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探究
2024-08-01马英
作者简介:马英(1994~),女,汉族,江苏苏州人,黄桥实验小学,研究方向:美术。
摘 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及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美术对小学生审美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虽然核心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有所涉及,但效果与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教师对其素养渗透存有一些问题,如过度倾向、形式教条、方法老旧等,进而导致其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针对这一情况,文章结合现实环境,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从问题出发,就其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及创新实施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9-0135-04
核心素养是课程建设及其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体现。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素养、践行美育是学科教师高度关注且亟须解决的重点之一。加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既对其关键能力和人文品质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还对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导引作用。但是,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形式来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美术创新教学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如“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关联,导致一些生活中的材料无法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未能从学生感官的调动入手,合理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课程的教学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导致整个学科教学没有方向,学生课堂学习始终呈现乱糟糟的局面”“所设计的游戏缺乏新意,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忽视了班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少从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入手,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创作”“未能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内容,导致学生很难在学习与探究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艺术能力的提升”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妨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基于此,为进一步实现核心素养与小学美术在其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融合,文章将根据自身理解及主要问题,分别从生活场景、媒体资源、阶段设计等角度入手对此展开思考。
一、 新环境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解读与分析
从新修订的课标中不难看出,核心素养在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方向和目标。其一,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通过观察、思考、联想等方式识别、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有助于对其本质或内在产生更深的领悟和体会。培养小学生审美感知,将会使其拥有一双发现美、感知美以及鉴赏美的眼睛,并引导其有意识、有选择地完成对图形或图像的架构,实现一定程度的情感表达。其二,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既有利于表达学生对其形象的情感色彩和丰富联想,又能体现其对美术技法技能的运用程度,从而达到创造、展示、实践的目的。其三,创意实践。创意实践是个性化艺术的独特展示,既反映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效果,又需要在其创作过程中融合想法、联系生活,以此实现艺术作品的成果化目标,这也是现阶段美术教学中所需关注的一点。其四,文化理解。感悟和交流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的能力是文化理解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德育、促进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解释和分析,其既有相辅相成之效,又有各自独立之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重点、破难点,正确把握内容,合理科学渗透,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二、 当前核心素养在其教学渗透中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倾向。一些教师在教学开展中过于关注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且倾向于美术表现或审美鉴赏方面,导致其素养开发较为片面、失衡,难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和效果。二是形式教条。部分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较为生硬地融合素养,未能从实际情况或主体环境进行考虑和分析,进而影响课堂的整体氛围和交互质量。此外,从教学观察中发现,师本位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对学生的课堂体验产生一定影响,还在素养渗透上存在主观化行为,限制其深度发展。三是方法老旧。不同场景或环境,需选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才能保证教与学的相互统一。然而,不少教师在不同素养的构建与渗透方面其所选取的方法存在重复、单一且老套等问题,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 核心素养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的创新策略
(一)从生活场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探索的关键动力。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小且经验阅历不足,教师可从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导引和联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其对美术活动的参与兴趣,又可以从认知层面降低其难度、贴合其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享受乐趣、发挥创造力。以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提袋的设计”为例,教师可搜集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手提袋并将其带入课堂之中,在让学生了解其手提袋实用性的同时,也能从图案、颜色、造型、材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设计出独具个性的手提袋作品。另外,为增加手提袋与生活的紧密度,教师还可以创设不同的使用场景或主题环境,如购物、逛街、包装、礼物等,以此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作品的想象力。生活场景的引入,对小学生学习体验感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但在其运用过程中,还需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贴合。其场景要与教材内容相贴合,并与小学生的日常环境相适配,进而才能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兴趣、提高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交互情况,选择不同的主题或话题,以便保持其情绪的有效延续。二是适度。开放性的场景更易于发挥其无限想象力,也能使其在创作过程中展示自我、彰显个性。
(二)从媒体资源强化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更加多样。对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利用媒体资源进一步强化其艺术表现,使学生更易于感知和掌握作品的内在寓意和文化价值,保证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动漫——动起来的漫画”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Flash、Maya、Toon Boom等软件,将课本内的动画片及漫画作品进行动态呈现,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比和发现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不同的动漫风格、形式、内容,还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中拓宽其对动漫创作的认知视野,提升其对动漫艺术的感悟力和表现力。又如在第12课“电脑美术——巧用动漫形象”的教学中,教师还可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电脑绘画软件的创作方法,并从中抓住卡通形象的特点和特征,进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名师讲堂等渠道,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课例,这样,不仅能弥补自身短板,又可以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欣赏到更多的艺术作品,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以此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从阶段设计明确目标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认知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划分阶段、明确层次、清晰目标,以此实现授业解惑的目的。其一,课前设计。在课前准备阶段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安排及教学要求,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点,有计划地选择课件及活动,并突出趣味性、新奇性以及交互性,进而调动和发挥其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6课“有特点的人脸”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相机拍摄班级中不同人物的脸型和表情,并设计一些小游戏,如“猜猜他是谁”“猜五官”等,这样,既可以明确课时学习主题,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引导其抓住人物肖像的基本特征,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其二,课堂活动。为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和有效,教师还需重视其氛围的营造和环境的建设,通过丰富的主题情境帮助其快速融入、充分感知、增强领悟。如在第13课“花鸟画(一)”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诗配画、景配乐的方式,为其呈现独具人文色彩的鉴赏环境,以此引导其热爱传统文化,并从中感悟绘画与自然之美。其三,课后拓展。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需做好课后拓展的工作,从而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如“给家人绘画肖像画”“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未来的生活家园”“编制一款造型别致的工艺品”等。
(四)从趣味游戏促进迁移
游戏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和“催化剂”,不仅对小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到积极作用,还对学科知识的内化迁移产生促进效果。同时,在乏味的课堂学习中适当增添一些趣味游戏,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专注力和理解力,以此实现个性发展。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的教学中,为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纹样的鉴赏和理解,教师可组织“七巧拼图”“纹样连线”“创意构图”等游戏,通过观察、对比等方式,分析出不同民族纹样的特点和特征,并对纹样的使用场景和内在寓意产生更加真实的理解和感悟。又如在第3课“色彩的纯度”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和掌握色彩纯度的相关知识,为培养和提高其对色彩属性的判断力和感知力,教师可引入联想游戏,利用媒体设备展示多幅艺术作品,使其从中感受到高纯度色彩与低纯度色彩在其组合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而达到巩固基础、强化素养的效果。趣味游戏的加入,对小学生整体感观及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但还需把控其时机和质量,既要在实践中帮助其理解分析,获得直观感悟,又要在内容质量和活动交互上进行创新和增强,以此保证学科素养的融合与发展。
(五)从自主创作实现创新
在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受限于教材内容及主题情境的影响,小学生在自我创新及创意实践方面缺少思考空间,难以形成独特的艺术思维,阻碍其个性发展。对此,教师在其教学组织过程中,还需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通过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以此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使其能够在自主创作中学会鉴赏、掌握方法、实现创新。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教学中,本课主要从建筑艺术的角度介绍和展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使其充分认识到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作用联系,教师可导入一些影视片段、现代建筑等素材,如埃菲尔铁塔、古代建筑斗拱技术、《银翼杀手》中的“泰瑞公司大楼”、《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主题公园、《异次元骇客》中的虚拟建筑、《流浪地球》中的太空电梯等,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独特建筑的吸引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可结合已掌握的绘画技法,融合自身对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进而形成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这对小学生创意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影响。又如在第8课“奇思妙想”的教学中,为探究绘画中的奇妙表现及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可通过作品鉴赏的方式,引入马格里特《大家庭》《黑格尔的假日》、凡·高《麦田群鸦》等作品,并通过小组讨论、图像拼合等方式,引导其形成创意构思,并结合生活事物进行巧妙展示,这无疑会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六)从民间艺术拓宽视野
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引入美术教学之中,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以及价值观,这将对其综合品质及关键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民间艺术的融入和欣赏,还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独特人文作品的理解,并对其艺术作品的内在感悟和阐释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帮助。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雕塑之美”的教学中,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为使其充分了解雕塑的艺术形式,深化其审美体验,教师可从民间雕塑艺术的角度进行指导和分析,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微雕等,并结合相关艺术作品,如微雕《兰亭序》、石雕《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玉雕《桐萌仕女玉山》、竹雕《教坊伎乐图》等,以此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雕塑艺术的独特韵味。另外,在民间艺术导入和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采取随堂欣赏、专题欣赏、对比欣赏以及现场欣赏等方式,更易于培养其审美情趣、传承其人文艺术。如在第15课“山水画”的学习中,教师可运用电子白板工具,通过放大、缩小、对比等功能,引导学生欣赏《早春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山水画作品,使其从整体、局部等角度更好地体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内涵。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让班级内的学生在深入教学的过程中找回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又能从中挖掘和体会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美术知识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阶段,教师需要集中把握当前学科教学的规律性,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学资源的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各异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成为可能。当然,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处落实,教师还需从小学生的体验感、创新力、选择性等特点入手,优化场景、创新资源,不仅要重视其审美情趣的基础性培养,还要关注其差异表现的个性化发展,以此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和教学的统一性,真正意义上让新时期的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有意义、有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洪帅,孙秀丽.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美术课程学业质量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3(11):69-72.
[2]张秀娟.浅析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J].新作文:教研,2022(11):248-250.
[3]徐瑞.聚焦核心素养优化小学美术课堂[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32):97-99.
[4]龚小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育探析[J].文理导航,2022(3):34-36.
[5]朱泽熙,王品.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2(24):85-88.
[6]李安徽.当前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0(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