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德育融合发展探究
2024-08-01张红梅
作者简介:张红梅(1980~),女,汉族,陕西安康人,汉滨区果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具体而言,小学数学德融课堂的教学,有以下融入路径和方式:单元整体设计,让德育主题化;立足课程体系,让德育系统化;课后任务驱动,让德育显性化;讲授式,直观接受德育;幽默式,轻松融入德育;赏析式,细品艺术德育;启发式,交流感悟德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融课堂;困境与突破;路径与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9-0069-04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看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校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各学科教学都应为该目标的达成做出本学科的贡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要求“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各学科齐驱并进,形成立德树人的大格局?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谈谈一些浅显认知。
一、 小学数学德融课堂困境与突破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和新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对学科德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也越来越强,但从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困境需要突破。
(一)德育认知片面到丰富内涵
在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固有思维和认知意识里,学科德育就是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优良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德育内涵的认知片面化。
数学学科德育应该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首先,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应是小学数学德育的首要内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指出,立德树人是宏观教育目标,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目标,各学科教学都应为该目标的达成做出本学科的贡献。因此,通过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其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使命。《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建议及数学各内容领域中,分别都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要求和建议。最后,关注数学学科发展的前沿与数学文化,也是小学数学德融课堂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德育素材泛化到科学选取
由于人的认知差异,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每节课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德育素材的应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出现了强拉硬拽、牵强附会的现象。因此,德育素材的选取要有“三性”:一是数学性。从学科视角来看,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德育素材才是优秀的。二是代表性。德育素材的选取是否能真正实现育人价值,教师要通过甄别和筛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于教学。三是实时性。德育素材也要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三)教师德育教学从浅显到深入
很多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要求还仅停留在意识形态上,以口头教育为主。德育素材呈现形式简单,往往在新课结束时,引入一点和内容相关的历史素材,让学生读一读,简单了解而已,没有真正发挥学科德育对促进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通过任务驱动可以让德育价值从情感态度深入学科素养的培育。例如,教学四年级“大数的认识”时,很多老师只是简单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和中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如果能设计高水平要求任务,比如:让学生调查了解二进制、八进制和十进制等不同的进制计数法以及我国对计数发展做出的贡献,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十进制的独特优势,把“大数的认识”建立在深刻理解计数规则之上,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知识内涵,感悟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小学数学德融课堂路径与方式
德育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看似无痕却印象深刻的效果,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极大的考验。
(一)小学数学德融课堂的路径
1. 单元整体设计,让德育主题化
《2022年版课标》特别强调实施基于主题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系统规划单元教学目标,整体把握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大单元备课时,也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搜集相关德育素材,确定单元德育主题,在教学中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让德育渗透全方位、持续进行。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教学,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量感。小学阶段的量感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度量的意义,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量感,本单元的德育主题可确定为“度量衡的故事”。涉及的德育素材有“身体中的尺”“鲁班尺”“‘米’的进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故事”等。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和听取教师讲解的真实案例,了解常用计量单位的历史和发展,知道计量对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的重要性,感悟计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感悟我国古人的智慧。
2. 立足课程体系,让德育系统化
课程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德育实施的主阵地。教师应通过深入研读课标、精准解读教材、丰富自己文化底蕴,梳理出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德育素材,开展德育渗透。
(1)数与代数领域。在数的认识部分,介绍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算盘及其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在记数法学习部分,介绍中国古代算筹、结绳计数、实物计数、刻道计数等记数法,初步感悟蕴含其中的中国数学思维和表达方式,体会中国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图形与几何领域。在认识图形部分,引入中国人发明的七巧板、益智图、传统建筑,丰富对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认识。欣赏通过图形运动而带来的精美剪纸、京剧脸谱等美轮美奂的图案,感悟图形有规律变化产生的美,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学部分,介绍《九章算术》方田章中的出入相补原理求梯形面积的方法。介绍刘徽、杨辉及其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数学家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3)统计与概率领域。要注重挖掘德育要素,发挥统计教学独有的育人功能。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获得统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善于合作、勇于实践、不断反思的优秀品质。例如,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对数据的来源、处理、结果进行合理质疑的意识,以及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体会数据中蕴含有信息,并从足够的数据中发现规律,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积极开展“学校班牌颜色的确定”等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并给出调查结论,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有条理地交流和表达问题解决的方法或设想;还要注重发挥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例如,以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逐年增长,中国科技、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等为背景开展教学,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综合与实践领域。新课标要求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此板块内容的教学,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三会”核心素养。更是通过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将优秀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比如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园林、文化遗址、民间艺术以及古代数学成就等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感受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世界优秀数学文化的不朽。
3. 课后任务驱动,让德育显性化
学科德育如何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需要教师设计高水平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加深巩固。还是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教学根据课时,可分批设计如下课后学习任务。
(1)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孔子的身高
《史记》中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如果以现在的公尺计算,孔圣人的身高将超过3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孔子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让学生通过了解,知道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尺标准不同,如果以西汉的尺(约23.1厘米)计算,则孔圣人的身高达到2.21米。如果以春秋时期的尺计算则有1.97米、1.91米、1.89米三种可能。这是由于测量时所选取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不同,在实践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了解成语中的计量单位
学生搜集带有计量单位的成语,如“半斤八两”“火冒三丈”“一落千丈”“近在咫尺”“退避三舍”“锱铢必较”等,了解成语中这些计量单位的具体意义,再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深入理解成语的意义,巩固了新知、拓展了知识面,还加强了学科融合。
(3)办数学主题小报
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小报评比活动。让学生通过数学小报呈现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把学生作品进行集体展评,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促进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在小报的绘制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通过数学小报绘数学之美,感数学之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小学数学德融课堂的方式
德育的渗透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与教。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在新知学习、例题讲解、习题作业、拓展阅读等环节,以恰当的方式让德育显性呈现或隐性渗透。
1. 讲授式,直观接受德育
在“以学为中心”的当今课堂改革中,讲授法依然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课堂中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融入德育是最直接的方式。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通过自制视频“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算筹及简单的记数方法,算盘的历史,计算尺、机械计算器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现状。让学生体验科技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欲望。
在了解中国计算工具的辉煌发展史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中国算盘可以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算盘已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视频欣赏世界上最大的专题珠算博物馆——江苏南通珠算博物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 幽默式,轻松融入德育
课堂中教师的幽默感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学习。曾有幸现场观摩了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执教的《认识速度》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为了让学生感受目前国际通用的速度采用单位时间的距离表示方法,如千米/时,出现了如下幽默的师生对话:
余老师:这是我家的第一辆车(出示电动车图片),从里程表里你知道它的行驶速度是多少?
学生:25千米每小时。
余老师:这是我家的第二辆车(出示小汽车图片),它的速度又是多少?
学生:80千米每小时。
余老师:我家的第三辆车来喽?(出示地铁图)
学生满脸的质疑,一副敢想不敢说的样子。
余老师:“怎么了,你们咋这表情呢?”
学生:“这是地铁,怎么是你家的呢?”
余老师:“这是我妈妈的呀,祖国妈妈,妈妈的不就是我的嘛!”
学生开心大笑。听课教师也被余老师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幽默、无痕所折服。
余老师:“不过老师有点贪心哦,你们就不像老师,不贪。”
……
在诙谐幽默的对话中,学生体会到国际通用速度表示方法的优越性,也再次感受到科技的进步,祖国的强盛,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3. 赏析式,细品艺术德育
数学独有的对称之美、逻辑之美、简洁之美等特性,促进了人类生活、生产、科技、艺术等领域的独特发展。课堂中,通过赏析,感悟数学的魅力,细品数学的艺术之美。
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中,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自然界中蝴蝶、蜻蜓等昆虫的身体结构对称现象;艺术作品(中国剪纸、京剧脸谱、景德镇瓷器图案等)中的对称现象;建筑(赵州桥、英国伦敦塔桥、印度泰姬陵等)中的对称现象;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飞机的结构等)。通过欣赏和了解自然界、艺术作品、建筑中、科技中的对称现象、对称原理的运用,感受数学之美和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情感意志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4. 启发式,交流感悟德育
小学数学课堂中,任何素材都是感悟德育的源泉,只要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考,就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计算教学中,在强调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时,除了理解算理学科本质,可启发学生联想到人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识时间单位秒的教学,学生通过亲身测试,体验自己1秒钟能干的事情太有限,但资料显示,在自然万物和科技领域,短短的1秒钟却让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秒钟地球在宇宙中行进30千米、世界上最快的飞机1秒钟大约可以飞行2600米,坐在这样的飞机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一眨眼就不见了、三峡水电站1秒钟大约可以发电2700千瓦时,大约相当于300户家庭1个月的用电量等,看到这些数据,问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惊叹于科技的伟大力量,萌发了当科学家的梦想,同时也感悟时间的珍贵,不能浪费时间;在数学独特的解题格式要求下,可启发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力,如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交通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等,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三、 结论
综上,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对学科课程价值、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德融课堂,不是只为了讲述那些数学史或数学家的故事,欣赏数学的艺术性,而是以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德融课堂的路径和融入方式远不止这些,笔者将继续深耕课堂,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服务课堂,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曹一鸣.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蔡宏圣.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案例与剖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