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月度测评三)

2024-08-02

现代阅读 2024年5期

梁开喜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单元1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3题。(2023年中考江西卷)

作家的劳动(节选)

◎ 路 遥

①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劳动历史并不长,这里所谈的只是一些肤浅而零碎的认识。

②一个人想搞创作,一开始就想接触一些创作方面的理论和技巧,这是必要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学创作这种劳动。

③搞文学,具备这方面的天资当然是重要的,但就我来说,并不重视这个东西。我觉得,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

④从工作特点来看,作家永远是个体劳动者。这种独立性的劳动非常艰苦,不能指靠别人来代替。任何外在的帮助,都不可能缓减这种劳动的内在紧张程度。有时候,一旦进入创作的过程(尤其是创作篇幅较大的作品),真如同进入茫茫的沼泽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等于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稿纸上进行一场不为人所知的长征。精神时不时会垮下来,时不时怀疑自己能否走到头。有时,终于被迫停下来了。这时候,可能并不是其他方面出了毛病,关键是毅力经受不住考验了,当然,退路是熟悉的,退下来也是容易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困难击败了,悲剧不仅仅在于这个作品的失败,更在于自己的精神将可能长期陷入迷惘状态。也许从此以后,每当走到这样的“回心石”面前,腿就软了,心也灰了,一次又一次从这样的高度上退下来,永远也别指望登上华山之巅。遇到这样的情况,除过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咬着牙,一步一步向前跋涉,要想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

⑤文学创作的艰苦性还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简单的创造都要比复杂的模仿困难得多。平庸的作家会反复制造出一堆又一堆被同样平庸的评论家所表扬的文学废品,而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为寻找一行富有创造性的文字,往往就像在沙子里面淘金一般不容易。如果说创作还有一点甜头,那么,这种甜头只有在吃尽苦头以后才能尝到。

⑥为了适应这种艰苦劳动的需要,作家必须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

⑦首先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胜任这种长期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要是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⑧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作家不仅应该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作家应该不断地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⑨对生活应该永远抱有热情。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是搞不成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你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怎么能指望你的作品去感染别人?当然,这种热情绝不是那种简单的感情冲动。它必须接受成熟的思想和理智的指导。尤其是在进入艺术创造的具体过程中,应该用冷静的方式来处理热烈的感情,就像铁匠的锻造工作一样,得把烧红的铁器在水里蘸那么几下。不管怎样,作家没有热情是不行的,尤其是在个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更需要对生活抱有热情。

⑩应该有自我反省的精神。如果说,一个人的进取精神是可贵的,那么,一个人的自我反省精神也许更为可贵。尤其是搞创作的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品质,一个对自己经常抱欣赏态度的作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应该经常检讨自己,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有些人否定别人很勇敢,但没有自我否定的力量,而且对别人出自诚心的正确批评也接受不了,总爱让别人抬举自己。人应该自爱,但不要连自己身上的疮疤也爱。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讨,真诚地听取各种人的批评意见,即使别人的批评意见说得不对,也要心平气静地对待。

⑪这个真理不要光拿来教育别人,主要教育自己为好。

(来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早晨从中午开始》,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作家的劳动”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艰苦性和作家应具备的优良品质。

B.对于作家而言,智慧、创作理论和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毅力。

C.对于作家而言,有时自我反省精神比进取精神更可贵。

D.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

2.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巴金认为,创作是个很严肃、很艰苦的事业,即使最有才能的人也得在创作上付出很

大的代价。

C.《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袁宏随军出征,受命写紧急文书,他倚马而作,俄得七纸,殊可观。

D.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

杂论》的硕果。

3.试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以及学习课文《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的体会,谈谈你对“创

造的重要性”的看法。

试题解析

1. 选项B对应的阅读区间是文章的第②段和第③段。第②段中说:“一个人想搞创作,一开始就想接触一些创作方面的理论和技巧,这是必要的。”第③段中说:“我觉得,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这两段文字都没有否定理论、技巧、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而B项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的说法,故不正确。

2.该题考查学生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理解。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要使论证严密,论点与论据必须达成统一。A、B、D项的论据中,贾岛、巴金和闻一多的创作实践或创作体会都在强调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与文章中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的主张是一致的。C项袁宏的例子是说他文思敏捷,写文书下笔很快,不能用来支撑文章观点。

3.该题立足于教考衔接,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回答该题,既要对文章中有关“创造的重要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还要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宣言》这两篇课文的内容作恰当的提炼。文章谈到“创造”的话题是在第⑤段,作者说:“如果说创作还有一点甜头,那么,这种甜头只有在吃尽苦头以后才能尝到。”对作家来说,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给人带来“甜头”,这种“甜头”实际上就是成就感和幸福感。第五单元的《谈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思想是改变人们“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创造宣言》首先提出了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的观点,并针对“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和“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观点。这些都与“创造的重要性”这一话题高度相关。

单元2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4~8题。(2023年中考陕西卷)

爆 花

◎ 梁 刚

①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差生,这是王莉没料到的。都说儿子遗传妈,但王莉是个学霸,名牌大学的硕士。即便基因遗传出现错误,也不该走得太远。

②但儿子偏偏就“偷工减料”了,就少了好学、勤奋的染色体。从小学到中学,儿子一直与王莉对峙着,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班第一,只是王莉在这头,儿子在另一头。这种极端,仿佛太极的阴阳,让王莉喟然长叹。

③“真是奇迹!”—这是王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是不及格。这道题目已经教你N遍了,怎么还是错?”或者说:“复习时,看你都懂了,怎么一到考试又都忘了。你这个脑子是不是设置了删除程序?”

④王莉常对同事说:说他笨吧,他三岁就能背几十首唐诗,学前就识五百来个汉字。但读书后,他突然就一泻千里,啥都不会了。小时候沉迷在自己设想的“恐龙战队”里,大了就偷偷玩“死亡游戏”。

⑤眼看就要中考了,王莉非常认真地对儿子说:“你读书不是为了我,是为你自己,读书好了,你的人生就能多一次选择,这是给自己机会。”

⑥儿子抬头看一眼王莉,说:“看你认真的分上,我也认真地对你说,我不需要这种选择,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⑦王莉顿时紧张起来,问:“你想怎么选?”

⑧儿子从妈手里拿过手机,非常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选出一段抖音视频,说: “看看这段。”

⑨王莉接过看了一下。抖音录制了一名地铁流浪汉,他自称自己也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当了媒体记者,但他厌倦了职场,便选择四处流浪。按他的话,只要不偷不抢,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⑩王莉看了尚在发呆,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不用担心我,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做个自由的乞丐,浪漫而刺激。”

⑪王莉顿时警觉起来,说:“这完全是哗众取宠的操作。对,虚度也许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每个人都在虚度中生活,那这个民族离灭种就不远了。强大,才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法则。”

⑫儿子扭过头,鼻子哼了一声说:“我不管什么民族,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

⑬那一次谈话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⑭之后的一天,王莉买来四盆三角梅。儿子见了就说:“我来帮你搬。”

⑮“好。”王莉应道。她抬眼看一眼儿子蹿高的背影,心想:儿子干活很勤快,以后做点体力活也能养活自己。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就问:“养花喜欢吗,儿子?”

⑯儿子放下花盆说:“喜欢。”

⑰王莉说:“那这四盆花,我们各养两盆。明年春季,看谁的花开得好。”

⑱“好。”儿子爽快地答应了。他喜欢做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

⑲然后,他们就各自打理自己的花了。

⑳儿子查了电脑,知道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不耐寒,其他并没什么特别。

㉑但第二年春季,王莉打理的两盆三角梅,爆花了。而儿子养的三角梅,虽郁郁葱葱,长满了叶子,花却少得可怜。

㉒儿子奇怪了,就问王莉:“同在一个院里养花,为什么我的只长叶子,您的爆花?”

㉓王莉笑说:“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

㉔“当然想,”儿子说,“肥料我没少加,光照也充足,又没干到它,但它就是懒花。”

㉕王莉说:“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但水分充足了,它就会‘懒’在成长期,形成懒花,在这个舒适区里,它拼命长叶子,把自己茂盛得一塌糊涂。逍遥够了,才稀稀拉拉开几朵花。在舒适区虚度时光,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三角梅的。但我给它控水,让它干到叶子凋零,生存面临危机,它便迅速进入生殖期,以大量开花的方式来谋求再生。这时如果施肥得当,加水适中,再加上阳光充足,便会爆花。另外,还要给它修枝,除了木本部分,其他统统剪掉。”

㉖儿子听得很仔细,问得也仔细:“什么是木本部分?”

㉗“就是主干部分,已经老了的那部分,就像你在校学习,其他的电脑游戏等统统必须修剪掉。”

㉘“妈,”儿子打断道,“讲养花就围绕主题,别旁敲侧击行吗?”

㉙王莉说:“这两者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爆花,美丽的是自己。儿子,给自己一次美丽的机会吧,人这一辈子不长,美丽更不多。”

㉚“好吧,我想想。”儿子道。

㉛那一年的夏季,儿子给王莉发来一条微信:“妈,我爆花了,我没想到自己也能考上好高中。”

㉜王莉看了之后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暴”了。

(来源:《羊城晚报》2022年1月19日A11版,有改动)

4.“爆花”前的儿子“走得太远”,他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错误?

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将“认同”和“反对”两个词语分别填到下图对应的位置,然后

对文章矛盾冲突的实质加以概括。

《爆花》矛盾冲突示意图

儿子备考 儿子“爆花”

儿子 儿子

妈妈的观念 流浪汉的观念 妈妈的观念 流浪汉的观念

(1)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

6. 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儿子从妈手里拿过手机,非常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划拉了几下”间

接说明了什么?)

(2)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就问:“养花喜欢吗,儿子?”(画线部分如果

改为“儿子,喜欢养花吗?”好不好?为什么?)

7.拿到录取通知书,儿子想再发微信感谢妈妈。你认为他应该感谢妈妈什么?请分条概述。

8. 文章涉及青少年成长过程乃至人一生中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许多命题。校学生会准备围

绕其中的部分命题组织一次辩论会,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人生、走好成长之路。请你仔

细阅读这篇文章,为辩论会拟写两道论题。

论题示例:摆脱困境主要有赖于他人拯救还是依靠自我救赎?

(1)

(2)

试题解析

4. 纵观全文,“他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错误”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表面上看,这是儿子的学习态度问题,是“少了好学、勤奋的染色体”。实际上,这是儿子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归根到底,这是儿子价值观和人生观出了错误,“我不管什么民族,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这种个人主义的想法让他看不到学习的意义,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导致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误区。

5.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儿子备考和儿子“爆花”,不同的行为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而不同的结果又取决于不同的观念。“流浪汉的观念”与“妈妈的观念”的矛盾冲突此消彼长,从根本上左右了儿子的选择。

6.该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第(1)题中的“划拉”含有“简单、随意”的意思,结合前文对儿子“小时候沉迷在自己设想的‘恐龙战队’里,大了就偷偷玩‘死亡游戏’”的描写,“划拉了几下”说明儿子使用手机娴熟自如。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变式句的表达效果。“喜欢养花吗,儿子?”的正常语序是“儿子,喜欢养花吗?”,将谓语部分提前,为的是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主体,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儿子的注意力引到了是否“喜欢”养花这件事情上。由此,我们也不难窥见妈妈迫切希望儿子有所改变的同时又小心谨慎的微妙心理。

7.该题设置了一个“发微信”的生活情境,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妈妈这个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把握。当然,要概括妈妈的性格特点,应围绕妈妈与儿子的关系进行,或者说,应从妈妈对儿子造成的影响入手。“不放弃”“不对抗”“晓之以理”“善于等待”“因势利导”,等等,都是比较符合她的特点。

8.既然是“辩论会”,那么论题起码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要有思辨性和对抗性,要从文章中提炼出不同的、又有利于见仁见智的思想或行为,并揭示其中的矛盾;二是要有话题性和指向性,这就要求论题应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让他们有话可说,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精神成长做一些深度的思考。比如,文中儿子说:“我不管什么民族,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这句话就可以延伸出“小人物的生命价值到底应该如何得到体现”这一严肃而现实的论题。又如,儿子认为“做个自由的乞丐,浪漫而刺激”,并提出“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那么,虚度是否真的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呢?这也可以构成一个有深度又有力度的论题。

单元3 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2023年中考江苏苏州卷)

徐彦成

[宋]徐 铉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

(来源:《稽神录》)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B.君旦日能辱顾乎/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

C.少年出延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D.间一岁,复诣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经常做木材生意的军吏徐彦成,在信州的汭口场陷入了“无木可市”

的困境。

B.“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至吴,当获善价”,这两句话隐隐流露出少年神异

的一面。

C.文末叙写徐彦成专程到汭口去拜访少年,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

了踪影。

D.本文所叙故事有类于蒲松龄的“志异”,以现代的眼光看,事虽荒唐但不无劝人为

善的意义。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

(2)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

12.徐彦成为什么会一再得到少年的帮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9.该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的一词多义。将测试文本与所学课文相互连接,已成为主流的命题形式,它打破了以单一知识点命题的做法,拓展了语文考查的宽度,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学以致用。应对此类试题,应加强积累。该题只从词义的角度设题,不涉及用法。A项“从”的意思分别是“使……跟从”和表示起点的“自”(或“由”);B项“辱”的意思分别是作谦词,意为 “承蒙” 和作动词,意为“侮辱”; D项“间”的意思分别是“间隔”和“参与”。只有C项中的“延”均解释为“邀请”,意思相同。

10. C项不是对原文的正确转述。原文中“村落如故,了无所见”的意思是:村子跟从前一样,但(少年)不见了踪影。所以,“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属曲解原文,该项中的“专程”一词也是于文无据。

11.第(1)题中有可能造成翻译难度的词是“居”。“居”后面跟着数量词,一般解释为“经”“停”“过了”。第(2)题在翻译中有可能出错的是“此”,联系语境,这里应该指代前文所提到的“大杉板四枚”。

12.这一问题应分成两部分来看。一是徐彦成为什么会得到少年的帮助,二是徐彦成为什么会多次得到少年的帮助。徐彦成之所以得到少年的帮助,自然是他将少年“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的缘故,而之所以后来又得到少年的帮助,则与徐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有关。

参考答案

1. B

2. C

3. 示例:我认为,创造非常重要。因为创造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创造能拓宽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创造能够造出真善美,造出不平凡,造出不单调。

4.(本题按层赋分,答到第三层级为满分。)第一层级:儿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出现了错误。儿子贪玩,不认真读书。第二层级:儿子生活方式的选择出现了错误。儿子习惯待在舒适区,不愿努力,虚度时光。第三层级:儿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出现了错误。(或:儿子人生的选择出现了错误。)

5.(1)①反对; ②认同; ③认同; ④反对(2)妈妈与流浪汉之间两种人生观、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或:妈妈与流浪汉之间两种观念的矛盾冲突。)

6. (1)间接说明了儿子长期沉溺于手机玩乐。(2)不好。原文的倒装句突出了“养花”,体现了王莉想与儿子比赛养花,但又心里没底、借以试探的复杂心理;改句是正常语序的问句,无法体现王莉的复杂心理。

7.①感谢妈妈为他坚持。妈妈没有因为他成绩差而放弃他。②感谢妈妈为他改变。妈妈为了他,从急躁、不满变得冷静、理智、有耐心。③感谢妈妈对他包容。妈妈包容他的任性和叛逆。④感谢妈妈因势利导。妈妈用养花的经历,引导他做出正确选择,走出人生误区。

8. 示例1:人生观、价值观是具体可感的还是抽象空泛的?示例2:人生的意义是奋斗自强还是逍遥自在?示例3:人一生的奋斗是为了奉献社会还是为了自己?示例4:成功的关键在于自我努力还是外部条件优越?示例5:充实和虚度,哪个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示例6:青少年成长是否需要走出人生舒适区?示例7:抵制诱惑主要靠个人自觉还是靠他人监督?示例8:自媒体对青少年成长利大还是弊大?

9. C

10. C

11. (1)过了一两天,果然(从山里)运来了大批的木材,质量好而价格便宜。(2)先前的木材,是我卖给您的,今天把这(四块杉板)送给您。

12.①乐于助人:徐彦成以为少年碰到了困难,就请他上船吃饭,以礼待之。②知恩图报:赚了钱之后,徐彦成购买了大量珍宝古玩酬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