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2024-08-01赵春丽

考试周刊 2024年29期

作者简介:赵春丽(1973~),女,汉族,浙江临海人,浙江省临海市第五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随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为适应学生认知特征,文章以项目化学习理论为指导,对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以多个历史教学案例为例,提出了构建历史情境、组建协作团队、开展探究活动、多方评价的教学策略体系。这些策略立足学生追求情境体验、重视团队合作的学习习性,使之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探究任务中获得成功体验。文章还重点探讨了教师在项目学习中角色的转变,需要作为学习伙伴进行项目设计引导,也开展个性化指导。以上研究成果能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合作精神,实现教学优化。

关键词: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9-0126-05

项目化学习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仅注重知识传输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认知发展的需要。文章将基于项目化学习理论探讨相关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供相应的教学模式借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项目化学习和主题化、大单元等教学方式作为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重要举措被广大教师重新认识。开展对应学科项目化学习成为新教育时代的创新途径,针对不同学科,落实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促进知识结构化。初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需要结合项目化学习打开新的局面。

一、 项目化学习的内涵

项目化学习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学习者主动探究解决方案,模拟解决真实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小组或团队,让成员分工协作,最终共同完成整体任务,体现合作共赢。最后,学习团队需要形成实物产品、方案报告或决策建议等输出成果,检验问题解决效果,完成知识迁移。可以看出,项目化学习模糊了课堂和社会的界限,通过情境体验、团队合作和知识输出应用有机结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二、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化学习通过构建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贴近生活实际是提升学习兴致的重要途径。同时,项目化学习强5f2d9617bc81fe7c0c3d28db6509add6bd5be80fa0e1ae971779f93edbf9ca1a调小组内成员以分工合作、互助互学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这种新颖的合作交流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此外,项目评价既关注小组合作过程,也重视产出的创新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身优势的机会。所以,项目化学习从情境体验、团队互动、成果产出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他们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公,有效调动起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项目化学习通过组建学习团队,让学生在完成历史情景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互相倾听,明确自己的角色,配合其他成员开展分工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维护团队关系,也通过达成共同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此外,团队合作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创造的力量远大于个人之力。通过项目任务的团队协作,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得以培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项目化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历史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收集资料、分析历史事实、概括历史规律等,充分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学生需要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要素,分析多种历史材料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解释历史原委,厘清历史脉络。此外,完成项目任务也需要学生运用历史概念和知识解释当前时代特征,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预测。通过这些实践性的历史思维训练,学生分析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和应用历史的综合能力将得以提高。

三、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枯燥乏味

初中历史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依据教材编排,围绕教学内容知识点展开。这种备课核心集中在“讲什么”而非“怎样讲”的教学设计,使历史学习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失去情境感和启发性。课堂上教师机械灌输历史知识,学生被迫进行被动式学习,使历史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历史教学法更新不足,也缺乏利用互联网获取丰富教学资源来优化课堂的意识。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调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

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为单一,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输和灌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灌输大量故事式知识点,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讨论、合作的机会,无法切身体验历史事件,思维也受到局限,难以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根源在于,教师对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应用仍不充分,也缺乏运用数字化资源改造课堂的意识。这需要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着手,通过情境体验、讨论交流等活跃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历史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三)忽视历史思维能力,缺乏素养意识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直叙式灌输知识点的方式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既没有机会联系多种资料考证历史事实,也缺少将历史规律应用到理解当代、预测未来的训练。这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片面性和教学方式的传统性有关,教师没有将历史思维方法融入每一课时、每一个学习环节。而作为历史学习的核心,正确认识历史、分析历史、预测历史的综合性思维能力,才是历史学习的精髓与要义。这需要从更新教学理念和转变教学方式入手,通过情境体验、讨论交流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引导

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多维的转变,既要作为专业的指导者,也要在必要时扮演学习伙伴的角色。具体来说,教师要对项目化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细致组织,如合理确定历史情境任务、制订项目进度计划、提供信息资料等。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与交流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也要倾听学生想法,与他们平等探讨。当团队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或自我约束问题影响合作时,教师要运用人文关怀促进沟通,化解矛盾。此外,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还要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关怀与指导。只有做到引领任务型学习、团队合作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项目化历史学习取得成效。

例如,在以“科技文化成就”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先要积极组织,布置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这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点,以“两弹一星”为例,除了课本,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方式实地考察学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全方位了解,让学生深切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不易,由心底迸发爱国奋斗的思想;同时,在分组讨论环节充当参与者角色,听取并引导学生从多视角解读不同历史资料的观点,千人千面,只要观点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此外,教师还须重点关注学习态度消极、基础较弱这部分学生,采取增设助学小组等措施给予其特殊关怀。当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个别团队出现内部成员不和谐或意见分歧时,教师要主动介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务必保证合作氛围;在最终成果汇报时,教师还要对所有团队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中肯建设性改进意见,鼓励学生不断优化。可以看出,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教师始终承担着专业指导者和学习伙伴的双重角色,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指导,最终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从项目任务中获益。

(二)教材分析与学习任务确定

项目化历史学习需在教师对教材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展开。教师要通读教材,深入剖析记叙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问题情境等,形成清晰的概念脉络图。然后,教师要紧扣该历史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或突出问题,结合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个紧密契合的、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还需依托已确定的探究任务,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可操作要求,如需要收集和甄别相关的数据材料、需要设计解决方案并评比优劣等,让学生在后续的小组合作中有明确的工作分工,最终形成项目化学习的产出成果。

此外,教师在设置探究任务和完成要求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方式倾向。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体现历史场景和故事性的虚拟任务,增加情境体验感;也可将任务分解为富有操作性、易于完成的几个具体要求,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只有让学生在完成中获得情景体验和成功体验,项目化历史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提高效果。

针对“盛唐气象”这一历史主题,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具体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与要求:

首先,教师要明确本主题的核心学习内容是“唐代的温暖湿润气候为其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的、富有情境体验性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扮演盛唐的官员,基于提供的各类气候数据(温度、降水等数字),评估并汇报如何利用盛唐优越的气候环境,发展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使国家经济更加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识读并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评估气候对不同产业发展的影响,设计促进国计民生的发展策略,形成PPT汇报并交流评议。这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通过情境设定增强了体验感。之后教师可以将上述任务细分为:①收集并识读气候数据;②评估气候对三大产业的影响;③设计发展对策;④形成汇报PPT;⑤小组互评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要求,方便学生理解与操作完成。

(三)合作小组的构建

在项目化历史学习中,合作小组是实现目标任务的关键。教师在建立小组时,要考量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优势互补的最大化。一个合作小组以3~6名学生为宜,既便于沟通,也能形成合力。成员构成上要兼顾能力强弱、性格积极慎重等差异,并特别关注一对一帮扶个别基础较弱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此外,小组长的产生也不能仅限于能力强者,还要为更多成员提供机会承担责任。只有把握好差异化的小组构建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形成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品质,项目学习的协同效应才能充分显现。另外,在长时间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小组的构成也可以进行动态调整。这既避免了成员之间思维定式的形成,也可以通过更频繁的角色互换锻炼更多学生的领导能力。除构建长期小组外,教师也可以视项目任务主题,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促成临时小组,让学生体验更加开放的合作方式。只有做到合作小组构建的多样灵活,让每一位学生都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合作伙伴,项目化学习的综合效益才能实现优化增值。

例如,在以“盛唐气象”为主题的小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也要根据上述差异化原则构建小组,成员包括语文基础较好但历史基础一般的几名同学,以及一名语文、历史基础都不错但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在此教师可采用固定的一对一助学机制,指定一名学习态度积极的组员对该生进行固定时间的学习帮扶,统一解答他在理解文献材料中遇到的疑问。教师也要定期询问助学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专业的配合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项目后期让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担任一周小组长,检查成员完成情况并汇总意见,使其转化为成功体验。

(四)教学活动的开展

项目化历史学习中的教学活动设计要高度契合完成探究任务的需求。教师需脉络清晰地规划情境导入、资料收集、团队讨论、方案拟定、汇报展示等步骤,使之有机服务于最终产出的形成。在各环节设计中,教师既要渗透鼓励分析历史事实、运用历史概念等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也要关注个体在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如设置扮演角色、情境对话等促进代入感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收获成长的乐趣。此外,针对部分学生表达意见存在困难的情况,教师要给予适当鼓励,构建信任互助的团队文化。

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进行生动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扮演一名罗马公民,按照教师设计的“罗马一日”进行活动,他可能是官员参会于元老院的议事厅,也可能是商人在广场上售卖,这能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从文学、雕塑、建筑、哲学、历法等不同角度探究当时的灿烂文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发挥启发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分类、归纳、举例的方式,对比我们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分析中外古典文化的特点。最后,就某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如“希腊神话”的特点总结,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汇报成果。这个过程让学生在真实互动中得到情感体验,也让教师持续关注每个个体的参与状况,给予适当鼓励。

(五)学习成果的评价展示

项目化历史学习的评价需要全方位检验学生发展成效,既要检查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也要对最终形成的方案报告、PPT展示等产出成果进行考核,形成全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在评价的方式上,教师的专业点评很重要,但更需要从立体角度开展评价,设计同学互评、组间交流评选、专家评议等多种方式。这可以使评价主体多样化,提高公正性和参考价值。此外,项目评价的方向不应该是挑剔错误,而要着眼发现学生的进步与长处,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激励。这种健康的评价文化,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评价的存在就是为了促进自身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化学习的评价还应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可设置人物情景代入后的感受评述,判断历史场景模拟对道德情感的启发作用;也可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守信友善表现,考察合作精神的养成效果。只有做到立体全面的能力检验与发展性评价,项目教学的人格养成价值才能得到落实。

例如,在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需要组织开展多维度的评价活动。第一,教师要检查学生整理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判断其选材覆盖面、整理质量,并给出完善意见;第二,要求每个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组员进行展示质量、内容理解程度等方面的评价交流;第三,教师应组织专家评议团,根据项目报告内容创新性、结论可行性等标准对每个小组给出量化打分并点评;第四,要求每个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和反思心得,教师进行审阅。这种集教师评价、同伴评价、专家评价以及自评为一体的立体多样的评价机制,会使每位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从中获得启迪。它既关注最终产出的质量,也促进了全程参与,使评价成为学生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六)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项目化历史学习要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这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深化体验认知的重要来源。第一,教师要利用网络图片、历史实物、音视频资料等,开发能够充分唤起历史情感共鸣的多感官媒介教学资源,还原历史环境促进代入学习。第二,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与加工能力。通过主动思考、查阅网络等方式收集相关学习材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资源利用与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并重培养。只有多渠道开发和利用体现历史真实的丰富教学资源,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教学才能在情境体验中推动学习深入。

例如,在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丰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收集能够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场景的图片、音视频和实物。如清朝街市的模型、民国时期的菜单、老照片中人们的服饰、生活用具等。这些直观的历史印记资料,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和情感体验。第二,教师要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搜索并筛选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或老百姓饮食变迁的描述文字。通过这种信息提取、整合、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多源信息考证历史事实的能力,也锻炼他们对复杂信息的处理与归纳提炼能力。在收集和利用这些丰富、直观又真实的历史教学资源基础上,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设计演示不同朝代的经济、饮食、服饰等生活方面的变迁,使之在情境代入中深化对历史演变的认知,完成项目任务。

(七)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反思

项目化历史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对探究活动全过程的记录和反思,这有助于检验学习效果,也是内化升华的关键。第一,教师要高度重视历史学习日志的撰写,要求学生对参与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经历与感受进行描绘,并进行反思性思考,这样可以使情景体验转化为推动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第二,组织学生就小组协作中存在问题、可能改进方向等开展交流发表,达成共识,这将有助于优化后续参与。第三,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多角度的反思交流,形成反思共融,全方位总结项目经验,将之内化为推动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只有做到层层深入、多角度反思,学生才能在复盘总结中,提炼历史学习的真谛,获得真知灼见。

例如,在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一封“我的历史学习心得信”,描述自己在历史情境体验、资料搜索、团队合作、方案探讨等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具体感受,并针对存在的困惑进行反思性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一起举办历史学习教学经验交流会,在学生的学习表现汇报基础上,各家长描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变化,教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大家共同探讨应对策略。学生也要参与这一教学评议过程。这种多角度的反思交融将有助于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历史学习的真谛,也使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推进下一步的发展。

五、 结论

随着项目化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历史情境设置到过程评价的策略体系,继续丰富适合初中学生认知及情感特征的具体活动设计,并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这将为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和多元素养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其中,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校、家庭的协同配合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明堂,李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育史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2):30-33.

[2]林坤红.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3(29):57-59.

[3]罗云芬,冯萍,李俊成.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23,36(4):116-120.

[4]徐静.“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3):52-53.

[5]王子曦.“四个自信”视角下涵养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