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质化通证(NFT)技术下我国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研究
2024-08-06闻艳云
摘要:目前文博数字藏品已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它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文物资源数字化成果的链上流动,具有独一无二、不可篡改、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特性。同时结合文物文化价值和博物馆品牌影响力,具有极高的稀缺性及商业价值,也为资源管理方带来了相应的风险。本文通过15个月的产品调研,厘清了NFT与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关系,探讨了通过政策引领、产业融合和消费升级来实现风险防范。上述结论为文博单位数字文创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元宇宙;NFT;区块链;博物馆;数字藏品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5.006
0引言
近年来,在“数字中国”国家战略引领下,借助区块链技术的非同质化通证(NFT)快速跨界渗透文化与博物馆领域,以文博数字藏品出现在公众视野。但文博单位面临着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与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之间的技术壁垒,承受着双效增长与减少数字藏品短时增值引发风险之间的双重压力。因此厘清NFT与文博数字藏品关系,探讨如何用合理开发文博数字藏品、探讨数字技术应用方式等对文博单位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NFT与文博数字藏品概述
1.1从元宇宙到NFT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出自科幻小说《SnowCrash》(1992),该书中的元宇宙是利用数字技术与硬件设备构建的一个虚拟空间。自此之后,元宇宙的概念被不断丰富与叠加。
元宇宙的著名投资人MathewBall提到:元宇宙可以由有效无限数量的用户同步和持续体验,具有个人存在感和数据连续性,例如身份、历史、权利、对象、通信和付款等。社交媒体公司GamerDNA公司创始人JonRadoff认为元宇宙包括体验、发现、创作者经济、去中心化等7要素。RobloxCEODaveBaszucki提出元宇宙大于等于8个要素,即身份、朋友、多元化等。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提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生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用户可以在社交系统、生产系统、经济系统上虚实共生。
由此看来,虽然学界尚未对元宇宙的概念有统一规定,但可以达成的共识是元宇宙世界里可以通过硬件设备支持实现人机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将现实社会中的元素进行投射,从而拓展用户时间和空间上的维度,借助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经济系统实现经济增值。基于此,非同质化通证(NFT)成为了助力元宇宙搭建数字经济系统的核心要素。
1.2NFT(Non-FungibleToken)
NFT(Non-FungibleToken)非同质化通证也称为不可替代代币(简称NFT,下文均采用此称),是一种加密货币,由以太坊的智能合约衍生而来。与FT(FungibleToken)同质化通证资产(如:法定货币、股票、贵金属等)不同,NFT是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单元。而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是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计算范式,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每条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都需要全世界超过51%的电脑确认,这使得交易记录被篡改的可能性约等于零。
区块链技术能证明数字资产是唯一的,不可分割,为NFT提供了唯一的数字所有权证书。NFT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的特征,它的出现成功解决了元宇宙世界中虚拟财产的登记、确权、公示、交易等问题,公开透明,极大拓展了虚拟财产的外延。
NFT的第一个流行示例是以太坊上的CryptoKitties,玩家可以在以太坊上购买、收集、繁殖和出售这些猫,并跟踪区块中单个通证的所有权及其转移。
2020年7月,NFT市场开始增长,并于2021年3月吸引了巨大关注。当时Beeple的艺术家在克里斯蒂拍卖行以693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NFT作品。随后,NFT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2019—2020年,NFT全球USD交易总额从6286万美元增长至2.5亿美元,增长至三倍。2021年NFT入选《柯林斯词典》2021年度热词第一名,2022年元宇宙、数字藏品入选2022年度十大科技热词前三名。
1.3文博数字藏品
国外NFT项目主要以加密艺术品的形式,应用于收藏品、游戏等领域,可作为加密资产进行交易。国内的NFT项目首先以文博数字藏品的形式出现,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艺术品等领域。
2021年3月NFT的搜索量率先出现,单日最高搜索量约为25428次;随着国内各大平台将发售的NFT更名为数字藏品后,2022年开始至2022年5月,数字藏品的热度是NFT热度的3.28倍。
至此,数字藏品已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NFT产品,但它与国外的NFT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以联盟链(而非公链)为基础,以传递数字文化要素价值为核心,是经过内容审核方能出版发行的非金融产品,具有独特的市场定义与商业价值,至此文博NFT数字藏品即发展为文博数字藏品。
2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及现状
2.1发展历程
为全面了解文博行业数字藏品的发展情况,笔者于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对国内138家文博单位发行的1000余件数字藏品及其所在的40余种底层链进行了为期1年半的跟踪调查,旨在立足实践客观描述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历程。
2.1.1进入及发展期
国内第一个文博数字藏品项目是2021年6月23日支付宝与敦煌美术研究所联合,以世界著名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敦煌飞天”及“九色鹿”为文化元素创作的两款NFT皮肤,该事件标志着国内NFT项目的正式开启。
随着数字藏品热度的不断上升,其市场规模也急速扩大。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互联网数字藏品发行平台从1家增至500余家,增长率为超500%的巨幅增长(如图1)。
2.1.2成熟及衰退期
仅2022年上半年,全国已有60余家博物馆,在逾14种底层链上,通过30余家不同平台,发行超487件数字藏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产业发展态势(如图2)。
在文博数字藏品经历爆发式增长后,2022年5月起热潮渐退,至2023年3月,文博类数字藏品的发行数量下降约93%,底层链减少约86%,平台数减少约91%,文博数字藏品进入衰退期。
2.2发展现状
2.2.1参与主体多样
文博数字藏品发行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3类:以文博单位为代表的IP授权方,以文创企业为代表的被授权方以及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发行方(图3)。授权方作为资源方,发挥着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监督管理的职能;被授权方主要对所授资源本体进行二次创作,提供生产力创造、多样的产品和服务类型;发行方对被授权方的产品进行数字化确权、上链服务及营销推广。
2.2.2风险与机遇并存
文博单位作为展示文化遗产风采的场所,在“数字中国”战略下正不断探索数字体验、丰富数字内容,建立观众与文化遗产新的连接方式。2022年3月,全国50家博物馆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为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鉴于前文所述,数字藏品市场急速扩张,面对产品发行中多元的参与主体,复杂的合作关系,难以逾越的学科壁垒,各文博单位作为授权方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以下风险:
(1)藏品数据版权保护风险。
在文博数字藏品的开发过程中,授权方需要按合同要求将所授藏品资源的数据(如不同角度的高清图片、文字资料、原始3D扫描数据等)发送给被授权方。但在产品开发初期,被授权方仅将藏品资源的原始数据略作润色甚至原封不动,基本以藏品真实样式发布于各个平台之上,且该产品的数字版权三方共享甚至被平台方或被授权方独享。
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守护者,授权方所守护的代表公众利益的文化资源,以商业行为流入市场,永久脱离了授权方的监管,文化资源可被利益相关者合理、随意地进行商业化使用,极大提升了藏品原始数据非公益性传播风险,同时违背了文化资源的公益属性。
(2)金融风险。
虽然目前文博数字藏品发行的主流平台基本铸造在联盟链上(如阿里蚂蚁链、腾讯至信链等),通过联盟链的可控可监管性、暂时关闭二级市场交易功能、限制藏品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等方式限制数字藏品的流通性,避免其金融化的风险,但是仍无法完全清除场外交易,因此,其可能带来非法集资、洗钱、诈骗等一系列金融风险。
(3)商业合作风险。
面对被授权方和发行方公司实力良莠不齐、发行平台遍地开花、平台随意搭建、以传销形式发行数字藏品等不合规问题,授权方面临着品牌价值受损、消费者权益受损转嫁以及原数据丢失等商务合作风险。
3文博数字藏品可持续发展建议
3.1政策引领
国家机构、行业协会、文博单位可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一方面,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可以完善政策指引,建立行业标准及制度框架。通过标准、指南、导则、开发指引等方式为文博单位抵御知识产权、金融、商务风险提供指引。另一方面,各文博单位可以依据现有政策导向,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完善数字藏品市场的实践应用,实现价值增值。
3.2产业融合
文博单位在进行数字藏品发行的方案规划中,一方面,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促进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的形式与数字经济进行耦合,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还可通过与多元主体的有效串联,将数字藏品的二次开发、衍生品开发、多场景应用等进行整体部署,逐步实施,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为文博单位数字藏品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3.3价值共创
当前文博数字藏品忽视了消费者作为对等主体在文博数字藏品价值创造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因此,可通过搭建共创互动平台,激发消费者的自主创造性。一方面,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提升消费者体验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保证开发者的社会效益诉求与经济效益的实现,共同实现双效价值与体验价值综合效益最大化。
4结论与讨论
4.1研究结论及理论贡献
研究发现,当前文博数字藏品市场的发展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断崖式下滑的发展态势,并未历经长期平稳的发展期,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授权方在版权保护、金融和商务合作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基于以上,笔者从政策、产业、消费升级3个方面提出文博数字藏品可持续发展的提升策略,为文博行业“数字文创”的开发提供参考。
4.2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虽梳理了文博数字藏品的发展路径以及对未来产品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目前的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尚且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NFT、数字藏品以及文博数字藏品尚且没有官方概念,本文在文献检索时仅涵盖了国际、国内上认可度较高的类型,概念表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其次受作者知识结构所限,考虑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数字藏品发行的技术性和创新性,本文所提出建议的有效性尚需更多实践案例进一步考证。因此,基于本文的基础工作,对文博数字藏品的实例研究、影响因素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等也是未来的探索方向,以充实数字文创发展相关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MatthewBall.FrameworkfortheMetaverse[EB/OL].TheMetaversePrimer,2021.
[2]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1(0.98)[R/OL].
[3]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R/OL].
[4]郭全中.元宇宙的缘起、现状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2022,(1):2631.
[5]Fairfield,J.:Tokenized:Thelawofnonfungibletokensanduniquedigitalproperty[J].IndianaLawJournal,Forthcoming,2021.
[6]Wood,G.,etal.:Ethereum:Asecuredecentralisedgeneralisedtransactionledger[J].Ethereumprojectyellowpaper,2014,(151):132.
[7]赵丰,周围.基于区块链技术保护数字版权问题探析[J].科技与法律,2017,(1):60.
[8]Evans, ;T.M.Cryptokitties,cryptography,andcopyright[J].AIPLAQJ,2019,(47):219247.
[9]熊淼森.论NFT对虚拟财产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J].中国商论,2022,(7):101105.
[10]Team,C.CryptoKitties: Collectandbreedfurreverfriends.https://www.Cryptokitties.co/.(Accessed4May2021,Cryptokitties.
[11]秦蕊,李娟娟,王晓,等.NFT:基于区块链的非同质化通证及其应用[J].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2021,3(2):234242.
[12]《柯林斯词典》公布2021年度热词:NFT排行第一[EB/OL].财富中文网,20211204.
[13]2022年度十大科技热词出炉[EB/OL].人民政协网,20230105.
[14]谭平.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文物数字藏品怎么看?[EB/OL].新华社,20220607.
[15]60位馆长学者联名倡议博物馆积极参与建设元宇宙[N].中国青年报,20220326.
[16]焦天一.NFT本土化尝试——2022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研究报告[R/0L].亿欧智库,2022,(5).
[17]郭强,王秋娜.“双碳”目标与旅游价值共创[J].旅游学刊,202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