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卷与躺平”主题作文导写

2024-08-02肖思阳

现代阅读 2024年5期

试题展示

某班班会课的交流环节,同学们就“内卷、倦怠、躺平”现象展开了讨论。小达

说:“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好成绩是勤奋的结果,我们当然要‘你追我赶’。”小哲说:“我都成‘拼命三郎’了,但成绩没有明显起色。有时想想,反正没什么改

变,不如躺平。”小天说:“我赞成努力学习,但反对过度劳累。学习应张弛有度,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小宇说:“我赞成小天的观点。正是因为学习很忙碌,我们更要适时地反省、总结、调整,缓解内卷的焦虑,放慢脚步,舒缓节奏,坚定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行。”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你写一篇作文。

要求: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作者的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

审题立意

材料中的几位同学就“内卷、倦怠、躺平”现象展开了讨论,抛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往死里卷”“不如躺平”和“找到平衡,张弛有

度”。从四人的对话中,我们可得出对这三个核心观点的具体解释:“(往死里卷的)你追我赶”实为过度竞争;“躺平”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平衡”是既“努力”,又“反对过度劳累”,既“朝着既定目标前行”,又“放慢脚步,舒缓节奏”。细看,小天和小宇的观点分别指向了找到学习的平衡点和缓解内卷的焦虑;小哲观点的底层逻辑是功利的,因为“成绩没有明显起色”而否定努力的意义。

材料中的三种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引发读者的辩证思考,从而导向一种合理的生活态度,即追求平衡之道,“努力”诚然必须,“放慢”才能适时反省和调整。写作时,恰切的立意应该是基于小天和小宇“张弛有度、平衡有法”的观点。就议论文而言,我们需看到“你追我赶”和“放慢脚步”的矛盾统一,可辩证地分析这二者的影响和效果;需要对“张弛有度”的“平衡”原因进行分析,可从内在的、现实的、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等多维度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及产生的作用。就记叙文而言,可就现实经历,从反面叙述“卷”而失当的表现,“躺”而失时的处境;或从正面叙述“张弛有度”的行为。

无论是亲历,还是眼见,都需要回归自我、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收获关于正向的、积极的思考及感悟。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适当地议论,情理兼具地观察生活、认知生活,使表达不仅错落有致,更能从感性走向理性,突出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佳作

张弛有度,沉浮于心

◎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梅溪湖校区)1942班 刘昊天

浮喧的社会中,个人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人们被时代的洪流肆意推挤、拉扯,在茫茫人海中被一浪拍灭,心底深藏着焦虑与无奈。缓解内卷带来的不安和虚无,需要我们回归内心,张弛有度,不随波逐流,以稳健的步伐坚定地迈向自己期冀的方向。

面对困苦,不一味沉闷;面对生活,不一味松懈;面对学习,不一味紧张。张弛有度不是执着于与他人比较,而是不急功近利,专注于知识和学习本身,保持自己的节奏。

张弛有度给了我们机会去反省自身,在集体中保持“特立而不独行”的底色。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忙里偷闲,适度放松,也给了我们自我反省的时间。一味紧张,重荷之下必然肤浅;一味追求娱乐,松弛之下,也难以反省自己。

张弛有度给我们带来的,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前,一位僧人向禅师请教,为何自己日夜悟道却始终无法开悟。禅师取来一个葫芦和一块盐,让僧人去接满水,何时能够让盐立即融化,他就能开悟。僧人照办,却始终无法融盐。禅师接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轻轻摇晃,盐块很快就融化了。僧人不解,向禅师请教,禅师和蔼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得、搅不动,如何融盐,又如何开悟?”学习成长亦如此,弦绷得太紧就会断,弦太松又发不出声音。保持一颗灵动之心,才是悟道之本,才是为人之道。

张弛有度自古有之,这是镌刻在华夏儿女心中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上溯到《庄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的蜩与学鸠,都能根据自己的体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这种“逍遥”自古传承,它是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迈,也是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洒脱。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一次次的迭代,一遍遍的探索,让张弛有度这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弛有度,是于忙里偷闲,是于闲时吃紧。在疲惫喧嚣的世间,适度张弛是生活最好的状态,可以治愈千疮百孔的心灵,让生活变得轻松惬意。个人如此,可得丰衣足食,亦可怡然自乐;民族如此,可有文化昌盛,亦可和乐融融;国家如此,可成繁荣昌盛,亦可天下太平。

教师点评

没有一种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追问与反思,更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兴趣和动力。

作者开篇将材料中四人对话所反映的问题放大到社会环境中,看到了个体被时代裹挟,而这种“看到”也意味着作者独立的清醒。一连几个否定,加之“一味”一词的限定,揭示了张弛有度即平衡之道。更可贵的是,作者看到了张弛有度的底层思想是以人为核心,拒绝成为达成目的的工具。接着便从自身和文化两方面分析了张弛有度的意义。“重荷”和“松弛”都将成为智识的阻力。禅师倒水融盐的故事,进一步强调对“过度”的制止,表示只有让个人达到和谐,方能由定生慧,而这也是中国赓续相传的文化基因。适性而为、超脱自适、进退有法、刚柔并济,作者的文化抒情让我们洞察到张弛有度有赖于自我向内的生长。

行文最后,作者落笔社会,谈到个体的适度张弛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首尾呼应。全文逻辑自洽地阐述了对竞争问题的思考:“张”得勇气、“退”得洒脱,唯有协调运作,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肖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