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2024-08-01李晓梅
摘 要:新课程改革和发展,完善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具有促进作用。文章基于“三新”背景下,首先介绍“三新”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接着重点从指导目标、指导思想、教学主题、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五个方面提出有效的实践策略,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育人目的,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三新”;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143-04
为进一步帮助历史教师精准把握“三新”方向,聚焦课堂核心素养培育,推动新高考教育改革,完善历史课程体系。历史教师需优化教学设计,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升教学质量。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历史教师把握“三新”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合教材,设计整体学习模式,利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三新”教学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构建完善的学习平台
新高考对历史训练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高考问题,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存在,利用文字进行直观表述。改革后的高考题目,则是选择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事件系统分析,认识人物在某个阶段的历史变化情况,说明人物受到了什么影响。这种新型的提问方式学生知识储备能力的要求也在提升。学生理解题目内容后,才能有效答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平台帮助下提高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让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基于“三新”视角下的教学体系,代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当下的教学需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如微课、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忆历史知识,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三新”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更为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简言之,考核、评价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学生的个人成绩,还有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整体表现情况,纳入考核标准。因此,历史教师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走访实践、主题辩论,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实践情境,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教师从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最真实、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基于“三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合理化的教学指导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目标的确定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统筹规划,提炼关键内容,确保目标的设计足够清楚。基于单元设计,按照教学目标、策略、方法和评价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说明、优化,实现知识整合。单元设计目标的确定:第一,梳理单元内在的历史线索,分析内在的逻辑框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视角分析,思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第二,认识哪些知识要如何取舍,运用何种教学模式,设计怎样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单元水平的目的;第三,优化整合资源,促使教师思考教材,有助于课堂目标的顺利实现。
基于“三新”视角下,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以往的基础能力养成延伸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层面,要求教师在指导目标上有所创新。对此,教师以解答学生的具体问题为主,让目标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及新教材内容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单元课程教学中,如若按照以往的教学要求,只是制订隋朝的兴起、灭亡、唐代的繁荣、安史之乱等,会显得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零散,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缺乏针对性的学习评价标准,不符合“三新”教学的客观要求。对此,教师重新制订完善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素材:
(1)完成素材搜集,认识长安城的社会变化情况,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政策,以及中原王朝和周边国家交往的背景、过程。
(2)分析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认识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以时间线的方式罗列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变化情况。
(3)查阅视频资料,感受长安城的繁华。
随着目标的重新确定,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融合在多个小目标中,无形中达到知识统一的效果。这样也能让学情评价的目标更为清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结合新课程标准,科学选择教材,达到深度教学的目的,准确认识、理解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的起点。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掌握历史课程的相关知识,明确认识历史课程内容,认识课程结构,实现知识的深度结合。为让学生认识历史教学设计的核心点,教师围绕着单元内容主题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避免出现碎片化情况,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单元主题探究活动,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例如,对教学资源的分析,其中包含单元的标题、课时内容,整合单元内容中的历史事件、概念、人物等,剖析课时要点。教师对单元的某个核心内容进行系统分析,选择某个主题一一突击,确定主题,形成教学重点。
一方面,横向对比,拓展学生的历史认识视野。教师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横向对比,让学生认识相同历史时间背景下所发生的不同事件。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亚洲、欧洲两课,纵观世界历史知识,人们将公元5至15世纪称为中古。这一阶段,罗马帝国的废墟中出现了封建社会、印第安人发明的农业文化。教师联系中国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等知识,设计综合性的单元教学主题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的时间线进行自主梳理和记忆,对重要的历史知识完成素材整合,彰显主题教学的优势。学生在中外历史对比的过程中,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观。
另一方面,纵向对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这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综合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自主分析、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度分析历史变化趋势。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以往学习的知识,还能对新知识有全新的了解和认知,认识历史的“必然性”特点,自主完成素材的搜集、整合,感受历史存在的社会意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信息化技术作为“三新”教育背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工作的推进提供便捷,也为教师的多元化教学工作带来挑战。那么,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有效融合于历史课堂,这是现阶段教师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教师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背景、过程、影响,按照各部分的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巧妙融合现代信息技术。
首先,背景解析。对工业革命的背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背景回顾”的相关知识,搜集素材,认识工业革命中的背景资料;课上利用PPT完成素材的补充、优化,引导学生认识工业时代的发生背景,以及应该在18世纪为工业革命发展所提供的良好条件。
其次,过程推动。对工业革命的过程,教师利用纪录片的方式完成素材的搜集、整合、运用,选择一些高清的历史影视,如蒸汽机工厂、电话制作过程等,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良好情境,试着穿越历史时空,重新回到工业革命时代。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视频,直观认识工业革命历史的发展情况,准确理解教材文字的内容。
最后,影响总结。对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影响。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微课突显重要的知识点,如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推动历史发展,改变世界”等进行细化讲解,让学生更加认同教材内容,潜移默化地形成深刻记忆。通过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帮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梳理任务,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完成高效学习的目的。
(四)组织多元化的探究活动
“三新”视角下的历史探究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基于因材施教理念,进行层次化、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解答历史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对高中生而言,虽然他们对某些历史事件、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导致他们对历史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辩证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客观认识历史;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构建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解答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围绕着学生设问,真正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以寻找历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史料实证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部分,学生在史料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教师以史料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整合素材,结合自身经验,评估史料的可信度。例如,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自主搜集南亚、东亚、美洲的史料素材,不再完全依赖教材,学生开始利用互联网,走进图书馆,从多个渠道搜集历史素材,实现分类整理。之后的课堂活动,则是对搜集的历史素材进行深度剖析,判断这些素材的可信度,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辩证分析能力。教师在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学生搜集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历史足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史料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评价工作,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否到位,既能查看学生课上的学习情况,又能让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得到有效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与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联系,学业质量评价作为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评价的时候,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过程+结果”的评价模式。过程评价对历史单元教学中所达到的核心素养进行科学分析,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评价,顺利反馈于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例如,学生梳理单元结构,教师设计评价表格,根据学生的知识梳理情况,认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打分、评价,确保最终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所依据。又如,布置拓展类的单元作业,通过“教—学—评”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学习框架,也能改进课堂单元教学的功能,实现教、学的深度结合。
历史教师采用电子档案进行客观评价,记录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成绩变化,查询不同时期的电子档案,了解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电子档案的建立,也是学生自我审视的一个过程,通过查阅电子档案,了解自己的进步历程、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不足,做好问题纠正。而在学习特点的评价中,教师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如若使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是不正确的,部分学生的能力强、成绩好,而有的学生能力弱,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若采用统一标准评价,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电子档案评价,精准识别学生的差距,结合差距做出客观评价,为学生寻找正确的学习方向,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 基于“三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指导
(一)思想上的指导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的课程。正确的历史知识,为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教师有正确的思维观念,引导学生进入发展的正轨,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认识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以及这些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教师挖掘这些历史故事的意义,并在课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教育。
(二)学业上的指导
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工作,教师习惯性让学生根据考试要点掌握知识,所以一般是采用强制性记忆、背诵等手段让学生学习,这会让历史课堂变得非常单调,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三新”视角下的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教师在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帮助,引导学生自主解答问题。这样的教学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相应转变,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当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后,真正理解历史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挖掘自身潜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明确认识自身的学习不仅是高考,还有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三)生涯规划指导
“三新”改革工作的推进,学生的选科是重点。一方面,高考的时间紧张,高中生面临的压力大。如若在选科的时候,没有详细计划,导致后续学习效率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选科会影响高考的报考范围,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对此,选科是重点,历史教师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给予科学的指导。对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善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认识和历史相关的职业,如医护人员所具备的素养和品质等。此外,教师讲解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代表,学生熟悉这些人物的工作内容,认识不同专业所面临的需求。真正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爱好、能力,这样在选科的时候不再盲目,能清楚、详细细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 结论
由此可见,基于“三新”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工作,对教学理念、目标、方法、内容,评价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还要从思想以及教育观念上转变,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教师重视历史的社会性、人文性特点,从多个角度构建有意义、有内涵、有深度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肖静.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优化探微[J].成才之路,2024(1):101-104.
[2]王丹.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少年,2022(6):103-105.
[3]林德田.天下情怀:“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旨归[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7):90-92.
[4]邵志刚.史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新的史观整合历史教材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6(3):43-45.
[5]杨兆高.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与实践[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1):124-127.
[6]杭辉军.凝练教学立意 贯通历史思维——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