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旷幽静, 因人而彰

2024-08-02高京

现代阅读 2024年5期

导 语

唐朝时,发端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游记已经臻于成熟。柳宗元是唐代山水游记的集大成者,他的《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散文的一座丰碑。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柳宗元将笔墨融于山水之中,运用多变的写作手法,赋予山水灵性与情感,展现高旷幽静的永州美景。本期“文言观止”,让我们翻开《永州八记》这本“永州旅游宣传册”,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永州的山川胜景。

奇山篇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①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②,若垤③若穴,尺寸千里,攒蹙④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⑤,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⑥为类,悠悠乎与颢气⑦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⑧。

(来源:柳宗元《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 释

①衽席:坐垫,席子。②岈然洼然:高山空旷的样子和深谷低洼的样子。③垤:小山丘。④攒蹙: 聚集在一起。⑤萦青缭白: 青山萦回,白水缭绕。⑥培塿: 小土堆。⑦颢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⑧冥合:无声无息地融合为一体。

托物言志

登上永州西山,将邻近几个州的风光尽收眼底,青山白水萦回缭绕,在遥远的天际相连接。作者运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侧面衬托出西山的高峻险拔,置身这空旷浩大的场景,不知不觉中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西山的高峻超群,不仅仅是客观描摹自然景象,更是以西山自喻,将西山开阔超然的景色与自己的情感意志融合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的真谛。山水美景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具象化体现,抒发自己即使被贬,依旧怀有广阔的胸襟。文章兼具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情景交融,将西山人格化,谱写出一曲激励人心的动人华章。

秀水篇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①”,音若“衣褐②”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③合,下与百家濑④合。其中重洲⑤小溪,澄潭浅渚,间厕⑥曲折,平者深黑,峻⑦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楠、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⑧水石。

(来源:柳宗元《永州八记·袁家渴记》)

注 释

①渴():指水不是向东而是向西流。此处指袁家渴。②衣褐:比喻人外表朴素,内藏真才。褐,布衣。③高嶂:高大险峻,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④百家濑:水名。⑤重洲:重叠的水中沙洲。⑥间厕:交错夹杂。⑦峻:急流。⑧():交错纠缠的样子。

形色协调

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注重形态与色彩的有机结合。先写袁家渴及其附近山水的形态构造与地理位置:高山与河流之间,岛屿、小溪、沙洲、澄潭等交错,曲折有致,为读者铺开一幅袁家渴的山水图景。

然后,作者着笔为山水图景染上斑斓的色彩。一座从水中露出来的小山,上面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青色的草木、白色的碎石、多彩的花卉……色彩的点染让袁家渴的山水图景更显明媚秀丽、生动活泼。作者善于写景,通过景物形态构造与色彩的协调组合,呈现出和谐的动人画面,让山水景色极具视觉冲击力。

美渠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①,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来源:柳宗元《永州八记·石渠记》)

注 释

①石泓:凹石积水形成的水潭。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

移步换景

站在袁家渴西南这条长不过十多步的石渠上,看到渠水流经一块大石,水便漫过去。越过大石,可见菖蒲掩映下的一泉石泓。向西行,岩石下方是清深的水潭,里面有鱼倏忽往来。又向北而行,映入眼帘的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竹。这些幽丽的景色通过作者的游览线路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美不胜收。

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通过观赏地点和观赏角度的变换,将石渠附近不同景物的风貌神韵描绘得生动形象,让读者兴致盎然。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通过空间顺序的变换让文章线索清晰,更有条理地将游览的景色逐一描绘,使文章具有动态画面感,整体画面如同投影般展现。

写作互动

为了更好地宣传家乡风景胜地,请你化身家乡旅游推荐官,着眼于熟悉的山水景色,在这份旅游攻略上填写景点详细信息,并写下一段景点推荐语,向游客展示家乡的山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