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名家学作文:巧拟标题,画龙点睛

2024-08-02侯雪涛

现代阅读 2024年5期

导 语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给阅卷老师留下鲜明又深刻的印象,同时对正文也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在遇到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以及材料作文时,都需要先补全或者拟好作文题目再进行写作,因此一个亮眼的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名篇锦囊”将详细讲解名家那些“神仙标题”里的奥秘,让大家轻松掌握“画龙点睛”的妙招。

名家拟题揭秘

第一组 妙用修辞

宗璞《紫藤萝瀑布》/ 陶世龙《时间的脚印》 /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这一组精彩的标题,都选自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宗璞在标题上巧设比喻,把紫藤萝花比作流动着的瀑布,写出了花的繁盛和生命力的旺盛。陶世龙以拟人化的手法拟题,新颖别致,让读者产生联想:时间怎么会留下脚印呢?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梁启超把“苦”与“乐”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相互对比,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想象。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借用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拟写出一些亮眼的标题,如:《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坚持是成功的法杖》《躺着读书,站着做人》《与落日一起奔跑》《家灯,爷爷的眼眸》。

第二组 巧设悬念

马德《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 / 鲍尔吉·原野《树林里的眼睛》/周海亮《洗手间里的晚宴》

马德用“收藏一粒盐”这种看起来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搭配拟写标题,叙述了一位老师为了保护学生,不直接将他犯的错公之于众,而是用一颗爱心包容和引导学生的动人故事。鲍尔吉·原野以“树林里的眼睛”为标题,容易让读者发出“是谁的眼睛?”“眼睛看到了什么?”等疑问,引人入胜。周海亮把“洗手间”和“晚宴”搭配到一起,具有强烈的悬念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妙趣横生。借此方法,学生也可以拟写出一些富有悬念的标题,如:《感谢对手》《厉害了,我的语文老师》《放弃?坚持!》《7.9秒的执着》。

第三组 以小见大

阎连科《父亲的树》/ 萧红《祖父的园子》/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阎连科在《父亲的树》中,四次把树比喻成旗杆或旗。初读,以为这仅仅是一种通俗的比喻而已;再读,才品味出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有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通过“树”这个常见事物,表达了父亲在看到树被砍后内心无限的哀伤和痛惜之情。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记叙了童年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让她感到快乐的,不光是这个园子,更是慈爱的祖父,是祖父给了她心灵的自由,是祖父允许她随便玩闹,是祖父对她倾注了爱心和耐心,放飞了她身上孩子的天性。标题切入点小,拟题新颖。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也是通过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在写情感类作文时拟写出一些新颖的标题,如:《送你一碗油泼面》《路灯下的那把勺》《银耳莲子羹里的温暖》《予你樟叶微香》。

拟题锦囊

1以小见大法

所谓“以小见大法”,就是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细小的点,引出大的写作对象或表达某种情感。比如,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果拟题为《母亲的变化》《父亲的变化》《故乡的变化》……就过于大众化,缺少吸引力。如果能从小处着手来拟标题,就能化大为小,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可以这样拟题:《母亲的头发》,通过描写母亲为了照顾家庭由长发飘飘到剪为短发,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又如《父亲的背影》《背影,却是深情》,通过背影的变化,抒发“我”对亲情的理解。再如《记忆中的青石板路》《故乡的酿豆腐》,通过特写与故乡相关的事物,展现“我”对故乡“变”与“不变”的感慨,抒发“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情境入情法

“情境入情法”是将叙事置于一个情境之中,让这个情境贯穿整篇文章。使用这种方法拟标题,会增添一些诗意,更容易抓人眼球。还是以“变化”这个话题举例,如果要写成长类作文,拟题《成长中的变化》就会显得平淡;如果拟题为《夕阳下的蜕变》,写“我”在放学后训练的故事,展现“我”的成长,就会显得比较新颖,引人入胜。

类似的情境拟题还有很多,比如《柿子树依旧》,写家门口柿子树下发生的故事,抒发“我”对亲人的思念;《镌刻在宣纸上的约定》,写“我”练习书法的波折经历,从想放弃到最终坚持下来,实现梦想的故事;《久违了,马蹄声》,写“我”在骑马过程中由起初的不熟悉、不自信,到逐渐掌握骑马技巧并展现出从容态度,表达成长感悟。

语文讲师,青年作家,具有10年教学和15年写作经验,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多篇阅读量达10W+的文章,在《读者》《青年文摘》《做人与处世》等杂志发表作品累计十余万字,部分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材料。

教育宣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