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2024-08-01刘晓燕杨睿

考试周刊 2024年29期

作者简介:刘晓燕(1980~),女,汉族,宁夏固原人,隆德县第一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杨睿(1979~),男,汉族,宁夏固原人,隆德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互联网教育。

摘 要:中小学生大多处于心理发展期,叛逆情感、抵触情绪、剑走偏锋、特立独行等是部分中小学生特有的“标签”。而这些“标签”的去除,往往需要中小学教师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进行引导,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情境,让学生能够产生自我驱动接受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匹配中小学生青春期特殊心理特征的,也是符合中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的,能够在引发学生疑问、思考的同时实现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章概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探索了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结合实际教育案例论述了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问题为导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9-0011-04

中小学生处于从“儿童”到“青年”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会处于身体、心理、智力、思想的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化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时期。为了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和一致,科学合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是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的存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是自古以来就具有先例的。而且,依托于问题为导向实施教学,师生之间良好的帮助关系、互助关系得以形成,为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最为关键的是,当学生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些“疑难杂症”得到解决之后,中小学生才能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认可教师、相信教师、理解教师,并逐步将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戒备心和抵触心理消除。故而,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破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能够助力中小学教师打造平等友爱、和谐包容、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

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对现代人而言,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生理健康一样有着相对应的标准,也会有心理类型的疾病产生。所以,从心理健康的含义来看,其实际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动、行事风格、逻辑思维等。对中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能够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视,也能助力中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有效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引导,确保自己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趋于一致性,保持自身发展的健康。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健康可以保证中小学生的性格发展完整、智力发展正常、情感情绪可控、认知意识正常、行为规范符合社会标准,即保证了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培养,能够逐步适应学习和生活,并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结合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来看,心理健康会使得中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心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转化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学生,在大部分学科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都能发挥出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推动自身的高水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比如,尽管“双减”政策持续推进,但是中小学生现阶段面临的学习压力依然没有完全得到缓解,部分中小学生会出现学习沮丧、学习颓废的情绪,甚至对学习产生反感。但是,如果一个具备健康心理的中小学生,他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展现良好的学习观、认知观和道德观,并依托自己的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进行学习修正和学习辅助,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也会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以保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而保证自身的发展。

(二)有效传播心理卫生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让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开展心理疾病预防、调整学生心理冲突、传播不良心理而整理的方法和原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方法论传播,其能够从手段上、思想上、方法上保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即通过有效的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构建。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范围广、涉猎多、内容庞杂的心理学知识或者心理健康保持方法论进行“拆分重组”,匹配中小学生实际情况传授给学生,指导中小学生进行情绪调节、心理自我疏导、态度自我调整等。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技能”传授,即为中小学生讲述生活中和学习中产生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原因、消除方法,并告知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心理卫生知识进行消除,让中小学生的心理平衡能力提高,保证他们心理健康。

二、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

(一)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核心,充分融入了“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内容,将教育教学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基础,围绕着重难点知识设置了可以拓展延伸的相关问题,并借助相关问题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特征形成一个或者多个思维链,进而引导学生在思考相关问题的基础之上构建知识的思维链和知识体系。这样,一旦学生解决某一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的关联知识也能迅速内化。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在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之后,还能针对关联问题再次生成新的问题,并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感悟,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最终达成知识迁移、知识串联、知识体系构建的效果。所以,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充分凸显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重在通过“问题生成”“问题拓展”“问题延伸”引导中小学生对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常识进行思考,进而激发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接受心理引导。

(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匹配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心智能力发展的教学优化和创新,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能在问题激发之下产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进而推动自身学习思维、综合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升。而且,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满堂灌”“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彻底扫除,让中小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得到了强化,打造了一种具有问题激发、兴趣激发的教学氛围。

三、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路径

(一)遵循学生发展差异,有序开展问题引导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比较复杂的,且不同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先天发展、认知能力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心理偏差。因此,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发展差异、行为发展差异、认知发展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不同,有序开展问题引导,让学生逐步将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心理困惑等“和盘托出”,进而开展有效的问题解决和心理引导。

比如,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家长接触、与学生谈心、关注学生行为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这样,教师就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心理特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你在学习中会不会有厌烦情绪”“你在家里会不会感觉孤单”等问题,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教育。

(二)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本质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中小学生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为其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动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且,“教育心理学”中也明确指出“学习”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性的联系。按照“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学生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式的,另一类是间接式的。直观视角的动机与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它来自对所学知识和所学成果的浓厚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某一科目强烈的好奇心,再加上教师形象的讲解和教学内容的新奇,都会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借助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动机,并基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学习品质得到提升,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流程中。

比如,中小学生中大部分群体处于心理发展初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问题和疑问,往往就会将老师作为“救命稻草”或“问题解决者”,导致部分中小学生无法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无法明确学习中一些知识的核心和要义,更无法进行深度思维和深度学习。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作为导向,将一些心理问题解决方法、不良情绪解决促进学习等相关内容导入,引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进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也能让学生通过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发展,并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生成问题,要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公平,要相信每一位同学,用心去关爱他们的成长。

(三)构建和谐平等课堂,助力问题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关系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也与中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关联。社会心理学维度提出,人际和谐指的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和睦体验、和谐体验、美好体验的集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稳定状态,即人与人交往过程彼此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有利、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而且,中小学生大多处于心智能力、认知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初期,且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独立意识不足、性格不稳定以及知识经验缺乏的情况。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和心理教育氛围,往往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学习认知,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达成相互信任的默契,让学生沐浴在和谐平等、友爱团结的课堂和班级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全面成长,进而在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情感问题、思想问题的时候更好地进行表达,让教师更能针对性开展教育引导和心理引导。

比如,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需要针对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状况、情绪特征等进行全面排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做到基本掌握。其次,教师可以以“朋友”身份与学生就某些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的平等。最后,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语言,借助一些艺术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尽可能将一些批评的语言委婉表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感知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这样,一旦学生出现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就会给教师讲述,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教育。

(四)加强情感沟通交流,构建问题情境

要想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达成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情感交流的加强是尤为重要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也是情感,一旦师生之间能够经常性和长期性进行情感交流,也就能够实现情感沟通、思想沟通。一旦师生之间实现了情感沟通、思想沟通,教师就能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感知学生,学生也能将教师作为朋友。一旦学生在情感上、生活上发生了需求或者问题,就会将“求助信息”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也就借助于情感交流、情感沟通和思想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进而构建一种教师乐于帮助学生、热爱帮助学生的解决心理问题氛围。最终,在心理问题解决的氛围之下,教师就能引导中小学生进行不良心理调整、不良情感排除,助力学生将一些负面情感宣泄出来,让他们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一些问题解决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成效。

比如,中学生群体中的“早恋”情况较多,且因为“早恋”产生的负面情感、不良情绪往往也比较多。而且,因为“早恋”产生的负面情感和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故而,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情感交流,经常以朋友身份和学生聊一些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尤其寻找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与之成为好朋友。这样,一旦他们出现“失恋”“早恋”等引发的问题,自然就会找教师寻求帮助,教师也就会以朋友身份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借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恋爱观。

四、 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引导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状况、情绪体验的基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抓手”。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以及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中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匹配他们的特殊心理、认知能力、生理状况等精准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进而高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故而,中小学教师务必认识到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书慧,覃耀文.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22):17-19,30.

[2]李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评《育心树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48.

[3]王易之.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发展研究,2023,40(9):35-39.

[4]谭龙,刘勇.试论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J].环境教育,2023(9):80-83.

[5]杨俊岭.心理学理论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J].科教文汇,2023(15):173-176.

[6]李军霞.科学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0):29-32.

[7]李佰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0(7):166-167.

[8]余洪.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课堂提问及讨论的设计研究[J].法制博览,2019(20):77.

[9]岳振飞.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2):298-299,302.

[10]金烨.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品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初探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