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现状以及有效路径

2024-08-06谢婧婧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5期

摘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东盟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毗邻,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应对供给冲击、需求萎缩和预期减弱的重重压力。因此,借助“一带一路”的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化与升级,顺利推进政策沟通,加快设施联通与贸易畅通,实现爱你资金融通,构建真正民心相通的国际贸易合作平台,为区域共同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背景,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现状,研究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16

2002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签订,使中国与东盟迈入了贸易合作发展的新阶段;2020年,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持续增长,成为超越欧盟和美国的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标志着东盟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对亚太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也为新冠疫情后的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22年,中国与东盟开始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标志着双方间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实现了最大经贸规模和最多人口的贸易区规划,创造了更有利于双方经济合作发展的全新环境,也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应该在满足扩大内需和强化内循环的基础上,注重国际市场的开发与优化,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南海的区位优势,切实把握好东盟这一贸易合作伙伴,借助自由贸易区的落地开辟国际循环新通道,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1双边贸易数据分析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自2016年起,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保持着持续增加的状态。其中,2016年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达到16894亿元,而2021年时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达到31255亿元,增加了1500亿元;2016年中国对东盟进口贸易额达到12978亿元,而2021年时中国对东盟进口贸易额达到25489亿元,增加了1300亿元。另外,分析数据可以发现,2016年时,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差额约为400亿元,而2021年时进出口差额接近600亿元,表明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顺差同样也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充分体现出在与东盟展开贸易的过程中,中国的优势正在不断提升。

1.2双边贸易指数

根据表2的贸易指数进行分析,从贸易密切程度上来看,2016—2020年期间,贸易指数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充分反映出中国和东盟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较为亲密的贸易关系,彼此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2016年为11764,2020年达到13447,增加了168。从贸易质量上来看,2016—2020年期间,贸易质量指数基本维持在102左右,体现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从贸易潜力上来看,2020年的贸易潜力指数达到了13884,相比2016年增长了2193,充分表现出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贸合作潜力,在未来有望发展出更加亲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从贸易活力上来看,202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活力指数为14300,相比2016年提升了16左右,充分体现出中国与东盟在市场贸易上拥有巨大的活跃度。从贸易环境上来看,指数越高意味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环境越是优良,2020年指数达到了68682,表现出双方贸易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对未来的经贸合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形成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合作持续深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进口贸易市场构成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从2001—2019年期间,对东盟不同类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越南和文莱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明显降低,而对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有所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保持着上涨的趋势,其中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增长率较高,但整体比重依然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基本呈上涨趋势,仅有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有所下降。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应该充分利用发展的机遇,对贸易结构和贸易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与升级,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内部整合,促进金融服务的有效升级,打造区域互联互通新格局,促进国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

2.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贸易结构优化

“一带一路”是中国站在顶层设计角度上开创的一条和平崛起的经济发展之路,同样也是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方针。想要实现“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就应该推动区域内贸易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与东盟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升级,中国需要结合当前数字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鼓励更多的内部产业开始转型,为贸易结构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质量不断提升。

2.1.1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应该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工序环节的具体作用,推动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顺利转移,为承接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分析区域内国家在要素禀赋上的具体差异,深入研究因其产生的贸易比较优势,并将这些优势在实际贸易中充分展现出来。比如,中国与马来西亚在经贸合作中构建了“双国双园”模式,为跨境经济合作做出了示范。因此,中国—东盟也可以参照这一模式,推动产业链的持续优化,实现双方经贸合作质量的有效提升,顺利迈入下一个高层次,为双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2.1.2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基于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的主要商品类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等商品的附加值,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逐渐削减一些存在同质竞争的商品和服务类型,让贸易中的低端产业能够逐渐被取代,并循序渐进地提升从东盟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占比,以此来满足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效的遏制中国与东盟贸易中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有效平衡双方的贸易状态,促进双方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

2.2强化贸易开发,实现降本增效

分析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协定可以发现,双方之间的关税减让水平已经达到94.7%,零关税的产品已经覆盖了约90%~95%。这代表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仅成立时间最早,也成为成果最突出、发展速度最快的自由贸易区,能够为中国其他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优质示范,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2.2.1完善原产地规则

虽然在自由协定规定下,双方的关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减让,但是由于双方都有相对复杂的原产地规则,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更为繁琐的审批流程和交易程序,这就使得区域内许多中小企业无法满足交易所需的经济实力和资金规模,难以进入到区域生产网络之中,导致自贸协定的利用率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目前,中国企业中自贸协定仅有17%左右的利用率,远不如东盟企业对自贸协定的利用率。根据双方的原产地认定规则,认定标准需达到“区域价值的40%”。这一规则不仅有较多的限制,而且程序相对复杂。随着自贸区的不断发展,在升级版协议中,增加了“4位税目改变”这一标准,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标准。因此,在未来的贸易发展中,中国企业应该对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规则进行深入研究,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让自贸协定税收优惠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

2.2.2开放服务贸易领域

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经过长期发展后,货物贸易的成熟度较高,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中国应该立足于服务贸易领域,对东盟国家进行适度让利,推动新改进承诺的有效落实;东盟国家也应该积极探讨开放承诺水平的提升方式,在建筑、通信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开放范围。这样一来,能够让“准入前国民待遇”得到有效的落实,也能够让“负面清单”原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与东盟应该适度允许双方布设独资企业,并且实现股份比例限制的有效放宽,为双方经贸发展提供更大范围的经营内容,逐步解除相应的运营地域限制,这样才能够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加优良的政策环境,为双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加快价值链重构,壮大产业内贸易

中国—东盟自贸区长期以来是以产业间贸易作为主要发展形式,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完成相应的产业间分工,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优势,生产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额相对较少,基本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从中国与东盟的发展状态分析,不仅拥有优渥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同样也具备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因此,站在自贸区的整体发展角度上,目前成员国之间的互补贸易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货物贸易的结构始终停留在相对简单的互补水平上,并没有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实现水平分工或者垂直分工,整体的产业链尚未形成。这就使得自贸区内部的价值链构造远远未能达到发展的需要和目标,贸易指数的各项指标未能真正释放,使得自贸区的整体竞争力不能提升。因此,中国和东盟应该进一步对产业链进行有效的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出口,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贸区的价值链,实现产业内贸易的持续壮大。

2.4打造数字丝路,推动跨境电商升级

中国的电子商务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居于前列,具有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因此,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加快跨境贸易模式的信息化转型,以互联网思维打造“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推动跨境电商的持续升级。

2.4.1加快互联互通问题的解决

中国和东盟各国应该进一步统一信息技术标准,为跨境电商贸易提供更加优化的业务流程,加快跨境电商贸易与检验检疫、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在信息平台上的数据互通,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管模式,便于双方企业在支付、通关、物流、退税、结汇等方面的线上操作,让进出口单证和录入信息能够在“单一窗口”顺利完成,进一步简化跨境电商的相关程序,有效的落实“一次”申报、查验和放行,使贸易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信息互换,同时能够有效地落实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策略,让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得以打破,从而为无国界贸易体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环境。

2.4.2注重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培养

应该构建更加完善的跨境电商平台,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跨境电商服务,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支付平台、在线洽谈平台、物流平台、通关平台,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上。同时,国家也应该积极推动“单一窗口”的有效构建,让跨境电商平台能够和国家电子口岸实现无缝对接,帮助跨境电商平台完成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统一,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为电商信用体系的构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快电商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也为国家实现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提供可靠的载体。

3结语

综上所述,从战略上来看,东盟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利益紧密相连。因此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应该承担起引导东亚地区发展的重要责任,为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应该立足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需要,与东盟各国积极探讨贸易往来的各项政策与优惠措施,实现亚洲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构建,促进双方贸易往来质量的不断提升,实现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持续扩大。

参考文献

[1]张帅,翟崑.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经贸成果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23,(05):2439.

[2]彭泳棋,陈丽平.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建议[J].中国外资,2023,(17):5859.

[3]乔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23.

[4]肖宇,梁威.数字“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盟数字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6):5881.

[5]倪月菊,牛宇柔.“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效应——基于结构引力模型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23,(02):4058.

[6]陈红惠.“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能源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论,2023,(06):6468.

[7]陈欢.“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面向东盟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及贸易畅通效应[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2,35(05):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