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心中的茶树

2024-08-01大山深处

茶道 2024年5期

茶,一片绿叶的诗篇,一盏清茗的哲学。它生于山野,长于幽谷,承载着自然的韵律,却也寄托着人文的思绪。

自古以来,找寻心中的茶树不仅是对茶叶品质的追求,更像是在找寻一种生活态度,通过找茶、品茶、咏茶,甚至是种茶、做茶,实现与自然的对话、与自我的交流,茶早已超越物质层面,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每一位找茶人,本质上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茶圣”陆羽一生痴茶,他能创作《茶经》靠的是遍访名山大川、亲尝百种茶叶,只为一睹各地野生茶树的真容,他要攀越多少崎岖山路,在那个交通不便的久远年代,其难度可想而知,历时二十六载方才写成《茶经》。再看苏轼,虽身陷宦海沉浮,一颗爱茶之心始终不改。贬谪黄州之时,他还亲手开辟茶园,种下心中的茶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茶是他在困厄中的慰藉,孤独中的陪伴。

明代文坛领袖徐渭一生坎坷,却嗜茶如命。他曾言:“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段描绘烹茶环境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见他对茶的痴迷程度。他曾在绍兴兰亭附近种植茶树,亲自采制,并以“兰亭茶”命名,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专辟“茶酒单”,对茶有着独到见解。他游历各地,品尝各种名茶,他对茶的追求不在于名贵与否,而在于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品茶应知味,实际上是在找寻生活的真味和内心的满足。

当代作家梁实秋笔下的茶,是寻常日子里的恬淡滋味。他曾在文章《喝茶》中写到:“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梁实秋自谦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但茶在他看来,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饮料”。

找寻心中的茶树,实则是找寻精神的归宿。历代文人名家以茶为媒或寄寓诗情,或排遣忧郁,或悟道参禅,或抒发胸臆,茶对于他们而言,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对身处现代的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