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分析
2024-08-01王红艳
作者简介:王红艳(1973~),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课堂优质高效是“双减”政策实施的最终目标,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更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的轻松高效。以“双减”政策为依据,构建趣味、探究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平台,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落实“双减”政策,通过基础作业、趣味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作业轻松高效;将多维活动纳入数学“双减”课堂体系,以多样化活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共同促进小学数学“双减”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政策;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9-0073-04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虽然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但是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知识学习静态化”“填鸭式课堂”“学习状态被动”等问题,这不仅与“双减”的要求不相符,而且会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致使整个数学生涯受到影响。“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小学数学活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关键任务。立足“双减”政策要求,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以及活动设计等诸多方面入手,搭建高效的教学体系,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 以减做加——课堂多样促高效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需求,创设趣味、探究等课堂活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平台,从而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减做加实现课堂轻松高效。
(一)趣味教学
趣味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是教学精神的体现;将趣味学习精神融入数学课堂,通过轻松趣味的教学情境创设,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达成提升课堂学习质量的目标。
以低段学生为例,低段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积累量相对较少,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没有系统形成,通过趣味教学活动的设计,能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愿,达成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目标。在低年级趣味教学中,既可以融入数学游戏,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以多媒体教学为引导,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境,还可以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符合学生生活认知的课堂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以“生活中的数”教学为例,采用多媒体情境创设的方式,将教材图片制作成课件或是动漫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人、动物、树木、房子等,在具体情境中鼓励学生说出“1”可以代表什么?数一数视频中的哪些物体可以用2、3等数表示?找一找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2、3、4、5呢?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导的方式,借助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将数与量对应起来,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量对应关系。
再比如“生活中的大数”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与作用,同时还要结合现实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学习场景创设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哪些事物与大数有关,比如“你知道一袋大米有多少粒吗”,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学习素材,既能够吊足学生胃口,同时也能将数学与生活衔接起来,搭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桥梁。
在数学趣味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应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完成,而不是由教师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更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调动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成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目标。
(二)探究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双减”政策下高效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式之一。探究式教学的根本也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张教师在课堂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作为知识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达成解决问题的目标。
小学阶段的探究式教学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以教材为核心,在探究过程中会适当融入课外内容,丰富课堂探究活动的内容,同时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优质素材,从而达成提升学生探究学习效果的目标。
低年级探究课堂的难度比较低,基本上以解决教材问题为目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研究与学习;比如在8、9的分与合教学中,鉴于2~7的分与合知识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因此在8、9的分与合教学中,教学将课堂交给学生,看看学生能否将2~7的分与合知识点延伸到8、9的分与合中。在探讨8的分与合中串联学生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小猴子有8个桃子,分别分给2个小伙伴,你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呢?想一想,应该怎么分呢?”为了降低探究活动的难度,教师可以提前进行2~7数字分与合的复习,引导学生将分与合中的数学知识以及有序数学思想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新旧知识交替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探究式教学还可以采用驱动式任务模式,以“生活中的大数”探究为例,在新知识探究中,可以组织不同的探究活动情境,如“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正方体”,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先出示较少数量的正方体,然后引导学生数一数(1、2、3…)随后增加的正方体数量,将每10个正方体放在一起组成一组,然后数一数有多少个正方体?怎么数才快呢?(10、20…)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以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达成建立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
随着年级段的升高,探究式教学还可以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更加“自由”,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多种思路的探讨,比如在高年级“鸡兔同笼”“租船租车”“行程问题”等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结组,通过合作学习活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探讨中,教师只需要给出具体的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得出最终结论,最终分享自己的解决问题思路,比如采用假设法、分组法还是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案。
多样化探究课堂的实施是“双减”政策下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借助不同形式探究课堂情境的创设,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被激活,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相应提高,相较于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模式而言,探究式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二、 减量增形——作业多元促高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数学作业如何“减量增形”成为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关键举措之一。
(一)趣味随堂作业
随堂作业设计是“双减”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以往随堂作业设计基本上通过书面练习的方式,比如3分钟计算等,缺少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意识相对较弱,随堂作业效果较差。“双减”政策下,趣味随堂作业设计的思路更加多元化,可以通过趣味游戏、线上线下融合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满足学生课堂学习需求。
以“生活中的大数”趣味游戏随堂作业设计为例: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学过哪些数数的方式了呢?(预设: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整百整百数)那么接下来考一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谁“猜”出来,这些物品到底有多少呢?
教师将数数游戏播放在大屏幕上,然后以“抢答”的方式呈现出来,答对加10分,答错倒扣5分,看看哪个小组最后的分数最高。
通过趣味化随堂作业的设计,将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及时进行复习,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抢答竞赛方式,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与应用情境,在猜数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数数方式的掌握;不仅如此,在趣味化的练习中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二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多元课后作业的实施,一则要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减少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减轻学生书面作业负担;二则要满足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寻找书面作业的替代作业,同时又要能达成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
1. 基础作业
基础作业设计可以与随堂作业形成呼应;以中、高年级为例,课后基础作业设计的数量和内容要适量,结合随堂作业的质量,可以进行分层设计。如随堂作业满分的学生可以将书面作业改为口头作业或免去一次书面作业;随堂作业9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查漏补缺,比如计算问题可以布置相应的计算题卡,公式掌握不熟练可以布置公式运用应用题;如果随堂作业质量不达标,那么课后作业就要根据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综合复习,夯实基础。
2. 拓展作业
拓展作业是针对学生思维提升的作业,是在基础作业设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作业难度,考查学生能否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同时也考查学生能否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解决问题的同时搭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拓展作业设计:
问题一: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与长方形的相比,产生了哪些变化呢?(图文结合)借助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没变,从而促使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此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易错点,通过拓展作业设计,让学生再次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化,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决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两个因素为底和高。
问题二:(图片展示)两条平行线之间随意作出一组底边相同的平行四边形,你知道它们的面积关系吗?你还能作出与它们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此类题型看似困难,实则也是在考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影响因素,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再加上一组平行四边形的底边相同,所以它们的面积肯定是相等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的理解。如此,通过观察、操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拔高作业
拔高作业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的选择型作业,此类型作业难度相对较大,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当作趣味练习做一做,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解决难题。拔高作业设计内容相对灵活,如:“有一个底和高都是8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它的底减少1厘米,高增加1厘米,那么新得到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此类型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对刚刚接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生来讲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此类型练习题作为“智慧加油站”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取舍。
通过多元化课后作业设计,不仅兼顾了学生的学情,而且落实了“双减”政策要求,通过动手、动脑等实践作业设计,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相比较单一书面作业设计而言,多元化作业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提质增效——活动多维促高效
“双减”政策之后,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减轻,学生课堂、课后活动的时间增加,参与课后数学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特征以及数学学科需求,创设多元化的活动情境,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质量,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一)跨学科活动
跨学科活动也可称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活动形式,其中针对不同学段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给出了13个主题活动、2个项目式活动以及1个活动案例,因此在跨学科活动组织中,教师可以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跨学科活动场景。比如在有关“大数”的知识点学习时,可以设计“1亿有多大”等跨学科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在尝试描述“1亿有多大”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借助具体数量以及身边熟悉的实物,从不同角度感受1亿等大数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随着年级段的升高,跨学科学习活动还可以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营养午餐”跨学科活动设计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设计活动计划、小组合作调查、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过程,完成“设计一周食谱”的任务。在整个项目活动中,学生从学校午餐环节学生剩菜、剩饭等现象着手,调查学校午餐不受同学欢迎的根源,在调查学生喜好、学校菜谱营养价值、各种蔬菜价格等活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学科、科学学科等的知识综合应用于营养午餐任务设计中,最终形成符合学生喜好、营养均衡的一周食谱。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是当前数学课堂的新教学方式,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核心任务情境调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发散学生思维,合作探究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达成提升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个性化活动
个性化活动的设计是数学活动中非常受欢迎的形式之一,个性化活动依托于数学课堂又与学生生活密切衔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活动环境。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开展“用脚步丈量学校”等个性化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丈量”学校内各种物品的长度,比如大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等,看看大家都能想到什么样的办法。在学习完几何图形的面积之后,可以开展“你知道它的面积吗?”等个性化活动,在校园中、生活中寻找一些不规则图形,然后尝试计算一下它们的面积。学习完统计知识之后,可以开展“兴趣大调查”“身高体重大调查”等活动,借助社团活动等时间段,走到学校的各个班级调查学生的兴趣、测量同学的身高体重等,通过多样化调查活动,了解当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健康状况,从而了解同伴的生活习惯……
通过个性化活动的设计,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衔接起来,鼓励学生用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问题,从而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功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教学任务,立足“双减”政策,以减做加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双减”为依据,通过减量、增形,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结构,满足不同学情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贯彻“双减”要求,组织多元化数学课堂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课堂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封颖.“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3(12):79-81.
[2]王三爱.“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第二课堂(D),2023(11):10.
[3]詹敬云.做好“加”法,推进“双减”——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87-89.
[4]张晓荣.探讨“双减”政策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23(33):64-66.
[5]孙萍丽.“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3(31):105-107.
[6]杨霞.立足“双减”建设高效课堂——“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天津教育,2023(27):92-94.
[7]赖丽华.浅析“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提质减负[J].试题与研究,2023(3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