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2024-08-01孙晨
摘 要:基于新课标的大单元教学,不是将教学内容简单相加,而是围绕某一教学核心,统筹教学内容,开展指向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有效应用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落实教学中的育人为本教学理念,还能推动课程结构、内容、方式朝着新的教学方向发展。基于此,以新课标为基础,文章对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开展价值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教学内容挖掘、目标确定、任务布置、典例研讨、信息教学、整体反思出发对如何开展大单元教学进行了研析。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151-04
指向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改善传统教学中教学知识碎片化、教学能力不足和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还能推动学生搭建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的内容支架。基于新课标,教师应该对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四大核心素养观念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究,然后确定结构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做好万全准备。
一、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开展的价值
(一)推动学生搭建起结构化知识框架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特性追求的是内容上的整体性和形式上的结构化。这些特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落实,能够推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有效渗透。立足思维导图确定大单元背景下的教学核心主题,围绕主题搭建层次性的知识支架,能够为学生的综合化学习实践奠定基础。此外,这样的框架化知识框架还能推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认识世界和培养健全地理观念。
(二)促进学生培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主要包括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教学实践是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基于此,依据新课标开展的大单元教学内容和方式,就能够推动学生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生活化实际教学问题和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够增加学生对地理中的资源、环境、人口等深刻深思,搭建人与地理之间的正确观念。理念搭建教学内容、明确核心素养目标能够推动学生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地理环境,搭建层次性和结构化思维。信息技术下的大单元教学能推动学生在区域空间中,从不同类型、功能出发,培养对地理的认识。多元智能任务和单元整体实践项目能推动学生在考察、实践、实验中培养行为动力,以推动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感。
二、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分析
(一)挖掘课标理念,搭建单元教学内容
基于新课标和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从自主学习和共同研讨出发,了解新课标的详细教学理念、大单元教学的优势与特点;以此为基础,利用思维导图,确定单元教学内容,搭建知识框架;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不足,确定知识框架的补足内容。
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教师首先需要将教材内容与新课标进行对照、融合,初步自我分析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接着,借助线上登录学校官网分析新课标解读文件、观看某软件上的高中地理解读视频的实际行动,对新课标理念进行二次编码和深度学习。线下与同年级的地理学科研讨小组一起分析,新课标与年级学生地理学习基础相适应的具体要求,探究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
以理念为指导,教师结合教材中的自然单元教学内容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确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内容;借助教学经验,分解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搭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利用思维导图,将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具象化,确定知识框架;立足学生的学习不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记忆空白,补足自己的知识网。如此,学生能在搭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为例,结合新课标,教师就可以选择多样的方式,挖掘新课标教育理念,搭建单元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大单元背景下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需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度挖掘和内化,自主研讨解读新课标教育理念是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
“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演化过程。大单元教学内容中主要包含了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素养。人地协调观主要是指让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感受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问题。
基于理念,利用思维导图技术,教师和学生能共同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导图第一字节为宇宙中的地球。第二字节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演化过程。第三字节以第二字节为基础,进行延伸,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可以确定为宇宙、太阳系、地球、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从地球的圈层结构出发,可以确定第三字节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球的外部圈层两个部分。从地球的演化过程,可以确定第三字节为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地质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史。
除了课内大单元知识内容结构,围绕学生对此类知识了解得不足,还可以搭建与“宇宙中的地球”单元不同教学内容,如大单元背景下学生的错题知识。以教学理念和单元整体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学生能培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二)确定教学主题,设计素养导向目标
基于新课标和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结合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确定符合学生学情和兴趣的大单元教学主题。接着,围绕新课标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例如,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为例,调查学生的学情,教师就能确定大单元教学下的教学主题。接着,结合新课标中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四大核心素养,可以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主要包括了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7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初步确定大单元主题为“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接着,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兴趣出发,可以进一步确定主题为“家乡与自然地理”。
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础,指向四大核心素养下的目标包括:
①结合思维导图,让学生搭建层次知识框架,了解自然地理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搭建人与自然联系的正确关系;了解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②结合小组讨论,了解自然地理要素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关注层次性和结构化综合思维的搭建;结合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制约,搭建系统、动态、辩证思维,看待世界。③结合地区自然地理地貌、气候等要素,增加对地区的科学、专业认知,并开展对应实践。④通过实验、调查、考察,掌握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现象的研究方法,感悟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培养目标能够为教师后续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明确的方向。此外,教学目标可以作为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评价标准,推动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深入学习。
(三)立足学生学情,确定多元智能任务
基于新课标和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需要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潜力;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大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搭建起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的层次性、实践性大单元项目任务。例如,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为例,结合新课标,教师就需要立足学生学情,确定多元智能背景下的大单元项目任务;结合学生的学情,章节主题可以确定为“自然灾害”。主题下的大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避防两个方面。
通过线上设置和布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调查表”,可以了解学生对此单元背景下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准备精确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调查表”主要从成因和避防两个方面出发。成因主要可以从地震、气象、海洋、生物四方面,让学生在表格中填写自己对自然灾害的认知。为了深化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深度了解情况,可以以泥石流为例,从成因、主要出现情况、消极影响几个方面出发制订表格。避防主要可以从自然灾害的监测、防御、救援、救助和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几个方面制订学生了解情况调查表。教师最终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分为基础、中等、优秀三个层次。
接着,确定多元智能的大单元背景下的项目任务为线上收集自然灾害的要素、实践探究地区的自然灾害,制订家庭避灾、防灾的方案,确定学校避灾、防灾的方案。针对基础层次的学生,布置“线上收集自然灾害的要素”项目任务。围绕任务,让学生线上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布置“实践探究地区的自然灾害”“制订家庭避灾、防灾的方案”。通过完成这些活动的活动实践,可以了解地区的自然灾害和家庭避灾的主要方案的相关地理知识。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能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因素。布置“确定学校避灾、防灾”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实践中,认识和了解如何在学校实践中了解如何在地震、气象、海洋、生物灾害中借助学校优势和资源避灾。
多元智能、单元项目任务,不仅能推动学生在结构化的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还能推动学生优化课程结构和激活学习的课程内容。此外,这样的项目还能让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和发展创新、实践的学习能力。
(四)立足单元重点,开展典型案例研讨
基于新课标根本理念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围绕大单元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确定典型案例。接着,围绕典例中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研讨,以推动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典型案例的研讨主要包括了案例中包括的知识点、其他地理元素、解题思维。
例如,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为例,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分解大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结合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主要包括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解大单元得出教学重难点为:让学生调查家族三代以内的人口分布及迁移状况、了解家族人口变化的特点和随着产生变化的原因。
以单元中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为例,就可以选择“候鸟老人”为典型例子,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因和三亚市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围绕这一典型例题,学生便能结合大单元核心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和解剖。若是学生一人对知识的掌握不足,那么教师需要安排学生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在线上交流平台或者线下面对面进行知识与例题之间的联合讨论。这样的讨论不仅能推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增加对区域的认知。
学生得出的答案不够准确,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价值,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学生得出答案之后,围绕地区之间的相似性,联系与三亚类似区域特征的地区,让学生进行拓展认知,如海南其余地区为什么三亚最出名?这就能增加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
(五)立足信息技术,搭建多元整体教学
基于新课标中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和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教师就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方式,助力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借助虚拟现实情境技术,搭建形象生动的地理情境;利用交流程序与平台,打破时空对高中地理研讨的限制。此外,信息技术的搜索价值也是推动学生实时了解地理学科新知识的途径。
(六)把握内容联系,给出单元反思评价
基于新课标中提出的建立素养指导下的学习评价体系和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关注单元内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多样的大单元教学评价。例如,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为例,教师就需要把握大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给出单元整体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评价。大单元教学评价内容需要围绕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大单元核心内容进行评价。大单元教学评价还包括了四大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实践等多个角度。而大单元的评价主体需要从之前教师的“一言堂”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此外,评价方式可以从作业效果、线上评价和课堂口头评价几点出发。如此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就既能推动学生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还能推动学生搭建课前、课中、课后补充知识框架。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实践,是与时代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多元智能相适应的,具有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核心素养培养和发展的价值。基于此,教师首先需要挖掘新课标理念中对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结合课内外教学内容挖掘单元整体下的教学内容,搭建教材基础;与学生共同确定大单元教学核心主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认知出发,确定科学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实践;选择合适调查方式,确定学生学情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多元智能的大单元任务;结合线上和线下共同解读大单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研讨;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学;选择合适的单元教学评价标准,从多主体、多角度出发,确定反思评价。
参考文献:
[1]孟昱.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6):63-65.
[2]黄慧雯,薛治国.大单元背景下高中地理研学设计研究——以“探秘喀什古城”为例[J].中学课程资源,2023,19(10):27-31.
[3]娄宝祎.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4]田园,戴文远,颜怡钧.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大田县矿业发展与‘五园’模式”为例[J].地理教学,2023(7):51-55.
[5]元平胜.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高考,2023(3):53-55.
[6]李采.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