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24-08-01宁显万
作者简介:宁显万(1986~),男,汉族,四川凉山人,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研究方向:地理教师命题能力。
摘 要:新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对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为明确和全面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提出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深入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着眼于如何通过课前预习、实践活动、探究教学等手段,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地理学科人才,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9-0131-04
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需求。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识等意识的培养,将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当作教学核心目标,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使学生从容面对教学安排,更好地投入高中地理学习中去,取得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一、 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一)考试结构的调整与高中地理考试内容的调整
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考试结构的调整。与传统文理分科考试结构相比,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在统一高考的数学、语文、英语三科的基础上,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三科进行学习考试。这种考试结构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更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优势。新高考还更加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地理教学追求学生死板的记忆和背诵,新高考更强调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二)跨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跨学科教学是当前的教育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在相互补充、相互链接的知识融合中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旨在将以往孤立的学科教学转变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这种跨学科的教学要求促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自身实际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三)引入实践性评价,强调学生地理实践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的考查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影响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课程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在这种学科教育背景下,实践性评价成为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可以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也更符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地理知识的需求。
二、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倾向严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新高考背景下,考试仍然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内心都有着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高中地理教学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会侧重于高考出题方向和应试技巧去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会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必考知识点”。课程内容过于迎合考试需求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学生在应对综合地理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本质目标,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
高中地理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资源的综合运用去感悟各个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依赖和制约的地理资源互动关系,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难以满足新高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
(三)课程负担增加与知识压缩的矛盾
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成为一门单独的专业类学科,分数比重较之以往也有所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要求更为全面。然而,学科知识的细化增加与目前有限的授课时间形成了矛盾。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导致课程呈现出碎片化、表面化的特点。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如何应对繁杂知识点的统筹归纳,进而实现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实际运用成为学生面临的首要任务。
(四)教学方法创新压力
在新高考“3+1+2”模式下,高中地理的重要性不断突出。为了适应新高考对学生的教育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合理调整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教学的高效性,而这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长久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地理教师还存在陈旧的思维定式,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感到压力重重,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的教学习惯一时无法改变,严重影响了新高考改革进程。
三、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做好课前预习,增强学生地理认知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地理学习中去。课前预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新知识前建立一定的知识背景。地理学科涉及面广泛,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理概念、地理事实的基础认知,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起点。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为了强化对陌生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课前预习还可以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广泛的讨论空间,学生通过预习形成的基础性认知,使得课堂更多地可以转向问题的深入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这种讨论性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满足教育目标的培养要求。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时,通过预习任务,学生可以简单了解到我国境内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对不同地貌的图片展示较少,再加上学生刚接触这一新知识,对不同地貌的成因、作用以及详细特征了解不足,这种模糊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为此,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搜索相关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这种既让学生自主完成,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空间的任务布置,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持久学习动力,并将这种主动性延续到之后的地理学习中去。这种积极的学科态度将对后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认知,为此,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度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从而为学生更深入的学科探讨提供更广泛的讨论空间,逐步实现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
(二)立足区域认知,提高学生空间分析能力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样,通过将复杂的地理环境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学习地理和认识地理复杂性的有效手段。新高考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立足区域认知,着重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地理现象。区域作为地理环境的划分概念,当学生知道所属位置时,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个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这种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展其他地理知识教学的保障。在通过区域研究来理解地球上不同地域的特点和差异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立足于具体区域,深入挖掘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和事实的整体把握能力。地理学科还强调空间分析,要求学生具备对地球上各种空间关系的敏感性。通过深入研究特定区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空间关系的复杂性,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空间分析和判断。通过区域认知,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兴趣。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区域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地球上不同的地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挑战。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时,经过上一课时“常见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哪些。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立足于区域,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进行地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貌的特点和成因,从而思考不同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哪个位置。如,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岩,组成部分有可溶性岩石,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洼地,可以用作农耕。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这种地貌类型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尤为典型。在区域认知的引导下,在进行地貌观察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地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地貌观察,首先站在一个视野较为开阔的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具体去进行地貌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关的辅助设备,如遥感影像等。基于区域认知开展地理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整体性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全面地考虑空间因素,实现更具综合素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探究教学,不断深化教学内容
在新高考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科学习,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深度理解。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探究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设立问题、案例研究等活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更加愿意深入学习地理学科。通过深化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新高考对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深化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具体问题、展开课外拓展,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深度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探究教学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实际运用水平,使其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以及植被与其所生长的自然环境存在的关系。在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来描述我国境内具有典型意义的植被景观,并深入探讨植被景观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相关的资料进行认真查阅,并借助信息技术去搜索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植被生长特征。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深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实现更具综合素质地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满足新高考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要求。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从课堂抽离,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地理场景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知能力。通过实地观察真实的地理环境,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地理现象,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实地考察中仔细观察、记录地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对环境细节的敏感性。通过在真实地理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学生更容易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认知深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更好地满足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了解校园内植物和环境的关系”,借助这个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校园内植被的分布,深入探讨校园环境对不同植被的影响,不同植被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地理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实践中反思社会问题,培养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实际操作能力,促使其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实现高效的地理学习目标。而且,真实的校园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观察校园内的植被分布情况,为校园的绿化提供有效建议,感悟地理知识的实际用处,这可以有效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四、 结论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科教学的要求,更是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关切。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地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彰显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辉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J].高考,2022(26):27-30.
[2]袁再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分析[J].高考,2022(6):15-17.
[3]李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5):71-73.
[4]李静静.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2021(6):177-178.
[5]石秀娟.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