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连城,世外桃源
2024-08-02唐灿
◆ 导 读 ◆
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纯真动人的爱情故事,还塑造出一座令人神往的茶峒古镇,展现出湘西边城独有的自然美、人性美、风俗美,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境界。当我们翻开《边城》这本书,感动于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感动于翠翠与爷爷之间的亲情故事时,也会沉浸于这个如同桃花源般的边城世界,萌生出对纯朴自然的湘西风情的向往。
◆ 名著析见 ◆
《边城》讲述了隐伏着作者深沉悲剧感的亲情、爱情故事,作家李健吾认为它还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展示出“边城世界”的三种美——自然美、人性美、风俗美。
◆ 任务提要 ◆
在沉浸式阅读《边城》之后,请你想一想《边城》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梳理《边城》所体现出的“三美”。
细读文本,领略边城“三美”
自然美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作为“湘西之子”的沈从文,自幼便陶醉于家乡山水中,他在《从文自传》里记叙了“水”给予他的影响:“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于我有极大关系。”记忆与精神长年浸淫于湘西山水间,使他不论从认知还是情感都对这一方山水充满热爱和眷恋。
一条弯弯的小溪,一只方头渡船,忠于职守的老船夫和女孩翠翠,一条安静躺着的黄狗,烟雨霭霭的天空,湿润的泥土和花香……这是沈从文笔下恬静美好的边城,如同一幅诗意浪漫、朦胧梦幻的山水风景画,呈现出融融泄泄、和谐友好的天人合一之感。自然之美在《边城》中比比皆是,既包括地理环境、田园山水等客观的自然美,也涵盖了人的自然美。
客观的自然美:原生态山水
沈从文是一个描写自然山水的高手。《边城》中随处可见诗画般的自然环境描写,展现出湘西边城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如文中一段对白河的环境描写,展现出原生态山水之美,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对白河的描述仅寥寥数语却意境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沈从文首先强调了白河的历史价值,以凸显边城故事背景的深远和独特;然后围绕白河叙写自然之景:清澈见底的深潭,在水中自由往来的游鱼,河底能看得一清二楚的“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两岸高山中的细竹深翠逼人。一连串景物融为一体,静中有动,透露出俏皮的动感和无限的柔情。以至于沈从文说“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有这种自然之美散发出的诗意情调,边城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人的自然美:自然滋养出的精灵
正如沈从文所言,“美在生命”。在“边城世界”里,美不仅表现在肉眼可见的客观的自然美,还表现在人物在自然的滋养下形成的自然美。《边城》里集中展现人的自然美的角色,即 “自然” 的女儿—翠翠。从她的名字来源“翠色逼人的竹篁”,再到她如“青山绿水”般的容貌、“天真活泼”的个性,一个自然孕育的精灵形象呼之欲出。
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作者倾注了“爱”和“美”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沈从文描述她像 “小兽物”、 像 “山头黄麂”,以人拟物,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翠翠的“自然化”特征—纯洁无瑕、灵动自由,也让我们了解了只有在边城茶峒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才能孕育出如此纯真自然的翠翠。因此,翠翠在面对与傩送的爱情时,表现出害羞、含蓄,也就合乎情理了。
阅 读联 动
《边城》中的自然美,不仅表现在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情,还表现在烘托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请你根据以下原文内容,鉴赏其中的自然美。
提示:可联系文本的前因后果,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鉴赏自然美。
文 本
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翠翠守在渡船上,看着那些溪面飞来飞去的蜻蜓,心也极乱。
自然美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人性美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早年热爱美术,在对社会进行观察时,他常以一个画家的审美眼光去看待世界,相较于外界纷扰不断的社会,他更醉心于边城的人性之美。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他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边城》就是他所造的众多“希腊小庙”中最精致、结实的一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世界”的每个人身上都保留着正直朴素的人性美。如忠于职守、善良淳朴的老船夫,慷慨济人、豪爽洒脱的船总顺顺,相亲相爱的天保、傩送兄弟俩;又如河街上的人家,即使自己的房屋已被洪水冲毁,但遇到落水的妇人小孩、牲畜物品,他们总是“急急地把船桨去”施以援手,展现“不拘救人救物”的人性美。
此外,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船总的两个儿子,豪放豁达的天保和聪明感性的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中意的是老二傩送。面对这一爱情难题,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并未依照传统习俗“动刀夺人”或“情人奉让”,而是分别选择了“走车路”——请媒人说亲和“走马路”——唱歌求爱,以公平竞争方式追寻自己的爱情。
两人把事情说妥当后,算算日子,今天十四,明天十五,后天十六,接连而来的三个日子,正是有大月亮天气。气候既到了中夏,半夜里不冷不热,穿了白家机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露水降了,歌声涩了,到应当回家了时,就趁残月赶回家去。或过那些熟识的整夜工作不息的碾坊里去,躺到温暖的谷仓里小睡,等候天明。一切安排皆极其自然,结果是什么,两人虽不明白,但也看得极其自然。
无论是天保,还是傩送,他们都以最原始纯粹的方式去追求打动翠翠,不伤及兄弟之情,在亲情及人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爱情最大的自主性。尽管后来产生了种种“不巧”—王团总想以一座碾坊作陪嫁,将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为所动。天保求亲未成黯然出走,不幸溺亡。他的死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推向了悲剧,但作者呈现出的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美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突出了这群青年人追求爱情自由的独特魅力,展露了他们身上自然的本性和原始的活力。
风俗美
“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沈从文曾在《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提到家乡对他的影响:“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茶峒人民生活虽不富足,但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多年来仍延续着。《边城》中有大量对端午、中秋、过年等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的描写,每一个节日无不洋溢着欢欣热闹的氛围。如小说中多次描写的端午日,当地妇女和小孩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角画“王”字;家家户户吃鱼吃肉,饭后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赛船过后,军民一同下水捉鸭子等风俗。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鸭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这样喜庆的风俗盛大壮观,展现出边城军民同乐的精神风貌,传递出湘西苗族人民强悍和旺盛的生命力。除端午节外,到了中秋节,又有着“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习俗。新年之际更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正月十五晚上,还有“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等活动……这些丰富多样、极具特色的民间风俗宛如一坛陈年佳酿,满载着边城人民的喜悦,酝酿出温情与真实。
除了节庆的风俗美外,边城男女对歌示爱、娶亲也极具风俗美,而祭祀、丧葬等保留着湘西边城的原生态风俗。可以说《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部写实的作品,它对湘西风俗美的刻画,构成了一幅韵味悠长的风俗画。
(原文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边城》,有改动)
阅 读联 动
请与大家分享你知道的有趣的风俗习惯,如扭秧歌、春节贴对联、端午赛龙舟等。
以情动人,打通情感共鸣
作家汪曾祺在《又读〈边读〉》一文里写道:“《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翠翠在自然的孕育下成长,她是自然的精灵,也是作者理想的化身。面对爱情,她渴望和追求,但在爱情这条路上,因为种种“不巧”——天保的不幸溺亡、爷爷的去世、自己的无能为力,等等,最终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原本应该幸福美满的人生,却被孤独覆盖。她只能在梦里尝到爱的甘露,“痴痴地坐在岸边”等待那个遥无归期的爱人。从翠翠的身上可见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以及无人可解的孤寂感。
阅读《边城》时,你是否会与翠翠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她内心的寂寞与伤感、被翠翠身上的美与爱所打动?
● 情感卡片
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制作成一张情感卡片。
提示:
1.可以集中展现翠翠身上的情感美。
2.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挖掘你在生活中发现的情感美,寻找你身边的“翠翠”。
《边城》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相较于大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式结局,沈从文为《边城》选择了一个不那么乐观的、充满想象空间的开放式结局,让人不禁产生诸多联想:傩送会不会回来?假使傩送回来了,他和翠翠会面临怎样的结局?
请你发挥联想,结合《边城》的时代背景,续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边城》番外故事。优秀作品将有机会登上《现代阅读》杂志。
写作要求:
1.必须原创,勿抄袭、套作,严禁一稿多投,谢绝纸质投稿。
2.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另邮付样刊一本。
3.投稿邮箱:xiandaiyuedu202201@163.com(《现代阅读》上半月刊)
结语
“美丽总令人忧愁”,《边城》哀而不伤,其中的悲剧感总是淡淡的,朦胧深远又刻骨铭心。边城的世界没有喧嚣激烈的故事,只有自然亲切的言语和普通平凡的人物。沈从文以朴素自然的原则、以恬静之美学,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也许生活中,我们都能遇到“边城世界”里的翠翠,她依旧鲜活生动,纯真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