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概念联动时空的高三复习教学路径探究

2024-08-01姜振焕

考试周刊 2024年24期

摘 要:新课标从适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高度,“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文章以《隋唐盛世》为例,以大概念“制度演进”为核心,整合隋唐盛世的内容,形成相互关联的结构化知识体系,从宏观和微观、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联动,基于统编教材,更要超越统编教材,更好地落实高三复习教学。

关键词:大概念;制度演进;时空联动;高三复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139-0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从适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高度,“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在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中,以大概念统整课程内容,引领课程与教学改革向更高层次、可迁移性的概念性理解迈进,明确强调以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转化,发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根据林恩和洛伊斯的理解,大概念就是容纳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则、理念和学习的过程。核心概念反映高中历史学科本质特征,从各种具象中提取出来的最高层次的、可迁移的抽象概念,能够跨时间、跨情境、跨文化进行迁移,核心概念如同一个文件夹,提供了归档无限小概念的有序结构或合理框架。

统编教材《高中历史》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选择性必修三教材的内容,整体呈现出知识内容新、时间跨度大、空间情境多特点。在高三复习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教“课时少内容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整合高一高二所学,讲清楚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二是学生的学,大考在即,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大概念去整合零散知识点,形成有条理的深度学习。教师应帮助学生将历史单元链接起来,打破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的知识壁垒,将碎片知识结构化,明晰知识体系与本质,在深度挖掘和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从而解决不同真实情境的问题。

文章以《隋唐盛世》为例,尝试着以大概念“制度演进”为核心,注重分析、综合、概括,融通纲要上和选必一的内容,形成相互关联的结构化知识体系,从宏观和微观、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联动,基于统编教材内容,更要超越统编教材内容,更好地落实高三复习教学。

一、 提纲挈领——定义和结构,整合隋唐盛世提炼大概念

涉及隋唐的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二单元的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变化》。

在《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五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十一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十五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十六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和第十七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大概念理论教学指导教育实践,尤其适用于时空跨度较大的中国古代史学习,提炼出一个怎样的大概念才能贯穿纲要上和选择性必修一中的隋唐盛世内容呢?

本着整合提炼的态度再来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单元导语:“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这一单元涉及三个时空跨度大的朝代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分别对应的阶段特征是分裂与交融、统一盛世和分裂割据。

隋唐盛世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承上启下,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阶段。隋唐盛世之“盛”在于历经开皇之治、炀帝初政、贞观之治、则天时代和开元盛世,从社会层面强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各种溢美之词。究“盛”之因在于“治”,是从统治阶级治理局面强调,“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隋唐时期“有重要建树”的制度演进如“三省六部和政事堂制度”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9页和选择性必修一第5页、“地方行政制”在选择性必修一第6页、“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在《中外历史纲要》上38页和选择性必修一第30页、“官员考核与管理制度”在选择性必修一第31页、“礼法结合制度”在选择性必修一第46页、“羁縻府州制”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3页和选择性必修一第61页、“租调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0页和选择性必修一第93页、“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在选择性必修一第98页,从国家权力、人事、法律、财政、基层等全方位为盛世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于此,以大概念“制度演进”为核心,整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择性必修一的隋唐盛世,联动时空,形成相互关联的结构化知识体系,以获得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

二、 见微知著——情境和活动,推动制度演进联动时空观念

制度演进不是抽象的规则设计,是基于特定的时空,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而作出的规则安排与实施。正如清代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五》中所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隋唐制度演进要回到隋唐的时空中去。

隋唐(公元581年至907年)的326年间,盛世局面的出现与隋唐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政治生态、基础建设和民族关系息息相关,与隋唐的国家制度演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

(一)利用时间轴推动制度演进,展现时间延展性

以隋唐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为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始于秦始皇设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外朝,提升尚书令的作用。这是一个转折,中尚书解决辅佐皇帝决策问题,架空宰相的辅佐之任。隋文帝建立“三省六部制”,将出令权和审核权分开,中书(内史省)与门下省分工,尚书省作为执行部门,设置六部三十六侍郎,隋炀帝改为六部二十四司,唐朝继承这个体制。史家用“废黜六官,还以汉魏”来总结,但是这套制度不仅是对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升华,也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变革的总结。

唐太宗反复强调中书、门下相互检察和制约的重要性,更是设政事堂,宰相制度中的集体办公体制更加规范化,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来规范宰相的头衔,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从西汉设置中朝官、尚书令;东汉设立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设立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商周时期世官制,战国到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科举制。

以隋唐的选官制度为例:科举制。隋文帝采取分科选拔人才,隋炀帝增加进士科,对比汉朝的察举征辟不难发现:科举考试形式更加程序化,选人标准更加客观;在策论以外,又减少了背诵的分量但又增加了文学的比重。

唐太宗在即位当年就举行科举考试,对内容及形式进行革新。贞观二年,增设制科。为使考试评分标准化,太宗先令颜师古编成《五经定本》,又命孔颖达主持修订“五经正义”,从经书文本和注疏两方面钦定出标准文本,统一考试标准,科举制成为选拔高端人才的重要机制。当唐太宗看到那么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举制不仅为社会中下层人士提供了持续晋升的渠道,而且制度化的优越性也对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塑造,客观上激励了读书人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地图展现制度演进,知晓空间方位感

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隋唐王朝定都长安,坐镇关中,两朝都实行“关中本位”。“夫临制万国,尤惜大势,秦川是天下之上腴,关中为海内之雄地,巨受唐命本于兹,若居之则势大而威远,舍之则势小而威近,恐人心因斯而摇矣,非至于危乱者哉!危系兴衰,何以轻议?”

隋唐两代的统治者具有开明的民族观因其皆有胡汉交融的社会背景。比如,隋文帝的“义兼含育”,隋炀帝的“混一戎夏”,而唐太宗则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的民族观中更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奠定了隋唐时期实行羁縻制度的思想基础。

在具体落实隋唐民族关系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审视地图,学生不仅要了解时间延续性,更要知晓空间方位感,正如宋郑樵著《通志》曾言:“志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左图右史,将地图史料延伸,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对隋唐羁縻制度演进联动时空话语体系。

学生依次在地图上落实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和感知民族交融。落实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和感知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学生感知“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族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共同体。……共同书写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三)对标中西体会优越制度,智感隋唐盛世

隋唐的“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中西对标体会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国力强盛,制度先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体现了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对比公元6世纪至9世纪的世界发展状况:欧洲,处于中世纪,神权束缚,经济不发达;大食,中国以西实力最强大的国家,9世纪中叶分裂;印度,长期分裂动荡;日本,7世纪在唐文化影响下进行大化革新,进入中央集权时代。

三、 居大不易——思索和探究,深入制度演进发现存在问题

材料一: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材料二:两税之立,则异于斯(租庸调制),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唐)陆贽

隋朝废除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特别是按自然灾害的程度减免租庸调的规定,更是体现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玄宗时期唐朝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人口也加快了增长,而皇帝则常常把大量土地和人民赏给臣下,这就使得均田制难以维持下去。赋税、徭役和兵役落在数量不断减少的农民头上,而农民的田产则越来越少。当农民实在难堪重负时,他们或者逃离农庄,或者将土地归在一些豪族权贵名下。这样他们只需缴纳收成一半的地租,与朝廷的赋税相比要轻一些。这反过来又更进一步加深了其余农民的负担。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把均田制下按人头征税变成更多地按财产征税,每年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启了“舍人而税地”的方式,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杜佑更是盛赞两税法“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使农民“赋既均一,人知税轻,免流离之患,益农桑之业,安人济用,莫过于斯矣”。

但两税法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没有抑制土地兼并,反而加速了土地兼并。两税法是以土地占有量为主要税收依据,实际上是政府肯定和认可了土地兼并,只要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增幅高于交税增幅,地主的土地兼并就是正收益。明末清初黄宗羲指出,赋税制度有“三害”,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就赋税制度演变历程来看,黄宗羲揭示出一个历史现象,这就是著名的“黄宗羲定律”。历史上每进行一次“并税”改制,就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历史上每进行一次改革,老百姓负担就加重一层。中国古代的农民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基于此,盛世的衰落,关键症结在于制度演进创新不足,土地兼并之后引发的逃户和兵役问题,引发的内外军事失衡问题,更直接酿成了大祸,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导致失业、不充分就业、低收入就业等人数急剧增加,贫富严重分化。唐初二百万户,盛唐时官方统计近九百万户,而土地的垦殖增加有限。加之吏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外重内轻的军力布局无力扭转,使国家安全危如累卵;“肉食者”纸醉金迷,强取豪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名为治平之世,实有不测之忧”,天宝末年的社会状况就是如此,危机四伏的社会在寻找一个社会矛盾爆发的突破口,安史之乱就是这个爆发的缺口。

安史之乱的出现也凸显了另一制度的问题,就是大唐胡汉二元体制的内在张力。唐太宗平定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唐天子兼有中原地区的天子和胡人族群的天可汗双重身份,这为唐代社会多元文化共处并存提供了一个制度和法理框架,在现实层面也确实营造了胡汉一家的社会氛围。安禄山等人正是利用这个条件积聚了胡族力量,以粟特祆教为纽带组建核心骨干和特种兵,展开了颠覆大唐的军事行动,也瓦解了自北朝以来逐渐形成的胡汉一体的政治局面。

四、 达权知变——迁移和评价,揭露制度实质联动强国之梦

制度演进以适应主体的特定需求为旨归。中国古代社会盛世的出现往往是在王朝建立初期,统治阶级主观上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与民休息”、休养生息等政策而达成的客观效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统治阶级则会沉醉于奢侈享乐而不再励精图治,由此盛世也自然难以再维系。隋唐是中国古代制度演进完善的重要阶段,但无论如何整个王朝国家制度究其本质仍是集所有权力于君主一身。因此,国家治理优劣、制度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品质和素养,君主实力强则国强,实力弱则国衰。

基于“制度演进”的现实借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制度演进就是从国家主体出发的问题探索与实践过程。当今中国的制度演进首先搞清楚国家主体是人民,从而形成对国家身份、处境、价值的判断,这是一个民族清醒和智慧的证明。解决中国问题,一定要对国家有清晰的认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只有会分析曾经的制度、对标他国的制度、把握未来的制度,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这才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独特制度创造。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克森H.L,[美]Erickson H.Lynn.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吴兢.贞观政要译注[M].裴汝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杜佑.通典(全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