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外语+”高职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

[3]侯炜征.“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7).

[4]刘荣光,田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质增效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山西财税,2023,(535).

[5]王高峰.新商科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促进课程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